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与山东解放区(上)与沈鸿烈水火不容,与八路军共同抗日

【读毛年谱(281)】1943年,毛泽东50岁。

1943年1月18日,毛泽东和朱德、王稼祥、叶剑英致电彭德怀、滕代远,朱瑞、陈光、罗荣桓,转去于学忠的一份反映同八路军冲突的电报,要他们一定制止八路军同原东北军的冲突。 

于学忠是谁?他为什么会和八路军冲突?


于学忠(1890-1964),字孝侯,山东蓬莱人,抗日爱国将领,陆军二级上将。东北军著名将领,为张学良之左膀右臂。抗战中参加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保卫战等,立下赫赫功勋。

于学忠来到鲁南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此前,张学良曾下令两位亲信军长代其指挥东北军:其一是坐镇西安的第57军军长王以哲,但他很快被东北军中激进青年军官枪杀;另一位就是坐镇甘肃省会兰州的第51军军长于学忠,但他是北伐战争期间直系军阀的降将,在东北军系统中威望不足,难以统领众军。

最终,总兵力20万的东北军群龙无首,在蒋介石的分化拉拢下,迅速分崩离析。但战力最强的第51军、第57军,在于学忠的指挥下,被编为第5集团军。全面抗战爆发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多次战斗,屡立战功,给来犯日寇以沉重打击。

1939年,按照蒋介石“二期抗战,以游击战为重点”的命令,于学忠部奉命开往鲁南地区,在安丘设立鲁苏战区总部,指挥长江以北、津浦铁路以东、老黄河以南广阔区域的国民党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1939年1月,于学忠被正式任命为战区总司令。但由于中央军嫡系将领、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已经在苏北兴化设立战区副总司令部,实际负责苏北各部的指挥。因此,于学忠这个战区总司令,仅负责鲁南地区的作战指挥。

1939年3月,第51军、第57军等正规军开赴鲁南地区建立根据地,并收编地方武装扩编了3个师和3个游击纵队,总兵力迅速扩充到近8万人。

于学忠部进入山东,这引起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的不满。

和沈鸿烈的冲突不断

沈鸿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门人。18岁中秀才入日本海军兵校学习,1911年回国,成为张作霖、张学良的心腹,是东北海军的实际缔造者。

沈鸿烈在1931年担任青岛市长之后,就逐渐向蒋介石靠拢。西安事变中,于学忠坚定地站在张学良一边,而沈鸿烈则反对张学良兵谏,发电报让张学良务必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因此蒋介石更信任沈鸿烈,对掌握东北军兵权的于学忠则是提防的。

沈鸿烈在韩复榘被枪决后,担任了山东省主席兼保安司令。于学忠来到山东后,沈鸿烈唯恐被于学忠吞并,于是开始了明争暗斗。 

于学忠与沈鸿烈:


随着矛盾日益激化,最后沈鸿烈竟策划了一起刺杀于学忠的阴谋。

1941年夏,沈鸿烈找到一个可以利用的凶手,这个人就是原57军336旅668团的第一营营长,已被撤职,叫韩子佳。韩子佳与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委员李子虔是同乡。沈鸿烈写了一封亲笔信,令李子虔持信前往去收买了韩子佳。

有一天,于学忠到干训团上课。行至途中,已经埋伏好的韩子佳乘机向于学忠投掷手榴弹。于学忠看见手榴弹即将爆炸,迅速卧倒,所以只炸伤了他的手部,韩子佳当即逃走。

为了混淆是非,嫁祸于人,韩子佳在沈鸿烈的授意下,竟跑向八路军的驻地。

八路军洞察沈鸿烈的奸诈和阴谋,随即将韩子佳和供词一并送交于学忠总部。韩子佳很快供出沈鸿烈派李子虔收买自己的经过,并供出了沈鸿烈字体的形状。

暗杀事件发生后,于学忠当即向蒋介石控告沈鸿烈。由于事实确凿,情节严重,1941年秋,蒋介石以召回述职为名,调沈鸿烈回后方,公布为行政院水利委员会委员、农林部长。至此沈鸿烈结束了主政山东的生涯。

(沈鸿烈后事:1942年兼任国家总动员委员会秘书长。1944年8月任国民党中央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秘书长。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调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年任考试院铨叙部部长。1949年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杜门谢客,埋头写书,写有大量著作。1969年3月12日去世于台中市省立医院,终年88岁。 )

