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自清《儿女》有感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特别喜欢课本里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这两篇文章。相信许多人读后都有这样的感受,文人就是文人,他感受到的总是比普通人多得多,所以对于这样的大作家也自然而然就生出了一种敬仰之情。

但最近读他的《儿女》,又有了不一样体验。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普通人一样,是天下父母心,是严父慈母情。阅读这样的文章,我忘记了他是那个高不可攀的大作家,而是把他当成了一个普通的父亲,一个常把儿女琐碎挂在嘴边的父亲。

初为人父的朱自清学习了许多进步的育儿理论,却仍然和普通的父亲一样,按照古老的传统,用野蛮的方式对付着。然而到了中年的他又后悔不已,想到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竟无法释怀,心里酸溜溜的。人到中年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回想起养育大宝的一些过往,心里总是酸溜溜的。二十四岁那年,我生下大宝。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经验,师范读的专业书籍,以及为更好养育小孩而读的一些专箸,都没有把我初为人母的慌乱藏好,所以也做了一些野蛮的事。

记得大宝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很喜欢自己去探索世界,对孔洞尤其感兴趣,家中的插座就成了最大的安全隐患。于是当大宝把手指伸向插座时,我便野蛮地打他的手,并用严厉的语言警告他。几次过后,他就真不敢了,一看到插座还会喃喃自语:“怕怕!”看着他摇晃着脑袋的可爱模样,我当时得意得很。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自己残酷,为什么没有用更温和的方法来教育他呢?二宝现在两岁多了,也有淘气调皮的时候,但对他,我连大声叱责都很少,更别说打了。对比对待两个孩子的方式方法,我更是追悔莫及,当年怎么就不能用对待二宝的这般仁慈来对待大宝呢?

大宝现在脾气急躁,或许和我的养育不得法有很大的关系。大宝一岁多的时候,喜欢哭,有时一哭就是一个小时,哄过,抱过都没用。我断定这孩子就是天生的拗脾气,决定教训一下他。有一回他又哭个不停,我忍无可忍,把家人都赶出去,关上门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但没取到一点效果,他依然是要哭时就哭个没完。后来听人说,孩子很可能是因为缺少某种微量元素,才会如些。那时的我,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都要碎了,真想狠狠地把自己揍一顿。

其实不管父母如何做,在何种年龄,都是无法做到完美的,所以如朱自清一样有矛盾心理是常有的事。但做父母,更津津乐道的还是朱自清文章里的“幸福”。他笔下儿女的群象写活了千千万的家庭:孩子们开饭前后的骚动、哭闹看似嘈杂,但父母却乐在其中;孩子们游戏时的争执、诉苦让人晕人转向,但依然可捕捉到为人父母的乐趣。

如此种种,虽说苦中作乐,但这就是普通家庭生活的最大幸福。如果非要把幸福分类,朱自清笔下的正面意义的“幸福”也同样是千千万万家庭的一个缩影。

都说身教重于言传!我带两岁多的二宝睡觉的时候,总会在睡之前靠在枕头上看一会书,他则安静地躺在我身旁,从不打扰我,转几个身,扯扯我的头发,便会慢慢睡着。那天我和往常一样靠在枕头上看书,看到精彩处发现没拿笔,便起身去拿。也就这一会功夫的时间,二宝就出其不意来了一个越级模仿秀。他靠在我的枕头上,捧起我的书装模作样地看着。我惊讶地看着他,他却连瞟也不瞟我一眼,好像很投入的样子。要不是他把书拿倒了,看着还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待我走到他身边的时候,他竟是一副忍俊不禁的表情。这般可爱,真的可以让父母的幸福感爆棚。

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做父母的责任又多了许多,除了吃饱穿暖,我们又要和朱自清一样去渐渐让孩子知道怎样去做人,帮助他们去发展自己。现在社会,升学的压力不仅压在孩子的身上,同样也压在家长的身上。虽然我也希望孩子能学有所成,但我更希望自己能和朱自清一样,只是培养孩子基本的力量——胸襟和眼光。

书读至此,让我们都如朱自清一样,在育儿的漫长道路上,从此好好地做一回父母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朱自清《儿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