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2年花光200万:请问“爸爸去哪儿了?”

文:雪之航

公众号:雪娃娃育儿


图片发自App

1.

近日,“留学生2年败光200万”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加上这条新闻发生在“湖南12岁男孩弑母案”之后一周,一时间,天下的父母亲们都不能淡定了。网友纷纷感叹,做母亲,真是个高危职业!

对比两起事件,不难发现,母亲们的教育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前者是太冷漠,冷漠到除了金钱来往,再无只言片语,母亲对孩子的意义,成了一台自动取款机;后者是太严苛,严苛到孩子内心积满了仇和怨,竟没了一丝母子温情。

我们纷纷对这样的母亲指手划脚,认为她们毁了孩子一生;可冷静下来想想,教育的失败,如果仅仅归咎于母亲的失职,是不是有失公正?

仔细阅读新闻报导,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父亲的踪影—作为承担孩子教育二分之一责任的父亲们,去了哪里?

报导轻描淡写地说,父亲重新组建了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工……

再来回顾一下“2年花光200万”事件的详情:

童年时父母离异,分别组建新家庭;男孩跟着爸爸,却实际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爷爷奶奶,又因为他是家里的“独苗”,把他宠上了天。最为悲剧的是,奶奶的爱,幻化成了一种“占有欲”—他的爸爸成家后,曾提出想把孩子接回去,但是奶奶舍不得。

父亲和母亲,最终形同虚设,除了伸手要钱,他们之间基本没有精神交流。

在这样老人无底线的宠溺、父母几乎没有存在感的环境中,孩子的发展脱离正常轨道,都是可以预见的。因为他从不知道是与非、对与错。

而理性分析,孩子的父亲更是难辞其咎:

1.    父母离异,既然孩子归了父亲,父亲就要担负起教育的主要责任,而不是两手一摊推给了老人;

2.    当发现老人的养育方式出现问题时,父亲不但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去挽回,反而放任自流。因为对于爷爷奶奶的溺爱,孩子的母亲一定是有意见也无法说的;只有父亲是能说能做的,而他却选择不做。

因此,当大家都把矛头对准了教育孩子失败的母亲们,让我们冷静而客观地发声,呼吁天下的父亲们,认真审视自己的观念,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图片发自App


2.

父亲教育的缺席,或者不当,在当今社会是一个十分普遍、十分严重的问题。

且不说我国15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常年根本见不到父亲的影子,即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一般家庭,真正能做到坚持高质量陪伴孩子的父亲,能有多少呢?

根据近日的《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目前由父亲主导教育的家庭,只占了不足两成。另据网上的调查,60.7%的网友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

有谁希望自己最爱的孩子,会变得怯懦软弱、不求上进?有有多少父母为孩子的情感冷漠、自私自利伤透了脑筋?

只是,我们最终看到的孩子是什么样,完全是父母当初的行为种下的因。

上述特征,只是“缺乏父爱综合症”的表现的一部分,其不良影响要更加深远可怕:

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75%以上的戒毒中心少年、离家出走孩子、长期服役犯人,都来自无父家庭。

根据国外专家的研究,越小缺乏父爱的孩子,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的概率越高。

的确,看看我们周边都是哪些人在带孩子就明白了。妈妈、外婆、奶奶是主力军;爷爷、外公是后备军;而爸爸,可能只有在大一些的孩子身边才能鲜见他们的身影。

知乎上曾有一个话题,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

爸爸去开家长会,同学的家长都是妈妈;于是这位爸爸得到了所有家长和老师的称赞,说这位爸爸关心孩子的学习。

家长会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妈妈会?妈妈关心孩子学习是理所应当,而爸爸的关心,就值得赞扬?家长家长,难道不应该是父母同责吗?

看来,对父教重视不足的,并不仅仅是父亲。母亲、家人、甚至很多社会观念,都需要一步步提升和修正。

图片发自App

                                                                           

3.

