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想好事,做好事

人生原来是这样的。前面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自己,虽然不清楚,但是,在难以捉摸的命运的安排下,遭遇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却可以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这种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吗?


01

中国明代的《阴骘录》记载了作者袁了凡的一则故事。袁了凡原名袁学海,出生于医生世家,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培养成人。他13岁时,准备学习医术,继承祖业。某日,有一白发老人来访,自称是奉天命来向学海传授“易经”真髓。老人对学海的母亲说道,你或许要这孩子将来当医生,但他不会走这条路,长大后他会参加科举考试,会中榜、做官。老人还就学海的命运作了种种预言。


后来,学海的人生果然完全像老人预言的一样。当上地方长官后不久,学海就去拜访当地的禅寺。那儿有一位有名的高僧,叫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同学海一起坐禅时,见学海神定气闲,无思无念,禅师非常佩服,问道:“你打坐时如此毫无杂念,究竟曾在何处修道?”

学海答道:“自己并无特别的修行经历,至于禅师问到为什么打坐时如此毫无杂念,我想起了一件事。”于是学海说了少年时代遇到白发老人的事情。


“我至今的人生一如那老人所言,年龄不大已当了官,结了婚却没有孩子,到53岁我就要死了,这就是我的命运。我对将来不抱奢望,只想按照命运的安排,淡淡地度过自己这一生。我不再有什么烦恼,所以坐禅时没有杂念妄想。”


听到这话,云谷禅师的表情由柔和转为严峻,斥责道:“我原以为你年纪这么轻,就有这么高的悟性,很了不起。但想不到你竟是一个笨蛋。”

02

“如那白发老人所言,人确有命运。但天下有像你一样,完全顺从命运度过人生的人吗?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想好事、做好事,就会有好的结果;想坏事、做坏事,就会有坏的结果。人生中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运用这一法则,就可以改变命运。”


学海秉性耿直,听禅师一席话,茅塞顿开,谢过禅师,回家就对夫人转述了禅师的话,并说:“从今天起,就要尽我所能,想好事、做好事。”夫人听后也说:“既然你这么想,从今以后,咱俩就齐心协力。一起想好事、做好事吧。”

《阴骘录》这部书写到此,笔锋一转,已更名为“了凡”的学海对自己的儿子讲完上述故事后,继续说道:“儿子啊!你爸爸的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思议。自从听了禅师关于因果法则的教导后,我和你妈妈一直努力,思善行善,结果白发老人所说的‘不可能出生’的你也出生了;说我只能活53岁,我现在已年过70,你看还这么硬朗。”


稻盛非常喜欢袁了凡的故事,从这个浅显而寓意颇深的故事中,稻盛归结出一种重要的人生观,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无非是由两条法则组成,一条是命运的法则,另一条是因果报应的法则。只要坚持运用因果报应的法则,我们的人生一定会朝好的方向转变。


稻盛创建京瓷时只有27岁,一个新生的弱小的企业,资金、设备、客户等资源都不足,处于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之中,同行业中有强大的竞争对手,自己又不懂经营,缺乏经验。像一只小船航行于大海之中,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企业究竟能不能生存发展?怎样做企业才能顺利发展?怎样做才能避免企业破产,避免员工因失业而流落街头?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信任自己、慷慨解囊的股东们?稻盛先生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


03

在思考企业命运的同时,稻盛先生还不断思考人生最基本的问题。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有许多东西似乎是命中注定的。究竟是自然决定的,还是上帝决定的,谁也说不清。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与生俱来的命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这一点似乎很难否定。然而如果说人完全受命运摆布,一辈子无所作为,这也不是事实。超越个人意志、超越个人智力的命运,和个人企图改变命运的努力,二者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未来难以卜算,甚至明天将会怎样也无法确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人生?稻盛先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并执著地追求问题的答案。

此时,稻盛先生读到了安冈正笃写的《命运和立命》一书,就是解说400多年前中国明代袁了凡所写《阴骘录》的一本书。袁了凡的故事给了他一种启示:“原来如此,人生原来是这样的。前面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自己,虽然不清楚,但是,在难以捉摸的命运的安排下,遭遇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却可以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这种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吗?”


稻盛毕业于理工科大学,从事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工作,信奉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因此,对科学无法解释的“命运和因果法则”,一直抱着一种矛盾的态度。同时,社会现实好像也并不符合因果报应的法则,所以很难从内心完全接受。


读了袁了凡的故事,通过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对自己亲身实践的反复深入的思考,后来稻盛不仅相信了“命运和因果法则”,而且认为这才是人生、社会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则。不仅自己的一切行为都遵循这一法则,而且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见解告诉周围的人们,希望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与更多的人达成共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稻盛和夫:想好事,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