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8【16.】 快乐无罪:人生苦短,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快乐?

16. 快乐无罪:人生苦短,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快乐?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徐英瑾。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个话题,即亚里士多德主义者该怎么营建他们的快乐大本营呢?很明显我们讨论的关键词是快乐。

不过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一回所讨论的话题——缺乏自控。我们知道缺乏自控是缺乏中道的一种表现。换言之,当一种基于知识的力量与一种基于欲望的力量在你心中进行彼此斗争的时候,你的确是太偏向于基于欲望的力量了,由此就导致你缺乏自控。

缺乏自控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大恶,它只是我们人性中的一个小弱点。与之类似还有一个现象,也是处于这种黑白两个极端之间的,有点灰色的地带,这就是所谓的快乐。

1、快乐是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

讲到快乐的时候,我们脑子里可能会想到一个词,就是幸福,它的英文是happiness,快乐的英文是pleasure。无论在外文里面还是在中文里面,这两个字都是近义词。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首先来讨论幸福,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人生幸福美满,而幸福的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乃是快乐。

简言之,幸福无非就是对于快乐出现的频率的概括。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有点学术化,我来解释一下,假设有个女孩子她结婚了,结婚了以后回到娘家,老爸就问她了,你的婚后生活幸福吗?女儿一皱眉,说其实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幸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来翻译一下,就是说当女儿对最近5年的婚后生活进行反思的时候,她就觉得在这5年当中,快乐的体验出现的频率要比她预期来得低,也就是说一个个单项的快乐累积起来,所构成的幸福总分不高。

所以很显然我们要追求幸福的人生,就要积攒点滴的快乐,营造我们的快乐大本营。所以我们要以快乐为本,建造幸福。

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是比较重视具体的个别的东西的,所以如果快乐是一种具体的个别的体验,而幸福只是对于快乐的频率的概括,要追求幸福显然要从快乐做起。

而且对于快乐的重视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的特点。我们已经说过了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他经常做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他就是见不得人生中有任何的不公正,但他却不太关心我们这些平凡人在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与之相比较,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则亲和于普通人,而且非常注重对于种种小确幸的分析。

2、快乐不止于欲望,也不一定是激情

现在我们已经说清楚了快乐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还要对快乐进行进一步的概念上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确定快乐和欲望有关系,但它并不直接是欲望,因为欲望一般来说就是接近生物层面的,也就是“食色性也”这种层面上的,快乐却可以是超越生物层面的。比如你爱听莫扎特,你爱听柴可夫斯基,你听了他们的音乐以后得到了快乐,这种快乐是高档次的,但也是快乐。

第二点,快乐也并不一定是激情。为什么?因为激情必定是很热烈的东西,你觉得心中有一股火在燃烧。比如爱国主义情绪,经常我们有一个词来描述它叫“燃”,这种情绪很燃,但快乐并不一定很燃,有些快乐也许很燃,但有些不是。

比如你听到小步舞曲得到的那种淡淡的快乐感,并不让你觉得情绪很嗨,你也觉得很开心。甚至有时候我们看一些悲剧的时候,这种悲剧的欣赏也能够带来快乐,你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也能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却是伴着眼泪的。很显然这种快乐就不是激情了,不是那种很燃的感觉了,甚至有一种对于被摧毁的美丽事物的那种眷恋感。

好,快乐并不直接是欲望,快乐并不直接是激情,(那)快乐是不是理性?显然快乐就更不是理性了,因为快乐是一种感受,它并不是推理,所以快乐是属于情感大类的,并不属于理性大类。

讲到这一步,我们就觉得柏拉图的学说毛病很大了。柏拉图的灵魂三分法提到了理性,提到了欲望,提到了激情,但他提到了快乐吗?他没有提到快乐,可见柏拉图不是一个关心快乐的哲学家,我也不知道他的人生是否真正的快乐。

