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伤逝篇感悟
这几年疫情反复,飞机失事、俄乌战争,一波接着一波的天灾人祸,死亡离我们很远又很近。
五一期间回乡下,听姐姐说,村里又有几个老人过世。姐姐说再过十年,村里的老人基本都不会在了。
面对死亡,我们会很悲伤,会用不同的方式去祭奠、悼念,农村里会烧纸钱给逝去的人,城市里以花进行祭奠,有的会写文章来怀念逝去的亲友……
上周四的读书会,马可带领我们读世说新语第17篇“伤逝”,去感受魏晋时代人们是如何对待死亡,怎么样去悼念的。
该篇共19则,主要记述了魏晋时代对先人逝世的祭奠方式,对兄弟、朋友、属员之丧的悼念及做法,还有丧儿之痛的悲伤。
有的依亲友的生前爱好奏一曲或学一声驴鸣以祭奠逝者。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 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赴客皆一作驴鸣。王武子去世,孙子荆哭完,朝着灵床说:“你平时喜欢听我学驴 叫,现在我为你学一学。”学得像真的声音,宾客们都笑了。
有的是睹物思人,感慨系怀,而兴伤逝之叹。太子洗马卫玠在永嘉六年去世,谢鲲去吊丧,哭声感动了路人。咸年间,丞相王导发表文告说,“卫洗马今当改葬。此君是风雅名流,受到国内的仰慕,大家应该整治薄祭,来加深我们对老朋友的怀 念。”
有的是以各种评价颂扬逝者,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更有人慨叹知音已逝,“发言莫赏,中心蕴结”,而预料自己不久于人世。至于第10 则同时记录下将逝者对生命终结的哀伤,更易令人伤感。
这一周读书会给我们的思考题是:
1、 你怎么看一个人的离世?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出生后,就得面对死亡。
一个人的生命长度都是有定数的,是无法掌控。
以前我对死亡有过恐惧,那应该是对死亡前身体的病痛的恐惧,如果能够寿终正寝,安然的离开这个世界,应该是愿意欣然接受的。
身体病痛的根源是什么呢?是不能满足的过多欲望,爱恨情仇带来的执着,然后去追逐名利的压力,不规律的生活,这些负面情绪的图像、不健康的信念在细胞里留下的记忆,身体就会用各种疼痛来提醒你。
如果我们能觉察到这些,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减少内心的贪欲,放下很多的执着,也许身体就会疗愈了;或者跟自己的身体和解,让疼痛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当能与身体和解,生命的宽度就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也许就能安然自在的去感受活着的意义,能坦然地面对离开这个世界的过程了。
有那么多伟大的灵魂,虽然离开了,可精神却永存。我们做不了伟人,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灵魂有趣些,通透些,能有爱的传承,让后代想起我们时会欣然一笑,也就值了。
2.你觉得面对亲友的离世,表达哀伤的意义是什么?
面对亲友的离世,表达哀伤的意义,是怀念,也是纪念。更多的是从父辈们身上传承好的品德,让我们有能力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境,更好更有意义的活着。
哀伤其实是自己感受到缺少了亲友的支撑,他们在时会觉得有依靠。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就觉得是自己无依无靠,内心孤独荒凉。那种哀伤是对自己的吧,而不是对亲人的。
想通了这一点,觉得自己还是很自私的,我们都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其实父母给我们爱一直在。放下哀伤,好好的生活,给子女做好榜样,传承一份爱,才更有意义。
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这句话你怎么看?
这句话翻译是这样的: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主要讲了孝顺父母的方法。为人子女者,必须尽孝,对于父母的优点应尽量多学习,遵从父亲的指导。当然了,应当有选择地学习和遵从,不能一味顺从,那是盲从。为人父者,也不一定事事皆对,做子女的也要懂得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真正的孝。
从另外一方面说在父母去世后,子女一定会有哀伤的情绪,过去在外做官的人,父母去世了,都要请假回去守孝三年;现在我们还有习俗,父母去世了,子女要给父母端饭碗三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纪念父母,这其实很符合我们管理情绪的方法,通过三年的时间来让父母离世的悲伤哀伤慢慢的流经,通过怀念父母的言行,来传承他们好的品德,这才是对父母更好的回报和孝。
这一篇学过后,通过讨论整理思考后,面对死亡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哀伤还会有,但对死亡的恐惧少了很多,死亡也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在告诉我们,每个人有值得好好活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