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胖:我们是知识付费的栏目。评论员:罗胖的知识没有太大价值。用户:我们学到了东西我们自己难道不知道吗?
最近争论罗胖跨年演讲的人比较多,我也过来凑一下热闹,当然我不想去否定和肯定什么,这没必要,因为我们国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我在前一篇解读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文章中就提起过,刘震云一眼就看穿我们很多人的一个通病,就是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事,他竟然用整本书来说明这个国民性问题,让人大为吃惊,我稍微看了看大家对罗胖节目的讨论,其中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大家争论的其实不是同一件事。
我为什么说大家在讨论罗胖问题上,不是在讨论同一件事,而是不同的人在说不同的事,这样两人怎么能说到一块?这样的争论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意义,我把罗胖的讲师和节目比喻成厨师和餐馆,我们大部分人进这个餐馆吃饭,无可厚非,然而就有一些人说,你这不叫吃饭,你这叫睡觉。于是那些进餐馆吃过饭的人就反驳,你们在说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们自己吃没吃我们难道自己还不知道?我们吃了饭,肉长在自己身上我们难道自己不知道?
就这样大家都不在一个频道上,互相说的话都不懂,都觉得对方太傻逼,简直不可理喻,于是就有了截然相反态度的两方人,一方反对,一方支持,最后竟然争论出来了一句经典台词:什么权健的保健品是老年的,罗胖的知识是中年人的。绝对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格言,在这里我就主要先把这两方面的人,相互间对话的错位进行一个还原,使其进入到一个频道进行对话,这样大家也许都会明白,我们到底都在说些什么。
首先是进罗胖餐馆吃饭的这些人,你们是支持罗胖的一些人,你们认可罗胖知识的一些人,我们把罗胖的这些知识当成精神食粮,罗胖和各位讲师当成厨师,这些我想大家都会明白,但关键是你们进来吃饭的目的是什么?有多少是想进来长肉的?有多少是想进来学习厨师手艺的?我们先对那些进来想纯粹长肉的人不谈,我想对那些想进来学手艺的,我首先告诉你,罗胖餐馆就是餐馆,他不是厨师培训机构,如果你认为你听听他的课可以成为他的讲师,这可能吗?
一个贩卖知识的人永远不以告诉你知识加工的秘方为方向,就像你不能随便在一个餐馆学到一门做菜的手艺是一个道理,他们可以让你吃饱,但他不会负责教你手艺,他所有让你兴奋,让你有食欲的目的,不是让你学会手艺,而是让你有一种饥饿感,然后兜售你吃的东西,就这么简单,最原始的商业模式而已,因此你在这里要清楚,你想要的是什么?
纯粹想吃饱,那很多餐馆都是免费的,并不是说罗胖这里的饭就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不一样的是在这里你会产生饥饿感,罗胖最早的节目是纯观点类的,之后他的内容是引流,赤裸裸的广告而已,而且这还只是其中一个广告,广告有很多种,并不是让你感觉是广告的才是广告。
好了,在这个位置你只要知道自己真正最想要的是什么,就行,很多人自认为感觉进来是想吃,其实眼巴巴的看着罗胖这个厨师越吃越胖,心里那个纠结,什么时候自己可以像他这样就好了,这就是罗胖的第二个广告,就是名人效应,看见有人成功了,你快来吧,快来付费吧,我就是你们的未来,这是最原始的粉丝效应而已,你看一场刘德华的演唱会,难道你还想成为刘德华?但是就有人在看罗胖的节目想成为罗胖,这是一个很大的错位。
我们说完这进餐馆的其中一部分人,我再说说另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就是纯粹为了吃饭,为了把精神食粮化到自己的骨髓里,提升自己内涵的人,我不能否认这种行为的可行性,但我是深有体会,我们国人对待常识往往都会走极端.
