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人心弦》---洞人的艺术4/8

      这是一本关于商业洞见的书——我们如何去发现它,如何把它转变为伟大的创意。从通用电气到百事可乐、HBO、联邦快递,甚至是前美国总统里根,菲尔分享了他真实、有趣、动人的故事,讲述了他如何把隐蔽的洞见挖掘出来,并利用它成就了一系列成功、著名、让人难忘的沟通案例。同时,本书为任何有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营销者或沟通者的人提供了实际的、有价值的建议,其中有很多给了我日常所需要的指引和帮助。比如:一个洞见胜过一千个创意;麦迪逊大街一个权威广告人;用自己的洞见故事;阐述如何拥有洞见等等。

        好的创意,需要创意者新颖的见解,重要的是需要具备好的洞见。通过好的洞见,将移动指针逐步移动。生活乏味,是以为缺乏洞见。洞见非一朝一夕便可修成,充分的知识量是根基。奥格威说:如果和潜意识保持沟通,你会得到一个绝妙的创意。但是,你的潜意识里必须有充分的知识量。所以,我才懂得,思想过于空洞,语言过于贫乏,因为缺乏知识的沉淀。广告需要创意,生活也需要创意。眼睛和大脑需要同步。

        调查-分析-洞见-策略-执行。一个好创意可以带来一条绝妙的广告。但是一个好的洞见可以催生一千个创意,一千条广告。奥格威:“如果和潜意识保持沟通,你会得到一个绝妙的创意。”他补充道:“但是,你的潜意识里必须有充分的信息量。”情感是建立品牌关系的第一步。你的起点越清晰,你离终点就越近。反创造的力量总是很强大,极具危害,且数量众多。它们以各种狡猾莫测的方式出现,但目的都是要你妥协,要你满足于白壁微瑕。把脑细胞节约下来,用在那些无可置疑的优秀、距离完美近在咫尺的洞见上。洞见来自于坦承自己的错误,并以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

        一般人觉得做广告都是吹牛、忽悠,没有效果。这有部分是事实,因为广告就像个包装一样,树立品牌形象,做的是表面文章,也很难快速提升销量。很多广告人也经常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广告有用吗?《“洞”人心弦》是对这个问题一个很好的回答。书说的是“洞见”,就像对症下药,找对了钥匙就能轻易打开成功的大门一样,抓住问题的症结,辨证施治,自然可以药到病除。否则没有找到毛病在哪里,就胡乱开药,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坏事。做一个广告容易,但要找到企业问题的所在,就不那么简单了。这不是一本如何做广告的书,而是关于商业洞见的,也就是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品牌或产品的主要矛盾。俗话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就如作者所说:“在广告业,一个好创意可以带来一条绝妙的广告。但是一个好的洞见,可以催生一千个创意,一千条广告。”

      要在工业化大生产的千篇一律的商品中,发掘出独一无二的洞见,这活真的有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觉,就像在千万粒沙子里准确的找到那一粒一样,除非有天才,否则很难辨别,而优秀的广告人做的就是这样天才的事业。对于那些做到了的人,除了佩服得五体投地之外,也很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书中说得有下面几点:

1、面对现实。面对现实才能找对真正的问题,而所有试图掩盖问题的,都是导致失败的根源,“讳疾忌医”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毛病,这也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2、依据常识。很多人都觉得做广告是十分高大上的事情,有多神秘高深莫测,搞得神神道道的像个神棍一样唬人。其实,广告是讨好用户的,他一点也不高端,反而非常媚俗,讲的也是一些很简单的常识,你讲复杂了,人家根本就不愿听。

3、分析调查。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精准的分析调查为准绳的工作,才能提高成功率,就像一个狙击手一样,只有不断地练习、试错,才能提高自己的命中率。想走捷径,靠刹那心有灵犀的灵感来解决问题,还不如去买彩票。一位伟人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不断去做。熟能生巧,只有不断去做去尝试,才能提高经验,让直觉更敏锐,效率也才会越来越高。如果只是想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让客户信服,很难。况且,所有的说词都是建立在深刻的思考基础之上的,没有金刚钻,揽不到瓷器活。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广告策划界浮夸成风,脚踏实地做事的很少,真正做得好的都在苦口婆心教导我们要踏实、用心才能做好。可惜没人听得进去,而做出来的东西也根本上不了台面,为自己可悲。

      对于书中所说的“洞见”这个比较概念化词,可能会比较难理解,但当看完本书后,自然而然地你就会明白,它其实就是指你对生活中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项调查、一组数据的观察与发现。就比如我们在写广告文案之时,需要大量的去调查用户、分析资料数据,以及和客户的沟通中,敏锐的发现线索,从而找到问题的关键点。看完这本书后,我将洞见理解为看问题时,就是要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点,从而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实质。同时,在书中,可以发现到,在这个客户要求高,消费者心里难以捉摸的时代,谁读懂了客户的和消费者的心里,谁就能够获得他们的信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洞人心弦》---洞人的艺术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