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于曾国藩的评价非常不一,有的人说,历史上只有三个半圣人,前三个是孔子孟子和王阳明,而那半个,就是曾国藩,要知道,这可是非常非常高的赞誉了,因为毕竟从古至今,上下5000年就只出了这三个完整的圣人,而曾国藩是第三个半,想一想,该是有多么大工业的一个人,才会获得这样的评价。但是不喜欢他的人也非常多,并且他们的用词也非常的绝对,说曾国藩是清妖走狗曾屠夫,这骂人的话,也是非常难听了,那么曾国藩这个人到底做了怎样的事情,才会使他如此受争议呢?让我们来纵观他的一生,看一看他到底做了什么,他是功是过呢?
在一个村子中,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中,一个女人诞下了一个男婴,这个孩子姓曾,他家世代务农,穷的快揭不开锅了,好在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爸考上了秀才,他家终于算是熬过来了,这个孩子叫曾子城,他家开始读书,是从他爷爷那一辈,他爷爷曾玉屏,年轻时是一个纨绔子弟,整天跟村头一些小混混混在一块儿,不务正业,家里本来也不富裕,这样于是更穷了。于是就老是有人笑话他,曾玉屏年轻心高气盛,当然,听不得别人说这样数落自己 ,决定要发奋读书,让那些曾经笑话自己的人,都开开眼,于是开始发奋读书,可惜还是太晚了,等到老年的时候,也没有考上了什么大官,但是到他这儿,算是觉醒了,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于是他嘱咐他的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天天向上,争取考个大官,他的长子就是曾子城的父亲,他叫曾麟书。曾麟书也非常听父亲的话,于是便发奋读书,果然在子城十几岁的时候,考上了秀才,于是曾麟书也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就抓紧培养子城的学业, 于是子城到十几岁的时候,就跟他爸一起去考试了,可惜这个子城脑子不太机灵 ,较为鲁钝,连考几次都没能考上,有一次更是被考官当堂数落,说他的文章太烂了,文理太浅。我们知道,当初洪授权的考官这样说的时候,洪秀全就认为他的考官有眼不识泰山,别让自己这么好的人才,都会被他埋没掉,并且还口出狂言,要自己录取自己,或者要不然让子城再等两年?等到换个考官,再考一考试试?但是你绝对不会想到,居然有这么听话的人,别人当堂侮辱他,他居然听进去了,认为这确实是自己的问题,并且之后竟然还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他发现自己的文章思路过于僵硬,于是他开始改正,“闭关修炼”了一年多,之后又开始考试,真的是一鸣惊人,一下子就考进了翰林院,并且给自己改了名儿,叫曾国藩,国藩的意思就是国之藩篱, 没想到吧,曾国藩其实是一个实力派,也怪不得他家自称为曾子的后代,确实如曾子一般,有些鲁钝,但是为人的忠厚老实,并且对自己的工业持之以恒。
就这样,曾国藩进入了翰林院,也是当时非常好的学府,只要进了翰林院,基本上就可以有一个七品的官可以做,并且每一天都可以与翰林院中的其他人写写诗作赋,就这样快乐的度过自己的余生,说难听点儿就是吃吃喝喝等等死,这与如今高考完之后的人有一拼,许多人认为考进翰林院就是他们毕生的目标,他们会为之而拼搏,但是他们对自己考上翰林院到底要做什么去是毫无想法,毫无思考的,于是通常他们考上了翰林院之后,最终都会变成一群满腹经纶,却从不想要施展的老学究。中国方案刚刚进入翰林院的时候,也有一点飘,过了四十多天这样的日子,这个男人,就觉醒了,他又一次反省了自己,他认为不可以就这样苟且的度过自己的一生,他要去追寻自己的诗和远方 。于是他继续潜心研究学术,在考入翰林院之后,每过几年都会有一次大考, 在每次大考中,曾国藩总是名列前茅,榜上有名,于是他竟然阴差阳错的找到了最快的升迁之路,很快就做到了正二品,终于,他人生的精彩部分,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他当上了二品官不久,老皇帝驾崩了,于是他的儿子咸丰上任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呀,新皇帝也不例外,咸丰一上任,就扬言自己有雄心壮志,要好好的施展一下,积极那件希望文武百官们都多给自己来点建议,这个时候当然没多少官儿敢直言,皇帝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在教皇帝做事吗?但是你永远不会知道,一个曾国藩是怎样想的,因为他儒家的坚守,所以他就算冒着被皇帝斩首的危险,也要给皇帝提自己的真见解,可是咸丰皇帝当然不是真心想要别人挑自己的刺儿,于是曾国藩的这一封谏书,使皇帝龙颜大怒,于是曾国藩最后为了保命,只能落荒而逃,逃到半路,他受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于是曾国藩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低谷。
在曾国藩回到家不久,洪秀全又开始搞事情了,但是大清也实在没那能力去抵抗洪秀全了,于是咸丰皇帝就病急乱投医,想让各地丁忧在家大臣们进行团练,创一些地方军队,而此时正好丁忧在家的曾国藩怎么办呢?一开始我是觉得曾国藩肯定不会参加什么团练的,因为毕竟他是被咸丰皇帝给逼走了,一定也已经对当时的朝野充满了失望,那他凭什么还在去帮咸丰皇帝的忙呢?凭什么冒着生命危险去组织军队打仗呢?再者说,他曾国藩不管多厉害,能上天入地,他也是一个文官,怎么去带兵打仗呢?但是曾国藩,他就是去了,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带兵打仗,到了一个他压根不熟悉的领域,为的是什么呢?为的就是他儒家的坚守,他无法看到自己的国家就这样被一些反叛的军队一点点蚕食掉, 他无法像当时的其他人一样,只是冷漠的看着他所处的朝代,他所处的国家被那样推翻,所以他选择了团练,他要保卫自己的国家,我觉得在这时的曾国藩,绝对是个妥妥的圣人,是个格局打开的人。
