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可玩故事】,用梦想点亮孩子的未来!
大家好,我是Maco.
前段时间,一条关于“教育部将抑郁症纳入学生体检”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有网友就认为,很多孩子出现抑郁症的主要原因都在父母身上,原生家庭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罪魁祸首”。
这话一点也不假。《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曾指出:
“每1000个家庭中,就有260个焦虑的家长。”
父母的焦虑是导致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智障碍,甚至引起厌学、亲子冲突、自闭自虐等行为。
数据显示,有80%的父母不懂儿童心理,仅凭借着自身的喜好,养出了“问题孩子”。
尤其是有这几种心理的父母,每一种都足以摧毁孩子。
试图利用“我为你好”来控制孩子
在《女心理师》中,女孩蒋静从小就被妈妈逼着学钢琴,穿白色连衣裙,剪齐刘海,梳高马尾……直到成年,这种状态都没有改变。
因为无法忍受母亲长期过度操控自己的人生,蒋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愤怒地撕烂钢琴证书.......
接着,歇斯底里地向妈妈喊出:“自己根本不喜欢弹钢琴”的想法后,把自己关房间内,崩溃地砸东西来宣泄情绪......
但是,妈妈却只当她是在发疯,并说:“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告诉我。”
有一些父母打着“我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的幌子,妄想通过操纵孩子来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
从心理学上讲,这种行为被称为“情感操纵”,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和痛失至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同。
就像蒋静一样,在妈妈的压迫下被逼成了抑郁症,不仅自残,甚至还想自杀。
她对妈妈说:
“我根本不想当第一,也根本不想弹琴,不想成为你想让我成为的人。”
最好的爱永远都是放手,否则孩子永远都在“逃离”。
当孩子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更需要的是父母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
利用内疚心理“勒索”孩子
教育观察类综艺《不要小看我》,有一个孩子因为重复了很多次都没能完成背诵作业。妈妈的情绪就开始失控,孩子每说错一句,她就扇自己一巴掌。
这位妈妈的做法,是典型的“内疚式教育”。
这样的“内疚式教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并不少见,你肯定也听到过类似的话:
“爸妈那么辛苦,就是为了能让你安心学习,你要珍惜,要认真学习呀。”
“我每天起早贪黑,是为了谁......”
内疚式教育表面上是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进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但实际上,父母的自我惩罚,最终可能变成对孩子的情感绑架,给孩子带来无法排解的压力。
实际上,那些习惯通过“内疚教育”来教育孩子的父母,本身就存在情感缺失,他们想通过让孩子“愧疚”以此来获取安全感,潜意识是在说:他很在乎我,他不会离开我。
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霍金斯曾在关于“情绪情感能量层级”中指出:
内疚感会严重摧残人的身心健康,它的负面影响比恐惧和悲伤等情绪的杀伤力更大。
家长的“内疚式”教育只能让孩子产生恐惧,让其自尊心受损,甚至出现畸形的人格。
很多研究都发现,负罪感会让一个人忽视自我需要,更难享受生活。当“负罪感”成为生活的底色,孩子就很难感受心安理得的快乐。
孩子无法选择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作为家长不能把对子女的付出当成一笔恩情债。
家长给孩子的爱应该是健康的,而不是通过“情感绑架”的教育方式,而是应该懂得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做自己。
自己可以不完美,但要求孩子必须优秀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有人问妈妈们:“为什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而自己不去考呢?”
有妈妈回答说:“我这脑子,不是那块料啊。”
相信很多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替他们“圆梦”。
所以,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孩子的未来铺路,高价的学区房,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挤破头了想让孩子上名校。
因为他们无法接受,孩子去重复他们平凡的命运。
安徽阜阳,一位父亲和儿子在街头争吵了起来。这位父亲嫌弃儿子的每一份工作,送外卖、做销售、摆地摊......觉得这些让他颜面受损。
面对父亲的指责,儿子非常无奈,不停地向父亲鞠躬,说自己没本事,请求他放过自己。
这些父母往往是因为缺失价值感,想把孩子当成一个完美的自己看待,给孩子设定了预期值,让他按照这样的轨迹行走,一旦孩子不满足自己的预期,父母就会逼迫孩子去完成。
被父母过分要求完美的孩子,容易活成空心人,失去价值感和成就感。
知乎上有一位网友讲述了被妈妈逼成抑郁症的经历:
《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提到:孩子的自我意识,从孩子1岁左右开始发展。这就意味着孩子从1岁开始,就开始有了自我,不再以父母为中心。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不要轻易把自身的意愿投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总用“孩子的一切都是我的”来偷窥孩子的隐私
前段时间,网上出现这样的一则新闻“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
相关媒体也就此事,进行了街头采访,发现其实有不少家长都会通过在家里装监控的形式,远程监督孩子的学习,毕竟这对于需要上班的家长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方式。
但是,孩子们却不认同家长们的想法,就像新闻中报警的小男孩觉得,自己像个“囚犯”,被监视着,稍微离开一下,就被父母质问,完全没有自由可言。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本身的自制力比较差,如果没有家长的监督,孩子容易出现懒惰、偷跑出去玩等不良的行为。
这样的父母犯了一种错误:他们认为孩子的人格不完善,就应该依附于自己,包括剥削孩子的隐私权。
心理学家认为:
孩子的自尊感是在孩子的成长中逐步建立的,如果长期被隐私侵犯,压抑的愤怒和委屈会转入潜意识里,容易造成叛逆和自卑。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秘密世界,任何以爱之名的偷窥,都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伤害。
尊重孩子的秘密,是父母的责任。
学会放手,才能成全孩子;懂得爱自己,才能滋养孩子;做好榜样,才有资格要求孩子。
给孩子传递正能量,才能给孩子传递爱。永远要学会对孩子“退一步”,让爱收放自如。
要相信,每一个优秀的孩子永远都有优秀的父母作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