草原上的盛典

  悠悠黄河,一路风尘,她用温情将鄂尔多斯高原轻轻地拥抱,给这片古老的风水宝地以智慧和灵性。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在金戈铁马后静静地安卧在这里,一批忠诚的守护者默默地来到这里,在历史的时空中陪伴着那伟大的魂灵。

       公元14世纪,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室”和祭祀苏勒德的达尔扈特部落的卫士们,改自已“艾马克”(部)的名称为鄂尔多斯部。鄂尔多斯一词,是古突厥语,意为汗的殿宇、陵寝之地。蒙古人把“八白室”尊称为“鄂尔多”(宫殿),“斯”是蒙语的复数后缀,因此“鄂尔多斯”的意思是众多宫殿或宫殿的守护者们。

       1227年,成吉思汗在西夏(今宁夏)去世后,在鄂尔多斯和漠北建立祭祀宫帐,同时派遣达尔扈特部落守护和祭祀。1282年元朝忽必烈钦定四时大祭,规范祭文祭词,制定祭祀制度,委任祭祀官员,使成吉思汗祭祀不断完善。十五世纪,在蒙古高原供奉成吉思汗几位夫人的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宫帐)随鄂尔多斯部迁至现在的鄂尔多斯高原,形成成吉思汗“八白宫”,由守灵部落达尔扈特人世代守护,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

         传说:

        成吉恩汗远征西夏,大军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浩浩荡荡地前行,路过名叫布尔陶勒盖的地方,忽然,眼前森林茂密,鸟鸣山幽,绿草如茵,野花盛开,牛羊成群,万古不涸的巴音昌霍克河清波长荡,正在纵马驰骋的一代天娇被眼前的美景(今伊金霍落旗境内)留连,他由于过分专注,竞在不知不觉中把手中的马鞭滑落在地上。随从发现要去捡马鞭时,他挥手制止,随即吟诵道:此乃“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人享乐之邦。”连连赞叹之时,嘱咐道“如我亡故,将我葬在此地为好,”并亲自起名为“巴音昌霍克”。 成吉思汗在灭西夏的战争中病逝。运送灵柩的大车途经当年成吉思汗失落马鞭并且吟诗的地方时,车轮突然陷入泥潭沼泽中,任凭多少驼马都无法拉动,大家这才想起大汗生前的嘱咐,于是,就把他安葬在了这里。

       成吉思汗祭奠由圣主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祭奠和成吉思汗苏勒德祭奠两大部分组成。其圣主祭奠以日祭与奉祭、月祭、米里亚古德祭(点奶祝福祭)、公羔祭、台吉祭、香火(灶)祭和四时大典组成。四时大典为春季查干苏鲁克大典、夏季淖尔大典、秋季斯日格大典、冬季达斯玛大典。 据史书记载,过去,由于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所限,加上 成吉思汗陵的流动性,只能在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祭奠,所以,各地加起来,成吉思汗的各种祭奠活动每年要进行30多次。

       每逢祭奠之日,被称之为成吉思汗亲兵卫队的 达尔扈特人把灵包请到高大的楠木灵车上,由传说是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的后代——全身没有一根杂毛的银白色马拉到祭奠之处,摆上供品,并由祝颂人以高亢顿挫的声调,颂扬 成吉思汗的功绩。祭奠习惯和方式基本上继承了成吉思汗的祭天方式,祭奠活动因地制宜分散在各地进行。

       1955年,当地政府为了便于祭奠,征得 达尔扈特人和蒙汉同胞的同意,将分散在伊克昭盟各旗的成吉思汗的画像、苏力德、宝剑、马鞍等物集中到成吉思汗陵所在地,并且把各种祭奠活动适当归并,分别在每年的农历3月21日、5月15日、8月12日和10月初三共进行4次。

       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不辞千里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传奇人物高大雕像前,献上洁白的 哈达,明亮的炼烛,芬芳的 香炷,肥壮的 整羊,鲜美的牛羊奶,乳黄的酥油,芳醇的 马奶酒等最圣洁的祭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

       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 祭奠仪式一般由达尔扈待人主持。 当守陵人中一人带头高诵《伊金桑》祭词时,盛大的祭典仪式便正式开始,随之燃起香柏。在这种环境里,所有参祭的人们,都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时代,似乎感受到了远古社会那种扑朔迷离的时代气息。

