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的曹参:在能力圈内做事,让汉朝得以休养生息

众臣:“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这是汉初刘邦论功行赏时众臣心目中的功劳第一。

曹参跟随刘邦沛县起兵,身经百战,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可谓战功赫赫。可是,他的名声始终不比“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

真正让后人记住他的不是其战功,反而是他任丞相时的“无为而治”。可为何他浴血奋战的赫赫战功被人遗忘,而每天循规蹈矩的政治生涯反而被后人铭记?

其关键就在于他有自知之明,遵守萧何制订的政策,以“无为而治”去遵守。曹参的自知之明是难得的:

一、战功无人能及,却免于“鸟尽弓藏”

曹参跟随刘邦从沛县起义——直捣关中——退入蜀地——还定三秦——助汉破楚

在汉初大封群臣时,曹参位列第二,仅次于萧何,且当时众臣都是推举曹参功劳最大、封赏最多、排位第一,其为汉朝开国的功劳之大少人能及,战功堪称第一。

如此功劳,为何能在汉初保命,为何在刘邦和吕后眼中是值得信任?

正是曹参有自知之明,不争权夺利以及掌握权力,才避免受君主猜忌,顺利颐养天年。不像韩信那样不可掌控,不至于令人感到不安。

要知道,“飞鸟尽,良弓藏”是自古开国功臣的劫难,可这跟曹参似乎没什么关系,最根本的就是曹参的忠心以及不出圈的自知之明。

二、深知自身不足,礼贤下士求真理

曹参曾经担任过代理左丞相,辅助韩信;汉朝建立后,曹参又担任齐国相国辅助刘邦长子刘肥。

期间,曹参不会居功自傲,能够礼贤下士,向老年人、读书人学习治国之道。这正是其有自知之明,知道在战场以及治理小地方是他所擅长的,可治国之道又不同。

曹参能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能够保持谦虚的心态,也就能够虚心向学。

因此,曹参能够用厚礼请来盖公学习“清净无为”的黄老学说,并用黄老学说的思想去施政,不去强行干预百姓生产,让民间自行安定。

此后,曹参治理国家的要领就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担任齐国丞相九年,齐国上下安定,被百姓称赞为贤相。

三、参贵自知随萧规,“无为而治”安天下

曹参对黄老学说有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对汉初的政治方向有正确的认识。深知自己政治才能不及萧何,更懂得萧何所确立政策的正确。

萧何也知道曹参能够将已经制定好的政策、法令贯彻到底。

事实证明,曹参不负所托,在入朝成为相国后,一切皆遵萧何之法而无所变更,对萧何立下的法令、规矩贯彻始终,有“萧规曹随”之称。一方面让国家大治,百姓休息;另一方面也让吕后的权益不会受到威胁,自己得以明哲保身。

曹参原本在齐国所实施政策就是以黄老学说为主的“无为而治”,正好延续萧何的政策即可,不必瞎折腾。

结果自然是美好的,汉初在萧何的政策、曹参的“无为而治”的治理下,汉初四海升平,国家元气得到恢复。

百姓歌曰:“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后世都记得萧何是汉朝第一贤相,常忘了汉朝第二贤相——曹参,若是他人继任了汉朝第二位丞相,那萧何才实施没多久的政策很难保证不被改变,那汉初的政治、社会局面将大为不同。

能坚持“无为而治”是不易的,有曹参的自知之明更难得。曹参施行的政策,使人民休养生息,也使他受到了天下人的称颂,其内政功绩不亚于军功。

“萧规曹随”,一个开拓,一个守成,成就了汉初的四海升平。

总结

曹参的自知之明,使其功高盖世不遭嫉,免于开国受戮的厄运;曹参的自知之明,使其虚怀若谷,能虚心向贤人学习;曹参的自知之明,使其以“无为而治”贯彻萧何法令,开创汉初盛世。

人贵有自知之明,能自知与会做人,是曹参留给我们的智慧。当今社会,人们需要放慢脚步,重新检视自己。

知人难,自知更难。要做自己能力圈内的事,不随便出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知之明的曹参:在能力圈内做事,让汉朝得以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