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的基本常识:“721”原则 | 创业三十六忌之“得意忘形”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初创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市场也非常认可,可没过多久却轰然倒塌。为什么?其实很多都是因为得意忘形,在阶段性成功后就自我膨胀、盲目扩张。


发展是硬道理,企业不布局成长业务,不扩张,很难走远。

企业的扩张不能盲目,不能做无关多元化,应该做相关多元化,也就是基于公司目前的核心业务,在上下游产业链延展;或者围绕核心客户的多层次需求,提供更多新产品去满足他们。

阿里巴巴的业务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相关多元化。

1999年,阿里在杭州成立,打造全球批发贸易平台;2003年,创立了淘宝网,进军C2C电商市场;2004年,创立了阿里旺旺和支付宝,强化平台基础设施来支持电商业务;2008年,创立天猫,推出品牌商品店,开拓B2C业务;2010年,推出手机淘宝,阿里电商移动化迈出关键一步,大幅度地夯实本业,提升用户体验;2013年,推出菜鸟物流,打造全国范围内任意一地区,24小时送达的基础设施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2016年,因为线上零售遇到了天花板,阿里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通过内生和外延持续在新零售领域不断布局,开始孵化并入股了盒马鲜生、口碑网、饿了么等。

此外,2009年,因为电商业务建设了庞大的云基础设施,阿里利用这些基础设施,推出首款阿里云计算业务,进入企业服务市场;2015年,推出钉钉的企业应用,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化对2B的业务服务。

阿里巴巴的相关多元化扩张做得好在哪里?

它遵循了扩张的基本常识:专注做擅长的业务,实践有些擅长的业务,培育可能擅长的业务。而且三部分的资源投入比例大概为70%、20%、10%,业务之间的资源配比也是动态平衡的,因此扩张中能够协同共进。


简约商业思维核心12个字:把握本质,遵循常识,聚焦关键。企业扩张也要遵循常识,否则就会多走很多弯路,甚至掉进深坑。

第一个常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企业接下来的扩张阶段,应该探索什么新方向?设计什么业务组合?按照什么优先顺序投入资源?都需要深入调研、深度思考,也就是明确公司的相关多元化业务有哪些,擅长的、有些擅长的、可能擅长的分别是什么。

战略上,我们要先看清楚、想清楚。

第二个常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仗不能没准备好就打,扩张也不能冲动。

首先确保主业始终在持续稳定地增长。如果把资源100%投入到新业务中,忽视了给公司带来收入的主业,那么一旦新业务出问题,就会导致资金链断裂。

同样,如果是因为有了投资而扩张,但钱没到账的时候,就已经全力投入,招人、开店、扩规模,那么一旦投资方出问题,公司肯定进退两难。

扩张要量力而行,资金“粮草”必须准备好。

第三个常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如果是通过布局成长业务来扩张,那么我们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要知道市场是什么情况,两者结合着来确定新业务的方向。

如果是通过并购来扩张,那么就要做好尽调和风险预案。并购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因为即使并购时你和对方签了对赌协议,但并购后对方也可能实现不了协议中的承诺,甚至没有资产补偿你,这时企业就会损失惨重。

所以,无论以什么方式扩张,对自己、对合作方、对市场,都要充分了解。

总之,企业扩张是必要的,但必须慎重,把握扩张的节奏,遵循基本的常识。创业三十六忌第4忌:得意忘形

来源 | 《创业三十六忌》

你可能感兴趣的:(扩张的基本常识:“721”原则 | 创业三十六忌之“得意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