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父母最大的恨意,是我们终于活成了他们期待的样子…

01

昨天接到姐姐打来的电话,是劝我去考公务员的。

三年前,姐姐大四,也是面临着就业问题。在大部分父母的立场上,公务员和老师无非是最好的职业选择,我的父母也不例外。

那个时候,父母一直在劝姐姐去考公务员,但姐姐,没有听从父母的话,她选择了直接找工作。

工作一年后,姐姐因为工作上的压力以及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选择了辞职。

辞职后,姐姐在家待业了几个月后。

大概是在职场上漂泊过的人都向往一份安稳,所以在父母再次提起公务员的时候,姐姐听从了他们的话选择了考公。

但以历届生的身份去考公,无疑是处于劣势的。因为公务员很多岗位,都仅限于应届生报考。

就这样,姐姐以两分之差无缘公务员。

好像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总是习惯于用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事物,去明辨是非,再试图将这种观念想法强加给晚辈。

就像父母希望我们考公务员或者老师一样,因为在他们的经验之中,公务员和老师意味着的是稳定。而姐姐,在经历过职场之后,现在无疑也在成为这样的人。

我忽然间想起很久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

我们对父母最大的恨意,就是我们终于活成了他们期望的样子。

现在的姐姐就是如此。

当初也是个拒绝父母安排、想要逃离父母掌控的她,现在却在慢慢成为父母最期望的样子。

02

我忽然有点担忧,未来的我会不会也是如此。

在经历几年的职场生涯后,是不是也会向往这样的一份安稳,然后再用我所谓的人生经验去劝谏弟弟妹妹们,甚至是我未来的孩子。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现在的我,还不想去考公,我还有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我听从他们的话去考公的话,我这辈子,可能就被限制了。因为我知道,当我选择退步的时候,他们会再进一步提出要求,让我回老家。

这不是我想要的未来。

也许几年后我会遗憾大四的时候没有选择考公,去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如果现在的我去考公了,我想未来的我也一定会后悔当初没有去追求自己的梦。

人就是这样,无论现在的选择是什么,以后都会去想:如果当初我的选择是另一个,那么现在我的人生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

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或多或少地活在父目的期望中。

小时候,父母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要乖乖听话帮忙做家务。

我有时候就在想,考大学,这究竟是为了我们的未来着想还是父母心底对自己的一份期望,只是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无法做到,所以把这份期望寄托在我们身上。

后来我明白了,二者都有。

所以他们会将他们期望的人生规划在我们身上,报补习班、考上大学、考上公务员。

然后在你拒绝的时候,用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我还能害了你吗?”来进行亲情上的绑架。

似乎我们只有按他们规划的路线走,我们才配得到他们的爱。

03

我一直很好奇的一个点是,我们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当快乐和出息不可兼得的时候,父母会期望我们拥有前者还是后者。

我知道我的父母一定会选择出息,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中,快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出息。

因为,这是他们想要而未曾拥有的人生。

易烊千玺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她之所以送儿子去学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是因为彼时班上的文娱委员多才多艺,而自己学生时代却因为穷不得不辍学打工。

所以她发誓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子有个不平庸的人生。

她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儿子是否愿意走向这样的人生。而易烊千玺在给母亲写的家书中提及弟弟时这样写道:“我走过的路他就不用走了。”

他长成了母亲期待的样子,却没又长成自己期待的样子。所以他希望,弟弟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去长成他自己期待的样子。

只要我们没有按照父母的期望走,我们总会被指责叛逆、不懂事、白眼狼。

我们感恩父母所有的付出和辛劳,可难道我们的感恩就必须活成他们期待的样子吗?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难道就是为了完成他们的期待吗?

很多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仿佛是在做着什么交易。父母用她们一直以来毫无保留的奉献来交换对我们无限制的控制与夺取。

“我生你养你为你付出一切,你就要听我的”。

孩子对于父母天然的爱与感恩,就这样逐渐消磨在父母的期望中,然后恨就来了······

徐静蕾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被教育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而不是被教育成为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被教育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成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们从不怀疑父母的爱,更不敢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梦,我们期盼的,是父母的一丝理解,是父母的一份信任。

理解我们的心里还有诗和远方,信任我们能够立足于社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对父母最大的恨意,是我们终于活成了他们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