蒋介石任命于学忠兼任山东省主席。于学忠对有名无实的山东省主席并不感兴趣,请求辞去。1941年12月底,在于学忠的推荐下,山东省主席由牟中珩接任。

牟中珩:

牟中珩的著作:

(牟中珩后事:1944年12月,牟中珩任第10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徐州对日接收工作。1946年任第2绥靖区副司令长官。1948年9月在济南即将解放的新形势下,牟中珩在高密县被华东野战军所接收,遂进入禹城解放军官训练团。1966年4月,牟中珩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1978年牟中珩任山东省政协驻会常委。198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12日因病与世长辞,终年83岁。)

于学忠与八路军的合作 

于学忠和沈鸿烈的矛盾,还表现在与山东八路军的关系上。

1938年9月,毛泽东作出“派兵去山东”的战略部署。随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代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率领下,开赴山东。1938年12 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分局所在地位于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距国民党山东省政府20公里,距鲁苏战区总部60公里。

如何处理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沈鸿烈与于学忠有着相去甚远的态度:沈鸿烈是积极与八路军搞摩擦的,但于学忠并不配合。

由于东北军和红军的渊源,于学忠初入鲁南,就与山东的八路军部队取得联系,第51军和第57军与八路军部队曾携手出击,对日军位于津浦路沿线的多处据点实施攻击,其中仅在邹县、泰安地区就交战20余次,毙伤日军 300余人,破坏铁路桥梁13座、铁道13公里,炸毁煤车、军用列车4列。

由于东北军和八路军的合作抗日,于学忠在鲁南地区的游击根据地很快得到巩固和发展。

东北军鱼龙混杂,很多人叛变投敌

可惜,东北军没能维持与八路军的长期合作。主要原因是于学忠对东北军部队掌控不力,到鲁南后又收编大批地方武装,其麾下鱼龙混杂、各自为政。

沈鸿烈拉不动于学忠,就拉拢于学忠手下鲁苏战区的两个军长,第五十一军军长牟中珩与第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牟中珩与缪澄流接受拉拢,时不时地参与到沈鸿烈的反共摩擦之中。

在沈鸿烈的策划下,国民党军不断与八路军发生局部摩擦,其中较为严重的摩擦是1941年10月,第51军337旅683团突袭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驻地银厂村,逮捕并杀害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赵镈等干部群众30余人,制造了令亲者痛仇者快的“银厂惨案”。

由于反共摩擦是国民党的政策,于学忠虽不愿意与沈鸿烈一起搞反共摩擦,但又不能无动于衷,于是对山东纵队给予一定限制。如在划分防区时,把山东纵队划到津浦路东曲阜、泗水、泰安、宁阳地区,使其退出经营已久的沂鲁山区。山东纵队从大局出发,表示服从于学忠的调动。  

此外,于学忠所统领的部队基本都是杂牌武装,饱受中央军排挤打压;东北军部队又反过来歧视山东当地武装,甚至一度断了这些部队的粮饷。

1943年1月,原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麾下的手枪旅旅长吴化文投降,率领其指挥的新编第4师和保安第1师当了伪军;7月,第57军112师副师长荣子恒在其父伪河北省省长荣臻策动下投日,由于其在军中素有盛名,导致不少部队也相继投敌。

吴化文、荣子恒被汪伪政权任命为山东方面军总司令和第10军军长后,立即率领所部加入了对于学忠部队的围剿中。由于这些人熟悉情况,因此在随后的一系列战斗中屡屡得手。

很快,鲁苏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周复、副官处少将处长魏凤韶、党政分会军务处少将处长张庆澍、胡式禹、第113 师少将参谋长张植桴、鲁西游击司令朱世勤等多名高级将领先后阵亡,第113师副师长韩子乾、副师长潘国屏等被俘。

如此种种,都给于学忠苦心经营鲁南游击区造成严重破坏,被迫于1943年7月放弃鲁南、全军向皖北桂系地盘上转移。

在于学忠转移之前,他还是做了很多有利于抗日、有利于共产党八路军的事情,最主要的是支持常恩多打击缪澄流投降并起义投向八路军。

(于学忠后事:1944年3月,于学忠调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6届中央执行委员。

解放战争期间,于学忠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初,蒋介石胁迫其前去台湾,于学忠不从,隐居四川乡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学忠以桑榆之年励精竭诚,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2年1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 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6 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1964年9月22日病逝于北京,终年74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学忠与山东解放区(上)与沈鸿烈水火不容,与八路军共同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