2、快乐是形式与质料在身体中达成中道

快乐是件好事还是坏事?我前面已经说过了,快乐和缺乏自制一样,也处在黑和白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但它要比缺乏自制更接近光明一点。

因此亚里士多德在原则上是对快乐持肯定态度的,这一点是与苏格拉底不太一样的。苏格拉底这家伙有点苦行僧的味道,据说他在部队里服役的时候就没事找苦吃,光着脚丫子站在冰面上,每天都要喊三声,男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若是换上亚里士多德肯定会换上保暖的靴子。

当然了,这一点并不仅仅是因为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在心性上有所不同,亚里士多德这么做背后有他的哲学理由。(所以)亚里士多德主张快乐无罪的哲学理由又是什么呢?

第一条理由是快乐乃是健康的指标。不过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要说明这里所说的快乐是那种更加接近生理层面的快乐,比如你喜欢吃日料,喜欢吃披萨,这种(属于)食色层面上的享受所带来的快乐。

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层面上的快乐,但他也完全不否定生物学层面上的感受能够带来快乐。在这个层面上的快乐到底是什么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这种快乐就是那种自然涌现的生理状态,这种状态是不受阻碍的,而且这种状态并非是以一种阶段性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出现的,而是一下子出现。

上面说的话是有点绕,但这样一个定义的要点是要强调快乐的自发性,也就是说它一下子就有了,我告诉你这道菜好吃,你自然就会觉得快乐,你不用劝说自己感到快乐,如果你要劝说自己在感到快乐的话,这菜肯定是不好吃的。

与之相比较,理性思维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你得一步步来,对吧?比如吃菜和做菜就不是一回事儿,做菜你得动脑子,尤其如果你做的这道料理是你新尝试的一个料理,一定要先想第一步做啥,第二步做啥,第三步做啥,必须一步步来。在进行三段论推理的时候,我们也得先想大前提,再想小前提,它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而且你要知道快乐它是一种感受,因为它是一种感受,它就不是一个念头,不是个想法。想法也好,念头也罢,他们都是会受到其他力量的阻碍的。比如你如果产生了要吃高级日料的想法,请注意我说的是吃高级日料的想法,不是吃高级日料所带来的快乐,这个想法本身会受到其他想法的阻碍,比如说要节约工资,(因为)日料一般都比较贵。

但是你若真吃到了高级的金枪鱼寿司,并因此得到了口舌之间的快乐,那么这种快乐得到了就得到了,即使你脑子里在想这次日料吃的花费可有点大了,但是这种想法并不会使得上面所说的这种快乐被取消掉。

我们说到上面这些概念性的说明以后,就要进入对于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的阐释了:为什么说这样一种自发性的快乐乃是健康的标志呢?或者是指标呢?

这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你吃得香,睡得着,吃啥啥香,就说明你身体倍棒。有人说这一点是不是适用于对于更高级的那种快乐的讨论呢?比如说听莫扎特的音乐,我觉得也是适用的,也就是说你之所以听到莫扎特的音乐时非常的快乐,这就说明你辨音的机能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快乐是好事。

在这里面亚里士多德似乎又涉及到了柏拉图的学说所忽略的肉体问题。我们看柏拉图特别关心的是灵魂问题,他就是不关心肉体问题,甚至在《斐多篇》里面,柏拉图就认为肉体是拘束灵魂的监狱。但是亚里士多德所重视的健康首先说的就是肉体的健康,所以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它天然就具有养生学的内涵。

这一点当然是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倾向相互吻合的。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他根本就不承认形式、理念这些东西可以在物质世界中独立存在,他认为能够独立存在的就是个别的感性事物,而个别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已经是形式与质料的合体了,我们的身体显然也已经是形式与质料的合体了,所以身体的健康就可以被定义为形式与质料在身体当中的彼此和谐关系。

