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做职业选择?自我认知不清楚?我终于探索出了自己的答案

最近一段时间本来在考虑如何做职业规划和选择,但是各种比较外在机会后,我发现自己的自我认知并不清楚,可能需要先解答一下“自己适合干什么?想要干什么?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

经过一系列的探索,终于有了点眉目,纠结之后,还是决定分享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案例,希望对同样有困惑的朋友,有一些借鉴。

这个话题本身很抽象,可能会显得比较虚,我尽量简洁一些。

一、发现卡点在“自我认知”

一开始,我的问题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发现选择太多,到底该干啥、不干啥,选这个还是选那个,非常纠结,因为选错带来的机会成本太高了。

我发现,所谓的专家分析、朋友建议、他人案例,都只能是参考,根本在于我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能做出自己长期主义的选择。

经过一段时间辗转反侧反思之后,我发现,单靠过往经历的印证,对自己的认知很难有一个收敛的结论出来。

一方面自己的阅历还不够,另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有一些结论可能相互“打架”、让人费解。

比如:

自己很多时候有很多创意,但有时又发现自己循规蹈矩缺乏创新;

自己会主动推动项目管理,但又抵触社交、有时根本不想和人说话;

...

二、试图通过测评和咨询了解自己

尝试1:盖洛普测评

在疯狂吸收信息、借鉴经验的过程中,首先接触到了“盖洛普优势测评”(评估发现个人优势在哪些维度),看起来挺有参考价值的,于是花了380块在官网做了一下。

意料之内的,执行力是最突出的,在战略思维上有一些特点。

意料之外的是,关系建立排第二,我本身更内向,并没有那么广泛地建立关系呀?看了下详解,实际上是因为和谐(不愿与人发生冲突)这个特质,理论上,我应该在关系建立上有一些擅长...

以此为例,虽然一些特质逻辑上是说的通的,但因为环境和机遇,不一定都能很好地外显出来。

整体看下来,我发现这个测评揭示的是个人的一个自然倾向,理想情况下,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刚好发挥自身擅长的维度。

盖洛普优势测评对认识自己和择业是有一定帮助的,帮助个人更好地抽象一层、系统性地了解自己的“特质”(暂时用特质一词,没想到更好的词来代替这个感觉)。

但是,基于现实工作的复杂程度,很难有一份工作刚好完美匹配个人“特质”,这个测评结果并不能直接告诉我该干什么。

后来想明白了,从“特质”到“具体工作内容”,中间还隔着一层,可以靠方法和技能来连接。

明确自己的特质,可以协助我们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并不是说排名靠后的特质就必然导致缺点和重大失误,我们可以通过方法和技能来达到及格线以上。

然而,人是复杂的,这些个维度概况的是外在具象的优势,还不够本质。

尝试2:MBTI测评?

一开始我是不信MBTI的,因为它的结果是根据一系列情景题目的倾向做出的,而里面一些题目的情景我可能并没有经历过、其实一些题拿不准自己是哪个选项。

再加上第一次做的时候还在2014年,并没有太多阅历,很多题完全是凭“直觉”做的。也就是论据不一定代表我、那根据论据推导出来的结果又怎么能代表我呢?当时做完就抛之脑后了。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2021年,我又重新测了一下MBTI。

出乎我的意料,测试的结果依然是INFJ-T(和7年前的结果一样),各个维度的指标非但没有变化,反而比之前更加明显了。

这令我开始认真审视测评的结果。

回忆过往的种种尝试,我收获了一些新的认知,关于infj各个维度的阐释有很多,其中戳中我的点(或者说现阶段最影响我的)有以下3个↓

(1)对负面的影响更敏感:

INFJ-T会更多地质疑自己,并且通常对压力源更敏感。更容易悲观,或者说对负面的影响更敏感,需要计划和行动进行中合。动荡的拥护者经常被他们的担忧和担忧所助长,而这些可以用来取得重大进展。

可能会强迫性地扫描可能会出错的地方,而不是将目光放在更积极的目标上——什么可能是正确的。

动荡的人是成功驱动的,完美主义的,渴望进步。他们总是试图通过取得更多成就来平衡他们的自我怀疑。

看起来挺悲哀的,这个自我怀疑是终身的,看起来会活的很难受。不过,可以通过找到意义感和成就感来中合这个特质带来的负面影响。

(2)过多关注他人的情绪和意见:

「动荡的倡导者」会过多地关注他人的意见、情绪,如有可能不愿意发生冲突。因为习惯通过应用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作出决定来创建和谐,可能会导致过多使用情感倾向作出决定,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你可能会丧失理性和客观。

(3)意义感:

要真正快乐,倡导型人格需要找到符合他们价值观并允许他们有一定独立性的工作。倡导者渴望有机会与他们所帮助的人一起学习和成长。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倡导者可能最终会感觉好像他们正在完成他们的人生使命,在个人层面上为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

倡导者可以带着极大的热情和信念说话,尤其是在为自己的理想挺身而出时。然而,在其他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轻声细语和低调,宁愿保持平静而不是挑战他人。

所以,刚好与盖洛普测评互相印证,正是过多关注他人的情绪和意见,导致了盖洛普测评中的“和谐”、“交往”排名较高;

