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画透出浪漫中秋情谊,现代画中秋不忘父母之恩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农历八月十五,又是月光菩萨的圣诞日,因此这天是非常殊胜的!无论今人古人都以不同形式表达对中秋的庆祝!

月光菩萨又译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云︰“有二菩萨,一名日曜,二名月净,是二菩萨次补佛处。”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

月光菩萨在秘密曼陀罗中表如来化他之德,其形像身为白色,左手为拳,安于腰,右手持莲华,其莲华上有半月形,乃以半月形为三形。

古人笔下的中秋

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

这幅法帖是对中秋月的吟咏:“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诗文从与中秋相关的桂花、月亮等因素中生发出美好之意,营造出关于月夜的独特意境。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借物抒情是其抒发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法,作为皇帝又是典型文人的宋徽宗,亦少不了这种情怀。这幅法帖用笔刚健挺拔又不失妩媚,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又与诗境相合。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着的《梦粱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宋时”,月饼已被正式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句。民间“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赏月、品月饼、吃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图》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少见,此图为代表作品之一。画面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携无限情思,于画面之上浮现,并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图像内涵——与现实生活很近的亲切和悠闲。

元代开始,民间中秋还有“走月”的风俗。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五代·《浣月图》

除“赏月”外,“拜月”亦是中秋时节宫廷与民间的重要习俗,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周礼》言“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即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至隋唐,盛行“拜月”风尚,宋代之后更具规模,明清时加入了功利性的世俗愿望。如今我国各地还遗存有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这件绘画清晰地展现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奁,一派富丽祥和的景色。

明·唐寅《嫦娥执桂图》

唐寅,字伯虎,擅山水、人物,诗书俱佳。其人物画工写兼擅,师承传统,线条清细,色彩雅丽,造型准确。这幅作品中描绘的月宫仙子嫦娥,裙带飘拂,神形温婉,如月光般皎洁优雅,一扫孤寂之态,多了一份美好的期盼。

清·陈康侯《中秋佳礼》

现代艺术家笔下的中秋

张大千《嫦娥》

齐白石《丹桂双兔》

丰子恺《中秋同乐会》

相比古人我们节日更加方便,简洁化了,但是我们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不应消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对中秋佳节应长怀一份敬意,一份呵护,一份感恩。莫忘父母、师长之恩,友人之情啊!

撰文:行云流水

编辑:一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画透出浪漫中秋情谊,现代画中秋不忘父母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