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双保险

      “因材施教”才能够让孩子乘风起航,而不是默默地在题海中沉浮找不到方向,他们需要的就是一条属于他们的航线,我们要帮助他们设立灯塔。

   

      我深切的感受每一个高考的学生就好像家庭里的希望之火,大家竭尽全力去呵护她保护她,为了能让孩子多睡一会走步十分钟的路程愿意开车三分钟送孩子到学校,为了让孩子英语成绩能够提升每天陪孩子背单词,孩子背多少自己就背多少,为了孩子能够去一所好的高中做到靠前的位置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争取,愿意为孩子高考做任何的付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考取一所名牌大学。

      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具体可实现的目标,盲目的日复一日又何谈学习动力呢?

故事一:

前两天高考录取发榜的时候,与我的研究生导师吃饭聊天,他说现在当面的录取通知书还在家里面珍藏,高考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神圣了,是真实的改变了他的命运。老师总是意味深长的说“对于那时的农村孩子来说,高考是唯一出路。”对于当年的他只有两个选择考不上大学只能种地,导师是1979年参加高考的,参加那年他只有16岁,他深刻记得在一个书荒的年代,想找一本复习资料都没有。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甚至连一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手头上只有一本语文书,想要复习其他内容,只能手抄。曾经花了两天的时间抄写了一本历年高考数学题,然后拿回家中细细钻研。高考期间,考点离家约5公里,每天6时起床,步行去考试。第一门课考场里满满的,第二门课考试中途就有人陆续退场,至少走了1/3。”他说那年同校参加高考的学生有600多人,最终考上一本的却不到20人。他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幸运地敲开了大学的大门,如今他成为了大学教授。高考确实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把握好高考这一转折点,人生道路会更顺畅。这是我导师的高考故事,特殊的年代一样的奋不顾身学习让他最终成就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这已经简单一句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话已经不足以让他们热血沸腾,他们需要更加明确的梦想指引。

      可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你的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是否可以换来金榜题名呢?

故事二:

      高考是根深蒂固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内心中鲤鱼跳龙门的关键时刻,虽然在当今的时代高考依旧是关乎命运令人紧张,记得我高考的那年由于压力增加睡眠质量不好,脸上还冒出了痘痘。我们班级里面还有个同学更是每天打吊针坚持上课,倒计时的标志写在黑板的右上角,高高的书本掩埋着我们每一个高三学子的身影,每天重复着做题听讲在做题的循环。终于熬到了高考那天,闷热的下雨天,第一天第一科目语文还挺顺利的,但是数学特别特别难,同一个考场的考生竟然抽泣着哭出了声音,当时我的小心脏慌乱的都要跳出来了,最后为了不影响其他考生,这个考生考到一半就被带走了,带走的那一刻考场里面的氛围更是紧张了,那是我第一次体会什么是手心出汗就要一瞬间,但是主观意识告诉我必须要做题,深呼吸深呼吸,庆幸自己很快的平复了自己打完了卷子。我一遍一遍的检查着自己是不是涂错了答题卡,广播结束的声音一响,我紧绷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感觉整个人都快融化在椅子上了。第一天结束的路上听到了有的同学对着答案神采飞扬、有的同学小声抽泣说没有涂完答题卡、还有的同学说着不想考接下来考试了,这不是我特有的经历,每年的高考都同样上演着各种各样的事情。这就是高考的不稳定性因素。【影响着成绩也是不稳定的,最后高考成绩出来了,比自己预估的要差一些就只能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了,大一开学军训的整个月里面,我不只一次的想要复读,最后还是没有勇气再经历一遍高三,最终我选择了用考研打一个翻身仗。】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十年寒窗一张卷子定输赢,给一个孩子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更真切的知道高考发挥失常是一件多么普遍的事情。对于当年的我来说认知太过短浅认为裸考就是唯一的出路,直到后来我接触了高中升学知识才了解到多元选拔模式一直以来就是存在的像撒贝宁、蒋方舟、韩寒等等一大批的学生都是不是通过“裸考”进入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的。

面对如此重要的时刻,我们不应该盲目前行,我们只有全力武装多元准备,才能真正算是机智一搏? 

高考也在自我不断地改革和发展从2003年在部分高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的试点,到2009年“华约、北约、卓越联盟”再到2015年起,时间、报考、院校扩张等改革,让自主招生开启了高考的新的篇章。

改革的步伐让裸考已经一步步缩小,大部分的学生都拥有的双重保障。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双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