正是对负面的影响更敏感,导致了“审慎”、“回顾”、“思维”;基于负面影响的不安全感,所以带来执行力“排难”,不断地追求表面上的“成就”来获取安全感。

另外,我发现自己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不想改变,内心始终是认为“价值观和原则、意义>地位和物质收益”,源动力和外在追求事业和财富的动作有偏差。

通过外在的攀比、物质欲望带来的动力,始终很难持久。我更想保持对价值感的追求、对生活和情绪的敏感,这样能让我在成为奔波的机器之外,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觉得有对生活的掌控感。

尝试3:心理咨询师

是的,我真的约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了一下咨询。

实际上等到开始咨询的时候,我已经过了最难受的那段时间,本身也没有严重到心理疾病的程度,所以我完全当做了对自己的又一场复盘。

沟通的过程中,可以换一种视角来看待自己的问题,多一些自己没想到的视角。

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会不由自主地启动“包装”,用完善的逻辑来进行“自我保护”,卸下伪装完全坦诚还是挺难的,真正的心理咨询过程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磨合走出困境的。

但是我对自己肯定是可以100%坦诚的,再加上自己在学习积累“心理咨询”“心理学”相关的内容(本身也是兴趣所在),把自己变成半个心理咨询师也不是不可以。

二、正确认知“测评”的作用

自我认知是协助你找出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你结果你应该干啥。

理论和测评用来解释,是帮助我们系统化地看待自己,维度更加多元且科学,而不是对自我的限制(我是不是只适合xx,目前的xx做不好是因为我不擅长)。

始终给自己保留多样的可能性,不框死自己。

人是复杂的,人性无法用一句“金句”来概括了事。

三、找到源动力

然后,看得更清楚之后呢?

更清楚的自我认知是为了更精准、高效、长期主义的行动。

所以,要避免陷入一个怪圈,自我分析是没有尽头的,最终,还需要走到现实生活中来。

而清晰的自我认知是可以帮我们找到「源动力」、找到做一切事情的「源动力」,无论是赚钱还是理想。

假如在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已经满足(达到小康)的基础上,如何追求幸福的生活?

不同特质的人,关注的点会各有不同。对于当前阶段的我,行动的源动力在于下面几个点↓

(1)意义感:

之所以把这个排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发现“意义感”或者说“价值感”、“使命感”会始终在心底纠缠,短期内可以忽略、不考虑,但总是会反反复复卷土重来。

而“意义感”带给我的驱动力,也是最大的,超过下面几个,甚至超过屏一些基础需求。意义感可以让内向的我不怕内向、怕麻烦的我不怕麻烦、超级谨慎的我甘愿冒风险,带来任何物质享受都比不上的“爽感”。

(2)他人的认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

也许内向的人是更渴望有质量的社交的,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

这里再展开一下,社交天性是根植在基因里的,但对不同的人,外显的形式不太一样。对于一些人,只能是小范围的社交,同时构筑认同感。大范围的多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则是非常消耗精力的。

小范围的高质量互动和认可,会让我有确切的幸福感、满足感、以及确认自我存在的价值(这个和意义感有一些联系)。

(3)自由

少一些“不得不”,当我不愿意做某件事的时候可以有别的选择

比如,钱是手段,通过钱可以满足最基础的生理需要、安全需求,不用再因为基础的需求而限制身心自由。

(4)求知

理解自己、理解世界的本质,获取更多的认知,来对抗世界的随机性。

当然,人的认知是会不断迭代的,源动力的优先级可能也会变化,需要定期回顾。

确定了源动力之后,细化目标和执行,对我反而是比较简单的(对于一个“执行力机器”来说),后续再进一步整理分享出来。

最后

自我认知没有绝对清晰的答案,没有一条应用到所有人的真理,即使是发展到今天的心理学,也是不同流派、不同理论综合来解释复杂的人性。

所以我也是尽量结合自身尝试的经历、敏感的体会、有限的心理知识、还有生疏的文字表达,来勾勒出我的当前阶段的自我认知。

对于我来说,可能得阶段性地把这些虚的问题有个答案,才能继续往下走。也算是终于,给最近的自己有了一个阶段性的交代。

最后的最后

曾经我也很羡慕那些有明确兴趣和特长的人、羡慕那些有自己毕生坚定信仰并为之努力的人、羡慕那些各个垂直领域的专家/大佬、羡慕那些有冲劲儿的年轻人。

曾经我好像也是别人眼中羡慕的那种人,但我心理清楚其实不是,我只是通过外在的动作来暂时获得安全感,真正到重大人生决策的时候,我也慌的一匹。

但是现在我暂时不慌了,短时间内我有底气说“我想要的是什么”;

哪些事情可为、哪些东西不可为;

哪些风口要赶上、哪些风口不属于我,错过也不心疼;

哪些是我要建设的能力圈,哪些事情是我能力圈之外的、不必眼馋。

以上,欢迎一起来聊聊,公众号“董较瘦笔记”、微信号“xiaoqiangdz”,觉得有帮助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虽然有一些顾虑(不安全感)要不要分享出来,但是基于“意义感”(如果能对他人有一点点帮助就好),还是说服自己分享出来。因为认识自我,是个漫长的摸索过程,深切地体会到过探索中的迷惑,希望能给人一些借鉴。

再次提醒,以上内容主观感受为主,尤其是测评的结果,万万不可直接对号入座。毕竟不是专业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看书和课程来了解第一手的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知道如何做职业选择?自我认知不清楚?我终于探索出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