这种和谐关系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中道了,或者说是人的灵魂力量与肉体力量之间的黄金平衡点。按照亚里士多德观点,什么叫好的?什么是善的?这就是好的,找到这个黄金平衡点就是善的,换言之就是有德性的。

那么既然快乐是健康的指标,身体健康又具有伦理上的正面意义,那么快乐本身自然也就带上伦理上的正面意义了。听到这里我们非常开心,尤其一些饕餮之徒,但不要忘了,亚里士多德虽然不反对大家吃得好,喝得好,却坚决反对大家暴饮暴食,因为这会破坏中道。所以亚里士多德如果活到今天的话,很可能会到那些量少精致的高级料理店去吃东西。

喜欢抬杠的朋友这时候就会说了,只有健康的人就能得到快乐,不健康的人就不会得到快乐了?亚里士多德是不是歧视残疾人?亚里士多德说你别抬杠,谁说我歧视残疾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残缺了,肯定会让你的人生的整个快乐指数下降,但是你显然还能得到部分的快乐,因为你不是身体的所有部分都坏了。

比如你的腿骨折了,你上了石膏,只能在医院里躺着,你这时候想享受奔跑的快乐,这都是不行的。但是你可以听莫扎特,听莫扎特是用脑子听,用心听,又不是用你的腿听,是不是?所以你能听莫扎特这一点,证明你的身体的那部分机能还是好的。

4、快乐是行动接近成功时的奖赏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说明了追求快乐的哲学理由之一,因为快乐是健康的指标。

再来说快乐无罪的哲学理由之二,就是快乐是行动接近成功的时候的奖赏。

一般来说,没有一个学生在做几何证明题的时候,会在完全没有头绪时感到快乐。什么时候他会感到快乐呢?突然看到解题路线了,然后发现这条解题路线是走得通的,这时候心里就会大喊一声Eureka,Eureka就是发现的意思,我发现真理了。

这样的一种快乐本身会增加做事情的主体的自豪感,觉得我行,我可以,我是一个数学天才,我是个画画天才,由此就可以引发主体去做更多的类似的事情,比如去做更多的数学证明题,画更多的画,写更多的曲子。

这里面可能有一个潜在的论证,以画家为例,这幅画画得很好,我也自我满足,所以我就得到了快乐。如果我再画一幅画的话,那么我的快乐就可以复制了。这种情感就可以导致主体去创造出更多的美好的事物,然后反馈给我们的社会,让我们的社会当中的各种产品也会越来越丰富。所以这样的快乐是有非常正面的伦理价值的,所以追求这样的快乐也是无罪的,是很好的。

有人也许在这里又要抬杠了,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伦敦有一个变态杀手叫开膛手杰克,是个连环杀人犯,他在杀人的时候也很有快乐。如果把杀人当成是一件事情来做的话,他在这个事情接近完成的时候,快乐值是达到高峰了,难道这种快乐也有正面的伦理价值吗?

5、追求快乐,必须模仿神的永恒性

对于这样一个抬杠的问题,亚里士多德也是有准备的,不过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先得来看一看他对于快乐与神性之间关系的讨论,这就引出了为什么快乐无罪的第三条哲学理由,即快乐本身具有神性。

我们都知道柏拉图主张洞穴世界和洞穴外面的世界之间是有一条非常清楚的界限的,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模糊化这条界限。所以作为黑和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的一种存在物,快乐就有能力延伸到特别光明的维度。换言之快乐就应该有理想的维度,而不应当仅仅局限在俗常的小确幸的天地里。

如果亚里士多德能够有力地证明这一点,那么快乐所具有的正面伦理价值也就变得更加明显了。那么怎么证明这一点呢?亚里士多德的证明是基于他对于善的一种接近神学思维的解释,他认为所谓善除了说它是对于黄金平衡点的把握之外,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模仿神的特征。

这里所说的神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我们要稍微澄清一下,它并不完全是指古希腊多神教体系里面的像宙斯、赫拉这些神,它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神,是一种哲学抽象的产物,它本身有一个很专业的名词叫“不动的推动者”,就是它推动天下万物之运动,本身自身则不动。