比如我们讲孝道,非要把孝做到“郭巨埋儿”的程度才作罢,我们不相信神,但我们却相信那些征兆,禁忌、符咒、灵怪等等,我们如今很注重科学,却从来不注重科学精神,我们的人文精神中,不注重常识却注重传奇,有些常识明明大家都明白,但就是不关心,关心的仅仅是那些传奇。
有一些学者把这个原因归结于是普遍受到某种压迫后的一种戾气,最后寄希望于传奇,崇拜捷径;还有些学者归咎于我们的教育方式,总是让你回答1+2=?而不是问你3=?+?。前者仅有一个答案,后者可以有多个答案,前者不是知识,是固化后的思维结果。
后者才是知识,知识,在字面上就有辨识分析的意思,知识其实是一种思考的逻辑方式,是让你学会思考,而不是结果,只有我们国家才在乎结果,我们把结果看得比过程重要,然而真相是你看到的不是知识,而仅仅是一个结果。
因此罗胖他们,还有我们上学时所学的那些,都仅仅是一个结果而已,你如果进罗胖的餐馆吃饭,只为了这个,那为什么你上学的时候不愿意学,而踏上社会之后却愿意花钱去学这个结果?那就是一种对知识的焦虑,这种焦虑就如我在我栏目里说的,书单问题。
有人看书喜欢看人家推荐的书单,看着看着自己买一大堆书籍,最后买书山倒,看书如抽丝,就这样最后都不了了之了,反而让自己破罐子破摔不看了,我想进罗胖餐馆的人也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看了一年,花钱买了几次,总不会买很多,因为你总会和看书单的那些人一样,看着看着就放弃了,好在罗胖的跨年演讲一年一次,鸡血可以年年打。
大家记住一个常识,知识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最不重要的也恰恰是那个结果,知识更多的是你拥有一种处理内容的能力,最重要的也恰恰是那个能力,在我们读书的行为上,我把他叫做思辨的方法,是你要具有处理整个信息链的能力,然后自己获得一个适合自己的结果。
就如罗胖说的小趋势,你不需要这样小趋势的结果,因为他一旦给你这个小趋势的结果,这个结果就不值钱了,就没价值了,而是你要有推演分析合成这种小趋势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你不断的阅读,不断的通过学习获得的方法,不是1+2=3的那个结果,而是3=?+?的那个逻辑,你能演变出与其他人更为有用的逻辑和方式,区别罗胖告诉你的那个结果,这些才是我们需要的。
我至今记得有个香港的朋友说,他们很多人十位数的加减法是不会的,必须依托计算器,但也不影响他们做什么?因为其他地方的教育不注重这个。
记得马云在一场演讲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教”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育”没有做好,可以说几乎为零,育就是思考,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思考,为什么所有的新科技发明都来自于西方,因为科学精神的根基是思考,我们需要否定1+2=3这个不可争议的结果之后,才能具有思考的能力,才能具有科学的基本精神,你才能获得科学的突破,没有颠覆就没有突破。
而如今我们不崇拜这个,只崇拜我们可以比别人知道1+2=3.或者比别人多知道2的十次方是多少,我们只崇拜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个结果,那其实仅仅是结果,不是知识,这个道理其实仅仅是一个常识,但我们都不关心这个常识。
那些听罗胖付费栏目的人,真心问一下自己,你到底想成为罗胖那样的厨师还是纯粹的只想吃罗胖的付费大餐?那些反对罗胖的人,你们和他的用户为什么会如此大的观点差异,产生如此大的争论?就是因为你想说的其实就是那句:想当厨师不能去餐馆学习。仅此而已,说多了反而道不清说不明。
结束语:我们如果以具有科学精神的态度去分析,罗胖的那些知识,甚至以前在学校学的那些结果,最大的价值就是被颠覆,颠覆之后才会出现新的价值,这就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就如哥白尼为了日心说而颠覆了地心说其实是一个道理,我们国家千百年来为什么缺少创新发明,就是因为我们崇尚科学,但不崇尚“科学精神”,这两者其是完全相反方向的两个东西,科学说白了就是利用1+2=3的技术,科学精神就是颠覆1+2=3的思考方式。
文: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