与那些缺失了父教的孩子们相比,这世上有一种受宠若惊,叫做父爱如山。

前不久因病离世的主持人李咏,留下了一段话,或许可以作为我们重视父亲教育的启发:

“有心理学数据称,人一生当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亲,如果说一个孩子长大成功了,可能百分之二十是靠自己努力,还有百分之八十是靠他爹。所以我作为父亲,和孩子共同生活的阶段来了。”

而李咏,更是用自身经历,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父爱之歌。

2013年,李咏离开了中央电视台。自此,他便辞别了繁忙无期的工作,开始了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这样的日子,使得他能够长久的陪伴女儿,并用父亲特有的宽厚、鼓励,一路见证女儿的成长。

同样,《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对孩子用心用情的父亲,比如林志颖、黄磊、郭涛等。每个父亲的育儿方式可能不尽相同,却都是在与孩子的长久磨合中摸索出来的,最贴合孩子需要的方法。

每个人都是从零开始做父亲,明星也和普通人一样。没有经验、没有知识;未经培训,也未经考核;但这些并不可怕,但只要有一颗对孩子负责的拳拳之心,相信所有的父亲,都能在摸爬滚打中找到育儿的门道。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爸爸们,已经开始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父爱的意义了。

周末带孩子去公园,总能看到一些孩子,在爸爸的陪同和鼓励下,骑车、玩轮滑、打球。孩子们飞扬在风中的笑容,如正午的阳光一般炙热而旺盛。这样的自信与满足,是母亲无论如何也无法给与的。

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再好的玩具、再丰厚的物质条件,都比不上和爸爸妈妈同时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山不倒,水长流;山与水相依相伴,这才是一个家庭该有的美好氛围。缺失了任何一方,家都不再完整,也不再温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世界,也会崩塌一半。

图片发自App


4.

回头再来看新闻中花了200万的男孩,可能我们心中除了批判,会多了一些惋惜。当然,时光无法倒流,世事难以预料。假如孩子当时跟着的是母亲,或者假如父亲能亲力亲为养育孩子长大,事情还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吗?

做这些假设,对事件本身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但是,却能让我们又一次警醒,别再紧紧盯着母亲不放,是时候该正视父教缺失或不当的问题了!

如果说无父家庭是一种难以拯救的悲剧,那么,父亲在席,父爱却缺席的家庭,是不是一种痛彻心扉的遗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身为人父,却未尽到父亲之责?算来不外乎以下几类:

1.    受传统观念支配,不重视孩童教育

直到今天,仍不乏大把当了爹的人,固执地认为,带孩子教孩子是女人的事,就和下厨房一样,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不是男人该做的。

破除传统糟粕,及时调整心态和理念,必然是这些父亲们的当务之急。

2.    以经济压力作为借口

可能更多地男性,仍在忙碌于在外谋生赚钱,而把对孩子的教育缺席,理解成“不得已”,岂不知,所有的不得已,根源上都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

3.    母亲没有足够重视父教

这些父亲能够做到和妻子儿女在一起生活陪伴,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真正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去。而母亲没有意识到父教不可或缺,位居原因榜首。

这一点听上去很难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鲜见!

我的幼儿教师朋友,曾讲述过一件事,让我记忆非常深刻。

她班里有个同学小晖,是一名很聪颖的男孩。唱歌、跳舞、画画,样样都比较出色。

可有一个阶段,他忽然像是变了一个人,每天去学校都闷闷不乐。上课也很少配合老师互动,还经常触犯别的小朋友。

有一次,小晖在学校和一名小女孩起了争执,对着女孩又踢又打,还咬伤了女孩的手。

双方家长来学校解决的时候,老师发现小晖的妈妈和外婆到场,便问道:“孩子的爸爸呢?这样的问题,希望爸爸能给孩子一些教育和鼓励。”

妈妈和外婆都不语。

后来才知道,前段时间小晖的父母吵架闹离婚,爸爸搬出去住了。最近这段时间,爸爸和孩子的接触很少。

幼儿园老师约见了小晖的爸爸,他的脸上写满了溃败和无奈:“他自小就是妈妈和外婆带大的,我即使想参与,机会也不多。”

“这孩子虽然聪明,但性格比较懦弱和隐忍,我明白这不是好事。但是,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了。”

正是因为母亲一以贯之的执行着“女主内”,甚至和外婆结成了联盟,却忽略了最该结盟的队友:孩子的父亲。

长此以往,父亲必然体会不到对家庭的参与感、责任感,除了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还会导致夫妻关系的恶化。

所以,父教的回归,除了父亲们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提升自己的科学育儿知识,还需要母亲们摆正家庭关系:即,教育孩子的责任人,只能是父亲与母亲。

孩子的一生还那么长,有那么多人都对他们寄予希望。感谢每一个爱着孩子的人,但请一定要记住,真正对孩子的一生负责的人,只有父母,也必需只是父母。

图片发自App



雪之航,三岁男孩妈妈;

多平台育儿作者“写最温暖的育儿干货”

喜欢请关注个人公众号:雪娃娃育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留学2年花光200万:请问“爸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