很多人就觉得这样的一个神已经有点像以后基督教所说的神了,也就是上帝。尽管亚里士多德是生活在前基督教时代的,但也正因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神有一点像基督教的神,这就方便了中世纪的有些哲学家,比如说托马斯·阿奎纳,重新阐发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好,这种意义上的神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永恒。很有意思,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强调神是永恒的,在这一点上柏拉图听了以后会稍稍点点头,觉得徒儿,你在那么多地方反对我,至少在强调永恒性方面,你还是没有忘记为师的教导。

但因为我们说亚里士多德说善是模仿永恒的,那么我们就要解释模仿永恒这个表达式的意思。因为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只要你不是神,你就不可能永恒。我是人,我总有一天会死的,那么人去模仿永恒这句话好像就不通了。

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非常简单的,你虽然是不可能永恒的,但是你可以养生,你可以活得长一点,你活40岁就没有活50岁好,你活50岁就没活80岁好,你活80岁就没有活100岁好,你活的时间越长,你就离永恒更近一点。所以你要健康,没毛病,所以你要快乐,笑一笑十年少。

你看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就与柏拉图不太一样了,柏拉图也主张人要模仿永恒,但他的思路是什么呢?人要与理念打交道,你和永恒的理念打交道,你就模仿永恒了。那么怎么和理念打交道呢?就是要按照永恒的正义原则去做事,也就是说要在绝对的大是大非之间,站在大是这一边反对大非,结果苏格拉底就为了绝对的正义死了。

所以模仿永恒这件事在柏拉图哲学里面,倒反而会让你承担早死的风险,因为你太容易得罪人,会被江湖上的各种邪恶势力灭掉。

但亚里士多德的口号是什么?要模仿永恒就得长生,虽然不能长生不老,但也可以让你老的慢一点。如果有什么危险的话,那口头禅就是“逃跑可耻但有用”。所以苏格拉底在面对不公正的审判的时候毅然赴死,亚里士多德则在面对反马其顿的力量占据雅典的时候悄然溜走,这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走向。

这里我稍微补充一点,就是亚里士多德对于神性的定义具有如此广泛的光谱,以至于他还主张甚至连植物也是分享神性的,当然人类就更加会分享神性了。大家说植物怎么也有神性?植物难道也会动脑子吗?

亚里士多德说你看植物也有无限生产后代的秉性,比如松树上掉下来松果会满天飞,蒲公英会满天飞,跟着风儿将种子播向四方,为什么?因为就连植物都在模仿神的无限性,让自己的后代能够一代代的生存下去。既然连植物都这样,难道我们人类能够不努力养生,不努力生娃吗?好了,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以后,我们就可以回答前面落下的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即亚里士多德该如何看待变态杀手在杀人的时候得到的那种所谓的快乐?亚里士多德说这种快乐绝对是我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变态杀手的快乐绝对不是模仿神性的,因为这种行为是取人性命的。

你把无辜的人杀掉了,反过来说,这种行为迟早也会害了自己的性命,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警察叔叔会找上门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快乐观就包含了尊重天下万物的性命的观点,体现了充分的人道主义思想。

说到这里,还有人就问了,有人酗酒他也能得到快乐,难道酗酒是好的吗?这种快乐有正面价值吗?答案是没有正面价值,为什么呢?

