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病

染色体病是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染色体畸变一般涉及许多基因的增加或缺如,故染色体病又称染色体畸变综合征。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是指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发生改变。

染色体畸变的诱因

物理因素如高速带电粒子(α粒子、β粒子)和临床上应用的短波长电磁波(X线、γ射线)等,能够引起DNA主链和染色体断裂。
化学因素如有机磷农药,工业制剂,食品添加剂等,能引起染色体畸变。
生物因素如病毒,药物等可引起染色体断裂,从而引发畸变。
年龄因素,研究表明生物体内非整倍体细胞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染色体数目畸变

整倍性改变,非整倍性改变
机制:1.整倍性改变的机制:双受精(包括双雌受精和双雄受精);核内复制(复制两次,分裂一次)2.非整倍性改变机制: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丢失

嵌合体

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核型细胞系的个体叫嵌合体。如46,XX/47,XX,+21,表示具有两个染色体数目不同细胞系的嵌合体,一系为46条染色体,另一系为47条染色体,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X。

染色体结构畸变

缺失:分为中间缺失和末端缺失。末端缺失是指染色体发生一次断裂后,无着丝粒的片段丢失。中间缺失是指在同一臂上发生两次断裂,两个断点间的片段丢失。
易位:指一条染色体上的片段移到了另一条染色体上,包括单向易位、相互易位和罗伯逊易位。
倒位:指一条染色体发生两次断裂,两断裂点之间的片段颠倒180º后重接,虽然没有染色体片段丢失,但造成染色体上基因顺序重排。分为臂内倒位和臂间倒位。
重复:染色体上某一片段有两份或者两份以上。常起源于减数分裂时两同源染色体的错误配对和重组,造成一条染色体上有重复,另一条有缺失。
环状染色体:一条染色体长臂和短臂远端同时发生断裂,含有着丝粒的片段两段重接,形成环状染色体,缺乏着丝粒的片段通常在细胞分裂中丢失。
双着丝粒染色体:两条染色体同时发生断裂后具有着丝粒的两断端连接,形成一条具有两个着丝粒的染色体。
等臂染色体:指一条染色体两臂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组成完全相同,等臂染色体的产生是由于着丝粒发生横裂,形成两条由短臂或长臂构成的等臂染色体。

染色体病

常染色体病

常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畸变引起的疾病叫常染色体病。临床上常见的常染色体病有以下几种:

(一)唐氏综合征

临床特征

生长发育迟缓,多发畸形及智力低下,智商( IQ)通常在25-50之间,所以又叫先天愚型。
特殊面容:头颅小而圆,鼻梁扁平,眼裂小且外眼角向上斜,眼间距宽,内眦赘皮;舌大常伸出口外,流涎,故又称伸舌样痴呆;软骨发育差,四肢较短,身材矮小;指短,手指箕型纹多等。

遗传机制

21三体型(游离型),嵌合型,易位型)
(二)18三体综合征

临床特征

患儿主要表现为生命力严重低下,多发畸形,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智力发育不全。头部和手足有严重畸形,头长而枕骨突出,眼距宽,眼裂小,内眦赘皮,耳廓畸形低位,好声音唇裂或腭裂;全身骨骼肌发育异常,脐疝或腹股沟疝等。
18三体综合征患儿出生后约1/3个体在一个月内死亡,1/2个体在两个月内死亡,90%以上的个体在一岁内死亡,只有极个别患者可活到儿童期,嵌合体的存活期相对较长。

遗传机制

18三体型(约80%患者核型为47,XY(XX),+18);嵌合型(约10%患者核型为(46,XY(XX)/47,XY(XX),+18。);易位型(较少见,主要发生在18和D组染色体的易位。)
(三)13三体综合征

临床特征

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发育缺陷,无嗅脑,前脑无裂畸形,严重智力低下;头小,眼球小或无眼球;多数患儿有唇裂+_腭裂;耳郭畸形低位,耳聋;常有多指(多趾)等。

遗传机制

80%患者为47,XX(XY),+13。其余为嵌合型或易位型。
(四)5p部分单体综合征

临床特征

婴儿期的哭声似猫叫,故又称猫叫综合征。

遗传机制

核型为46,XX(XY),5p-。

性染色体病

一般表现为不育,性器官发育不全,多发畸形及智力低下等。但一般要到青春期才表现出异常

Klinefelter综合征,Turner综合征,XYY综合征,多X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两性畸形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染色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