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的枷锁与自由


《末代皇帝》,溥仪的枷锁与自由

      伴随着荡气回肠的音乐,恢弘壮丽的紫禁城向我们展示着500多年的光辉岁月。

紫禁城恢弘壮丽

      紫禁城始建于1406年,1420年,永乐大帝迁都北京。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临危受命,组织京师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剌。1661年,康熙在紫禁城登基,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堪称千古一帝。而现在紫禁城迎来了它新的主人,他是爱新觉罗 溥仪,他是末代皇帝。这是《末代皇帝》的开场。

末代皇帝溥仪

    他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曾经三次登基,却又三次下台;他当过皇帝,也做过战犯,锦衣玉食他享受过,穷困潦倒他也经历过,他是爱新觉罗溥仪,他是最具传奇经历的末代皇帝。末代的皇帝很多,但经历作为传奇者当属溥仪。其他末代皇帝其结局无外乎是囚禁赐死,比如写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唐李后主。

    溥仪的传奇经历,源于他身处一个剧烈变化动荡的时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过去的一切都被时代的洪流所击溃。说是挣扎也好,奋斗也罢,个人的努力在时代潮流前面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不堪一击。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大总统成为了新的“皇帝”。正如大臣对溥仪说,紫禁城内,你仍然是皇帝,但在外面却不是了。当多年之后,溥仪再一次回到紫禁城时,紫禁城依然如当年一般雄伟壮丽,可人呢,早已面目全非,当年懵懂登基的幼童早已垂垂老矣,只留下一句“我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的叹息。

 人生而自由,却又活在枷锁之中

    人生而自由,却又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枷锁之中。于溥仪而言,紫禁城是有形的枷锁。溥仪虽号称是紫禁城中最尊贵的人,却连出宫见母亲都办不到。生母逝世,悲痛万分,溥仪都无法出宫去见母亲最后一面。天下最尊贵的人,却连一个普通孩子都不如。

    若紫禁城是有形枷锁,那皇帝身份便是无形枷锁。

    前半生的荣华富贵,后半生的艰苦困顿,这一切都源于皇帝的身份标签。因为皇帝这个身份,溥仪半生不得自由,少年时,为清廷规矩所摆布,名为天下之主,实则在规矩之下不得自由;中年时,本以为是满洲国的统治者,可重整江山,再造山河,最终却沦为日本人的傀儡。溥仪曾以为自己是尊贵至高的皇帝陛下,却不曾注意到军官眼中的轻蔑和不屑。直到那一刻,他在会议上发表慷慨激昂,高谈阔论,满洲和日本是平等的,而日本军官却拂袖而去,只留溥仪一人。直到此时此刻,他明白了,自己不过是日本人手中的提线木偶。

    他是溥仪,他更是皇帝。在所有人眼中,皇帝这个标签远比比溥仪重要的多。

    溥仪,他的大半生是作为皇帝而活。提到溥仪,所有人最先想到的永远是皇帝,而不是溥仪。一直到晚年,他才是真正作为溥仪而活。他是溥仪,然后才是皇帝。皇帝可以有很多个,但溥仪只有一个。此时此刻,他终获自由。

    我们每个人带有许多标签,儿女这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标签。我们因为身份标签获得的一切,未来终将随着标签的消失而逝去。但只有建立独属于自己的优势,才是才是我们应对未来不可替代的基石。不要忘记,我们可以是很多人,但最本质的标签是你自己,我们首先是自己,这才是自由。

自律即自由

    自由者,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他们拥有坚韧强大的内心,掌握高超精湛的技能。自由源于对人生的掌控,而自由的基础是能力,一种凭自己也能好好生活的能力。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能力的获得没有捷径,只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交换。自律带来自由,自由就从做一件简单的小事开始,从培养一个习惯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末代皇帝》,溥仪的枷锁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