于是现在曾国藩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如何编一支军队,清朝的那些白吃白喝的军队,当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军队,那么曾国藩该如何编一支真正的军队呢?这时候,我们来反观一下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军队,为何如此强大呢?就是因为他们共同的信念,他们都想要创建一个天国,一个人间天堂,于是他们为了共同的信念而战,共同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所以洪秀全就是这样打到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军队。所以对于一个军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有共同的价值观,那么曾国藩该如何围绕着这个来选择他军队的人呢?曾国藩要用愿意打仗的人,有意愿保家卫国的人,而这一类人恰好基本上都是一些儒家之读书人,于是,曾国藩就选了这样一批人来做将领。那么曾国藩该如何选择士兵呢?总不能全都选用读书人吧?没错,当然不可以,但是也要选择有意愿打仗的人,于是中国翻选择了一些地主家的孩子,因为在当时的地主来看,太平天国在做什么?在剥夺他们的资产!他们当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家的地,全都被别人给抢走啊,所以,地主家的孩子来当兵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于是就这样,曾国藩的军队达到了万众一心,于是曾国藩正是创建了他的军队——湘勇。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曾国藩的军队斗志满满的开始打仗,可是现实却狠狠的打了他们的脸,他们屡战屡败,铩羽而归。可是曾国藩并没有就此气馁 ,他仍在战场上坚持着,最终,终于熬出头了,不得不说,曾国藩还是有一些战略天赋的,最后,曾国藩的军队成了当时的顶峰,登峰造极,百战百胜,并且受到了皇帝的特别大的赞许,觉得他干的不错,加油,继续好好干。但是这时在朝堂上,又又又有人开始猜忌了,他们说曾国藩掌握了大清这么多的兵权,可不是说反就反了?咸丰又这么一想,觉得有道理,顿时后背发凉 ,要是有一天,曾国藩真的反了,那自己估计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于是狠狠地削了曾国藩的权利一波,更是减少了曾国藩军队的军饷,于是曾国藩的军队的斗志,就被削弱了很多,被削了权力的曾国藩可以说是举步维艰,非常受打击,并且之后运气越来越衰,直到他的父亲病逝。父亲的病是使曾国藩备受打击,于是他再次返乡,为父亲守孝,曾国藩如今失去了咸丰皇帝的信任,肯定是打不下去了,那么他该怎么办呢?这一次,曾国藩觉得自己非常冤枉,明明想要好好的,为国效力,却有人按着他,不让他为国效力,于是他终于难得的硬气了一把,告诉咸丰皇帝,如果不给他一个官职的话,那他就不打仗了,但是这时候刚好局势很好,不那么紧张,并不迫切的需要人打仗,于是咸丰皇帝反客为主,欣然的答允了曾国藩, 让曾国藩随便辞职,反正现在不打仗。曾国藩估计也没有料到会这样,于是,他又开始了他的奇葩反思,反思,一定是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其实自己或许根本没有那么重要,就这样又反思了几年。
几年后,大清的局势又变得危急了起来,于是咸丰皇帝又想起了被他辞职了的非常有能力的曾国藩,就又把曾国藩给招回来,叫他快来打仗,大清又快不行了,于是曾国藩就这样回来了,并且,说自己再也不提要求了,自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应该要求什么做官之类的。但是曾国藩的湘勇已经受到了打击,于是曾国藩要想方设法的鼓励军心,他彻底的把湘勇的纪律给撤了,引领着湘勇去到富裕的地方,让他的军队烧杀抢掠,有些人想要升官,他就给他们升官,这样一只失去了军纪的军队,非常可怕,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这一次太平天国运动所死的人,甚至比二战时死的总人数都多,许多省的人数更是直接减半,血流漂杵。曾国藩这时行为确实令人厌恶,让许多无辜的人,就这样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确实是实至名归的曾屠夫。
但是这样也蛮去,让曾国藩换来了自己梦想的成功,他终于打败了太平天国,了了自己十余年来的夙愿,并且他的军队湘勇也这么式变为的湘军。可是换来的,却是满朝文武的猜忌 ,有人认为他这时可以趁机光复汉室,但是这并不是曾国藩所追求的,曾国藩是一个儒家的读书人 ,他所看到的不只是朝代的变更,而是整个中国的存亡,他想要的是让整个中国变得更好,而不是让某个民族发昌盛。再者说,尽管现在的湘军确实所向披靡,但是他是一只已经失去了纪律的疯狂的军队,这样的军队,真的有可能赢吗?我想或许是没可能了 , 因为可以说,现在的乡勇,或许连清朝的军队都不如,还怎样推翻清朝呢?