第一,酗酒得到的快乐虽然是你当下就发生的,但是它必须与酗酒以后所造成的宿醉的痛苦相互比照,看看是否值得。你不能因为有一个快乐,导致了别的痛苦,总的来说你的快乐总量就减少了。

第二,宿醉所带来的痛苦本身又会进一步导致更多的快乐的丧失。比如你明天很可能会听一场音乐会,听一场音乐可以带来高雅的快乐,但如果你宿醉的话,你的精神状态不好,你也没有办法很好的得到音乐的熏陶了,因为你还没有从宿醉的痛苦中恢复出来,所以这种痛苦会导致你的快乐总量的减少。

第三点,宿醉所造成的思维力量的衰弱,会让你远离神性。而亚里士多德所谈到的神,依然是带有理性主义色彩的,因为这是柏拉图所带给他的思想影响,所以宿醉就会让你没有办法更好地模仿神了。

当然了亚里士多德如果学了今天的一些自然科学以后,他会发现如果酒后产生的孩子,他们的质量也会比较差,这是生殖科学方面的一些研究。这就进一步论证了,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增殖也会受到这种宿醉的影响,所以酒稍微喝一点也就行了,千万不要滥饮滥喝。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快乐学说体现了他的中道思想,他尊重我们凡夫俗子追求各种快乐的权利,但是他也强调,对于这些快乐感受的追求,必须模仿神的永恒性,以避免各种过度的行为破坏中道原则。

不过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亚里士多德他很明显地提到了快乐的不同等级,食客的快乐、画家的快乐、哲学家的快乐是具有不同等级的。你的人生要追求哪种快乐为主呢?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上,苏格拉底与柏拉图所提到的往往是这样一个思想,就是我们要走正义之路,而不要走邪恶之路。但是这种抽象的讲法却不能够回答这样一个更接地气的问题:我们要选择怎样的职业呢?到底是做警察呢,还是做画家呢,还是做哲学老师等等。

你如果仅仅告诉我要走正路,不能走邪路,显然不足以给我们提供精细的职业规划。关于职业规划的问题,重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亚里斯多德,显然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总结

1、快乐是构成幸福的基本要素

幸福无非就是对于快乐出现的频率的概括。幸福的一个基本的构成要素乃是快乐。亚里士多德是比较重视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所以如果快乐是一种具体的个别的体验,而幸福只是对于快乐的频率的概括,要追求幸福显然要从快乐做起。

对于快乐的重视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人生哲学的特点

2、快乐和欲望,激情的区别

快乐和欲望有关系,但它并不直接是欲望,因为欲望一般来说就是接近生物层面的,也就是“食色性也”这种层面上的,快乐却可以是超越生物层面的。

快乐也并不一定是激情。为什么?因为激情必定是很热烈的东西,你觉得心中有一股火在燃烧。比如爱国主义情绪,经常我们有一个词来描述它叫“燃”,这种情绪很燃,但快乐并不一定很燃,有些快乐也许很燃,但有些不是。

快乐并不直接是欲望,快乐并不直接是激情,(那)快乐是不是理性?显然快乐就更不是理性了,因为快乐是一种感受,它并不是推理,所以快乐是属于情感大类的,并不属于理性大类。

彭惠容:

3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形式与质料在身体中达成中道。快乐它是一种感受,因为它是一种感受,它就不是一个念头,不是个想法。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他根本就不承认形式、理念这些东西可以在物质世界中独立存在,他认为能够独立存在的就是个别的感性事物,而个别的感性事物本身就已经是形式与质料的合体了,我们的身体显然也已经是形式与质料的合体了,所以身体的健康就可以被定义为形式与质料在身体当中的彼此和谐关系

5、追求快乐,必须模仿神的永恒性

快乐就应该有理想的维度,而不应当仅仅局限在俗常的小确幸的天地里。亚里士多德的快乐观就包含了尊重天下万物的性命的观点,体现了充分的人道主义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快乐学说体现了他的中道思想,他尊重我们凡夫俗子追求各种快乐的权利,但是他也强调,对于这些快乐感受的追求,必须模仿神的永恒性,以避免各种过度的行为破坏中道原则。

不过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亚里士多德他很明显地提到了快乐的不同等级,食客的快乐、画家的快乐、哲学家的快乐是具有不同等级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3-18【16.】 快乐无罪:人生苦短,应当追求什么样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