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的偏差——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学生矣

                        未央区第二次联考阅卷感悟

        昨天和今天是未央区的九年级第二次联考,截止下午六点半已经全部考完。我也如期的收到了网上阅卷的任务,和第一次联考一样,我负责阅作文,总共206份。今天约完卷子,有几点感想和大家分享。

        第二次联考的作文是半命题,题目是:《原来___一直都在》。要求:紧扣材料主题,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败的关键性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审题的过程中确定的。我认为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

原题截图

      本次作文题目《 原来___ 一直都在》是半命题作文,本来审题上现在都不太设置障碍,出题者只是稍微的设置了一点要求,我们的学生就出现了偏差。从阅过的卷子来看,在内容上,学生们一般会拟《原来幸福一直都在》《原来你一直都在》,“友谊”“亲情”“关爱”等等。这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生活也很坚定。因此,学生这样写无可厚非。问题出在对题目审视上的忽略,许多学生忽略了副词“原来”“一直”。

      以题例《原来春天一直都在》作为审题来看,认真揣摩命题的隐含信息是审题和构思的前提和关键。“原来春天一直都在”大致隐含这样几个关键信息:原来、春天、一直、都在。“原来”表示发现真实的情况,暗示原先不知道,后来才发现、悟出;“春天”是题目的题眼,是审题的关键,很显然,本题中的“春天”并不是指“自然界的季节”,而是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情感”,如: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社会上的义举、良好的道德情操、美好的情感体验等;“一直”表示状态始终保持不变,暗示“春天在我身边”的延续性和持久性;“据此,我认为,凡是以叙写并讴歌美好的事物(包括人、事、物、现象、情感等)为主题的构思,都是切合题目要求的。

图片发自App

      撇开主题不说,学生大多写成了“春天一直都在”“你一直都在”“幸福一直都在”。在行文谋篇上,没有体现自己先前不知道,不理解,不认为,而是一开始都在在。明显是忽略了出题人的初衷。因此,在谋篇立意上,也没有多少新颖之处,作者一直是在呈现,而作为阅卷老师的读者,并没有因此看到多少学生的思想转变,作文因此也显得很庸俗了。在行文结构上没有形成张力,情感的铺垫不够,最后给读者(阅卷老师)留下的思考和感悟也就有限了。就如昨天中考研讨会上巩老师所说,审题是与命题人对话,写作是与阅卷人对话。抓不住命题人的意图,同样也得不到阅卷人的青睐,作文低分是必然的。

      阅卷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学生文采斐然,心里也很欣喜。可是因为审题的偏差,得分没有上去,又让人不免有点痛心遗憾。在此也提醒我,在今后的作文指导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的去审题。要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在后面的复习中要不断地训练,才会在中考中不会出现这样大的偏差。

原来你一直都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审题的偏差——未尝不叹息痛恨于学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