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育儿理念是不是停留在80年前?史上最残忍的《代母实验》却揭示了“爱”的秘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地球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度:美国

有一位举世闻名,一度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

就是这位仁兄,

提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育儿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

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

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

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一句话说完:就是母亲只要提供足够食物给孩子就可以了。

当妈妈的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

否则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呢!

(囧,这简直有点反社会···但这套理论的确影响了整一代人!

甚至到现今依然有其狂热追随者)

这套理论认为:

过度的亲密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

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风靡了整个美国,

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这不就是慈母多败儿的意思么~)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大佬提出了质疑。

这个大哥就是——哈洛。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

做了一系列实验。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

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

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

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

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所有参与实验的小猴子,

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

小猴子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有感到饥肠辘辘的时候,

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找奶喝,

但只要一吃饱,

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

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

比如恐怖的超级大蜘蛛、会制造噪音的小熊等,

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

立即跑回去紧紧地抱住“绒布妈妈”,

可怜滴趴在妈妈怀里,

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其他的房间里去,

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惊吓这些可怜虫。

婴儿猴更加害怕了,

但即使再害怕,

婴儿猴也不奔向“铁丝妈妈”,

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

婴儿猴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

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跟精神病院里的病人没有差异。

根据这个实验,

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

并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

它的关键是接触性关怀:

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

不能仅仅停留在“吃"的层次上,

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那的存在,

孩子的心智才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有所不知的是这批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

成长值后出现了种种的问题:

当人们把这些猴子,

放归到野外的猴群当中后,

它们已经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

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暴力性,

敌视周围的一切,

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互动,

完全不愿跟其他猴子待在一起。”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繁殖实验。

不理睬幼猴(影响的不止一代啊···)

虐待小幼猴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

这些实验猴子里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

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进行交配。

把有经验的公猴放进去,

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

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居然更惨无人度地发明了一个“固定架”,

固定了母猴身体。

架子果然管用,

那20只母猴真的就这样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些母猴当中,

有7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8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事实告诉我们说:

这些母猴子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陷入了沉思,

推测这可能与“运动”有关,

于是哈洛又做了一个——摇摆实验。

他升级改造了“绒布妈妈”,

让假妈妈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

让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养育它们,

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

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

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

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

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

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

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

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

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

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

触摸、运动、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

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

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

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

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

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

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

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

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

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

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

大儿子自杀身亡了,

二女儿也多次自杀,

小儿子一直流浪,

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不知道您对冷漠对待孩子这套育儿方式持有怎样的观点呢?

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温馨提示

我们将以最严谨的态度制作内容

持续推送育儿,亲子,心理学相关的文章、资讯。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育儿理念是不是停留在80年前?史上最残忍的《代母实验》却揭示了“爱”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