为了是朝廷重新信任自己,曾国藩决定要将自己的军队舍弃掉,他自剪羽翼,放弃了兵权。变成了一个地方上的二品大官,活的仍然不错。但是后来却又有一件大事找上门来,曾国藩所执掌的地方上,发生了一起案件,事情起于起谣言,因为当时洋人刚刚来到中国,中国人们对洋人还十分的抵触,并且充满恐惧,于是,当洋人来到中国建造教堂的时候,中国人民就开始想入非非,认为教堂是一些恐怖组织,再进行一些恶劣的行为,所以当时的人们对教堂的印象非常不好。就在这个时节上,朝廷有一次抓获了一个19岁的拐卖儿童的犯人,当朝廷向他问罪的时候,他说是教堂支持他这样做的,这样的一句指控,就将当时在人民印象中本来就不好的教堂推向了风口浪尖。 引起了民众的愤怒,于是当时非常多民众围在了仁慈堂周围,要求讨回公道,教堂里的传教士认为当地的官员办事不利,于是将当地市长的助理给毙了,顿时,愤怒使民众失去理智,他们把教堂给烧了,并且把传教士也杀了几个,这件事情很快变成了一起国际纠纷,并且关系到多国,诸多国家的军队已经在中国的海面上,准备开战,这个烫手山芋谁也不想接,于是这件事情就落在了当地大官曾国藩的身上。
对待这件事情,总共分为了两派,一派是民众以及当地政府,一派就是洋人们,民众这一派想要把几个肇事的传教士斩首,而洋人则想要事情的罪魁祸首们被处决,并且大厅进行相映的赔款,这显然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不是这一方,怒就是那一房子,哪一方都不会给曾国藩好脸,于是曾国藩只能用他的理性来解决这个案件。这件案件本身起于一起谣言,而那些清朝的民众,是由于自己内心对于洋人的恐慌才听信了谣言,导致之后的这一惨案,而那里的传教士,则是让案件白热化的人,也有一定的罪行,但是主要的罪过还是在中国方,于是曾国藩把为首的几个民众给斩首了,并且向阳人赔款46万白银。其实曾国藩这件事情处理的非常好,但是愤怒的群众是盲目的,他们都一味的指责着曾国藩,认为都是他的过错,这使得曾国藩也已经到老年了,不久就赋闲在家了,在他晚年的最后几年,他一直都为这件事情感到悲痛,后来有一次曾国藩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摔了一跤,终于快不行了,于是他躺在床上,过了一天多,就再也没能起来。
曾国藩的一生非常坎坷,他的一生各种丰功伟业都达成了,我觉得如果以评判一个儒家学者的眼光来看曾国藩的话,他的一生非常完满,他为国效力,扬名于后世,为父母守孝,一样都没有落下啊,多么圆满的一生。但是,当我们带入人们道德再来看曾国藩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抗击太平天国是曾国藩做过的最伟大的功业,却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因为在最后的时候,他为了快一点平定太平天国运动,选择了放纵他的军队,却让他的军队对整个大清乃至中国造成了比太平天国对于大清与中国更为严重的损害,四五个省的人口减半,那么多人的性命啊,就埋葬在了那个黑暗的时代,这无疑是不可泯灭的罪行。曾国藩是一直沿着善的道路在走的,但是他在维持自己上的时候却又把恶诠释到了极致,这是单纯的好与坏,不能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