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杀之谜

袁崇焕,明朝著名军事家。字元素,广东东莞人,万历年间进士。明天启二年(1622年)单骑出山海关,经过实地考察军事形势,回京奋勇自请守辽。筑宁远(今辽宁兴城)等城。多次击退后金(浠)军的进攻,天启六年(1626年)获宁远大捷,致使努尔哈赤受伤死。授辽东巡抚,以后又获宁锦大捷,皇太极大败逃走。被崇祯帝任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袁崇焕的才能,充分体现在军事方面。可以说,他是明末最善于与后金军队作战的明军将领。他是一名文臣,却能够在天启六年就做上了肩负东北防务重任的辽东巡抚,这充分说明了他的军事才能。曾经向思宗(也就是崇祯皇帝)推荐过袁崇焕的官员吕纯如对袁崇焕有“不怕死,不爱钱”的评价。这也就决定了他必然能够取得士兵拥戴,袁崇焕的军队在明末也就成为最能作战的军队。

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在明军与后金军队的力量对比中,后金军队明显占据优势。宁远一战,袁崇焕用新式武器红方大炮胜了一次,暂时使辽东战局在天启六年出现转机。但是,袁崇焕很快被魏忠贤罢免。思宗即位后,在处理完魏忠贤一事之后,便全力应付辽东战局,天启七年(1627年)11月重新召回了袁崇焕。次年元月,任命袁崇焕督师蓟辽,兼督天津军务,等于是将辽东的防务全部委托给了袁崇焕。

然而仅仅3年过后,崇祯三年(1630年)3月16日的下午,袁崇焕便在京城的西市被凌迟处死,然后传首边关示众。这可说是思宗统治期间最大的冤案。袁崇焕的死,直接改变了明王朝与后金的力量对比,为清军最终人关埋下了伏笔。

历史学家对袁崇焕之死有过许多解释,例如袁崇焕“五年平辽”的夸夸其谈、擅杀毛文龙、党争的后遗症、皇太极的反间计,应该说这些恐怕都是致袁崇焕于死地的重要原因。但是,杀袁崇焕的决定,毕竟是由思宗亲自做出,而且立即派刑部侍郎涂国鼎前去执行,更可怕的是实行了非常残忍的凌迟之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思宗杀袁崇焕呢?

传统的说法认为,因崇祯帝中了后金的反间计,以为袁与后金有密约,故意引后金兵进围北京,所以下令逮捕袁崇焕,并于1630年将袁处死。因此,崇祯帝杀袁是误杀。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崇祯帝杀袁并非误杀,而是蓄意。杀袁的真实原因,是崇祯帝担心袁崇焕及东林党人妨碍其专制皇权,袁成了皇权与大臣之权冲突的牺牲品。明朝后期太监专权,崇祯帝即位后,除掉魏忠贤阉党,起用东林党人,但当阉党对皇权威胁减弱时,崇祯帝又着力削弱大臣的势力,从依靠东林党回归到倚用阉党群小残余。袁崇焕崛起于这的种环境下,成为阉党余孽倾陷的对象。

他为人耿直、豪放,敢说敢为,且主持整个对后金战局,权势颇重,偏偏崇祯帝猜忌心极强,专权欲极盛。因而袁崇焕只要稍有不慎,必会惹上杀身之祸。袁崇焕杀明辽东悍将毛文龙,先斩后奏,就是一大不慎,事后他悟道:“文龙大帅,非臣所擅诛。”而崇祯帝“骤闻,意殊骇”。明末史学家谈迁说,崇祯帝因为正期待袁崇焕“五年复辽”,故暂时容忍袁目中无君之举,但暗中采取了不少监视牵制措施。至”己巳之变“,后金大举人犯,围北京城,崇祯帝感到靠袁崇焕复辽已无望,赖以维系君臣依存关系的支柱消失了。此时,后金施展反间计,内廷阉党捏造袁引敌协和、擅主议和、专戮大帅三大罪状,崇祯帝有足够的时间辨明是非。有史料表明,反间计、诬告皆瞒不过崇祯帝,都不足以置袁崇焕于死地。但崇祯从巩固皇权、防止大臣结党这一目的出发,决定杀袁,并彻底摧毁东林党势力。

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反间计只是促使崇祯帝逮袁下狱,而杀袁的真正动因乃是维护专制皇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袁崇焕被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