        这时,祭奠者走到墙外正南百步远的“ 金柱”前,绕柱三圈,后再到距柱8l弓处,向外侧洒奶,后再绕旁边拴的大白马及马驹转,边转边用小木勺舀奶洒扬。转完马后,守陵人员把奶盛在银碗中扣于马背,马受惊腾跃,碗落为止,碗落地后如果仍旧扣着,则要重来。绕马结束后,开始献酒。这时献酒的人跪于殿外,由守陵人从献酒人的酒壶中将酒倒入两个酒盅里,献酒人用长方盘托着酒盅进入陵殿,守陵人接过酒盘置于羊肉上,献酒人行礼后退出跪于原处。殿外另一守陵人口中喊着“哦!哦!哦!”进入陵殿,将刚才置于羊肉上的酒取走。然后,下一个祭奠者以同样的方式进行。

       献酒时,殿外有两个老的守陵人念念有词,这些词无文字记载,也没有人能够“破译”,因而被称之为“天语”。献完酒后,接着进殿跪于祭案前毡上,再献哈达、献灯、献羊、献香(念祝词),献时长跪。献完后,一边念祝词,一边将一块羊尾肉投入案前的火盆中,有的甚至投两次羊尾肉。接下来是烧哈达碎片,哈达碎片点燃后,祭奠人用大银杯轮流跪着饮酒,同时吃一小块羊肉。到此,祭奠程序完成,整个祭奠过程约两个多小时。

       诵毕《伊金桑》 ,司祭者用一根木叉叉起一块大的羊尾,凑近火撑上烤炙,眼见到旺盛的火苗燎到了肥尾的时候,司祭者又诵起《祭灶词》 。 念毕《祭灶词》 ,再用叉着的羊尾,去涂抹火撑的三条腿儿。接着再把圣酒向水中拨洒三次,众人把分到的一小块羊尾与针茅、榆木片等一同投入火中。这通常是成吉思汗祭典中的祭灶仪式。

        祭灶之后,主祭、陪祭和所有参祭者依次虔诚地跪在红色的地毯上,托着长长哈达的双手举起来,一名守陵人,站出来祝颂词。 献完哈达,再献酥油灯,高诵各种祭词,对成吉思汗和他的四个弟弟,四个儿子以及跟随他戎马一生的、诸多的著名将领进行一番至高至上的赞扬,另外的守陵人,抬着银制的五叉盘,把盘中摆好的羊背子,朝着成吉思汗的灵柩献上,同时,又将一首优美动听的祝祷词奉献上。

       接下来,守陵人拉起了马头琴,敲起了马头板,这时,祭歌伴随马头响板的打击声而起。这些祭歌包括《大蒙古》、《召木尔苏》、《德尔特》等12首歌。多数歌的歌词,是用听不懂的“苍天语言”唱的,所以这些祭歌也称为“天歌”。伴随着“天歌”济农和札萨克们,毕敬毕恭地向自己的 祖先,献上圣洁的酒。最后由众人唱一首“大歌”,吟诵一遍“伊克乌其克”,将成吉思汗祭典推向高潮。接下来,就开始分享祭典成洁思汗的有福份的羊背子。

       至此,祭典活动宣告结束。无数的牧人,踏着牧歌,迎着火红的晚霞,一路喜悦地纵马奔向了草原的深处。

       成吉思汗祭祀中,祭奠祭词成为核心,是成吉思汗祭祀形成的主体,也是成吉思汗祭祀能够世代相传的载体。成吉思汗祭奠祭词,主要对长生天、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功臣等表示祭祀,赞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以美好吉祥的语言为他们祝福,并祈祷圣主为百姓赐给美好的生活。

       成吉思汗祭奠祭词,主要由祭文、祝颂词、祝福词、祝祷词、祭歌等组成。这些祭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刻。其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观念、信仰、语言、文字、法律等诸多方面。其形式涉及了古老的蒙古民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等。

       在成吉思汗祭奠中应用的祭词,有五十多部(篇),长达近五千行,形成丰富多彩的长篇韵文,成为蒙古民族珍贵的巨幅文献。 在成吉思汗祭奠中所唱的歌,是蒙古王朝专门为祭奠所创作的祭歌。这些祭歌是伴随查尔给(马头响板)的打击声唱的,因此称“查尔给之歌”。这些祭歌包括《大蒙古》、《召木尔苏》、《德尔特》等12首歌。多数歌的歌词,是用听不懂的“苍天语言”唱的,所以这些祭歌也称为“天歌”。

       成吉思汗祭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将成吉思汗祭奠推向高潮。 成吉思汗祭典凝结着蒙古族人民的 民族感情,集中体现了崇拜长生天、崇拜祖先和崇尚大自然的理念。在祭祀对象、祭祀内容、祭祀形式以及祭祀贡品、祭奠祭文、祭祀用具等诸多方面带有神秘性,留下诸多解不开的谜。已成为我们今天领略古代蒙古族习俗的形象化的资料,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载体、传承人更是世上绝无仅有,体现了世界唯一性。所以, 成吉思汗祭奠以鄂尔多斯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裴聚斌)

你可能感兴趣的:(草原上的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