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无为而治”的现实指导意义!

【读经典】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简单翻译一下:不标榜贤明,使人民不起争心; 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这里的“见”是个通假字)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国的原则是,要使人心灵开阔(这里的虚是广大开阔的意思,和现代虚的含义差别较大),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这里的“弱其志”容易从字面上理解为,消弱意志的意思,联系全文,理解为避其锋芒,柔韧心智更恰当!

若使人民常处于这种无知无欲的状态,纵然有自作聪明之士,也不敢妄为造事。以这样"无为"的态度来治世,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这里的无知无欲也绝不是愚民、弃智的意思,应该是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更合适!

【写心得】

这段"无为而治"的经典论述,备受后世历代统治者推崇。老子认为,天下混乱,是因为人们想法太多、期盼太多、纷争太多,那些看起来很不错的东西,很可能加剧了混乱!

治理天下真的需要那么多制度、法令么?需要开发武器、建立监狱么?或是需要宣传仁义、孝慈?

恰恰相反,老子认为这些所谓的"好东西",都是为了克服混乱而产生的。而结果呢,它们不仅克服不了已有的混乱,还会诱导出新的混乱!

老子说的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非为,而是顺应自然、循道而为,能如此,其治理社会的效力,显然要比用法令、规章、制度、道德、知识来约束人的社会行为要合理得多,有力得多。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深层涵义所在!

之后的历史进程也验证了这一点,强汉盛唐的伟大璀璨,都和立朝之初,几代君主推崇"黄老思想",采取"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治国安邦有关,“无为”的结果,有效地推进了社会生态,自然地恢复了农耕文明!

【做冥想】

“无为”正是老子的社会理想,也是他的"道"蕴含的大智慧!

过日子,就应该自然而然,少私寡欲,无忧无虑。当下社会,却被物欲充斥,各种急功近利、勾心斗角轮番上演;宣讲成功术、权谋术的书籍大行其道;在辛辛苦苦、劳心劳力的所谓奋斗之后呢?

真的是欣欣向荣么,看现在生活环境的破坏;人类癌症疾病的增多;精神病症的增加……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么?顺应大道,尊重自然才是正确的方向!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这就是"无为而治"要的终极效果。政策制度,对于社会人民,应该"无为而治",不要有惊人的计划,不要有过度的设计,不要有频繁的折腾,不要有太多的手脚。民众的自然生息,由天地安排,比什么都好!

郑州这几年大建设,大发展,马上迈入超大城市之列!然而一场暴雨造成的灾害之大、伤亡之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很大震动。这是大城市发展的阵疼,还是过度开发的恶果,只能留给后世评说。当事者们的悲痛却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究竟是"顺其自然",还是"大有作为"?老子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所谓"大有作为",必然伴随着大量的破坏和伤害。而要改变这种破坏和伤害,又必然要采取另一番新的破坏和伤害!

对于成天忙着种种"作为"的人来说,"无为而治"似乎过于消极。但对老子来说,他们的"积极"才是祸害!

最后用李大钊的一句话结束这次经典之旅: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不可陷入勉强、虚伪的境界,把真正人生都归幻灭!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里“无为而治”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