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6《海道针经》概览---航海太监群像
小武叹道:“原来盈亏的真相竟是这样的!那些玩弄政治的文官们,为了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将以郑和为首领的太监一伙全部黑掉,便堂而皇之地在所有典籍上书写:七下西洋是劳民伤财、好大喜功、浪费无数的行为!”
“这些人罔顾事实,完全不管国家其实从中西贸易中赚了不少钱。不然明朝前期搞了那么多超大工程、永乐帝还北伐了五次,光靠一点农业税收入可怎么顶得住?”
“况且这些非常伪善的官僚老爷们,其实又非常需要从西洋贸易中买回来的产品。试问哪一个官员不想给诰命夫人弄些珠宝首饰回来?若没有这些高价值的‘舶来品’,又怎能显示出他们大人君子的身份?”
八角捋须笑道:“说到文官们的真实心态,其实跟海上丝路的各国一样---就是眼红。因为下西洋船队带回的珠宝,并不会白白送给他们。即使皇帝偶尔会赏赐一些珠宝下来,但机会并不是时常都会有的。”
“不过,眼红归眼红,他们又无法公开指责太监们隐匿小金库。因为那就等于说航海事业很挣钱,先前‘劳民伤财’之词就站不住脚了。”
小武连连摇头,叹道:“这些个伪君子、又都是高官,真不知道说他们什么好。”
八角捻须微笑道:“回过头来,看看跑海人的记载,还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地方。按照下西洋文献首席权威马欢的说法,郑和船队里共有五种船:宝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其中宝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这是郑和的旗舰,据说可以装载上千人,估计载重是800-1000吨。”
图表54郑和船队的五种船只尺寸(马欢记载)
小武惊道:“好厉害!这也算是当时的航空母舰了吧?”
八角嗤的一声笑道:“有些西方专家认为,马欢可能把8丈写成了18丈,因为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如此巨大的纯木船只。”
“但是,根据洪保的墓碑铭文所载,他最后一次出海乘坐的旗舰‘大福号’,是一艘五千料宝船。这要比南京龙江船厂中石碑记载、郑和所乘坐的第一艘二千料宝船,又大了很多。”
小武惊呼道:“也就是说,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洪保第八次下西洋,大明水师的旗舰又大了2.5倍?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对了,这个‘料’又是什么单位?容积?”
八角笑道:“跟容积有关,但又不是容积,其实就是大木料。意思是说最初的大宝船用掉了2000根大木料来建造,不断更新迭代后的大宝船用掉了5000根大木料来建造。”
“其实这也挺合理---自从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一直到洪保1441年最后一次下西洋,36年过去了;太仓船厂的造船水平也不断升级,宝船变得更大了也并不稀奇!”
小武点了点头道:“也是。相信明朝前中期的造船水平已经到了古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了。但是可惜没有详细记载,导致留下悬案众多,也就随便大家讲吧。”
八角呵呵一笑道:“如今流传下来的文献,除了你所说的老三篇:《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之外,还有兵部保留下来的《郑和航海图》。”
“整套的《航海图》里甚至包括有澳洲北岸的轮廓,可惜细节描述被毁---此前全世界没有任何人描述过澳洲的海图,据说那是洪保和周满所率的分船队探测的。”
小武目光闪烁道:“你相信这个说法么?”
八角点头微笑道:“我是相信的。因为郑和的船队去过印尼许多地方,只是记载均不祥。然而有可靠的记录说,他们到达过并且登陆了帝汶岛---那里距离澳洲已经极近了。”
“当然,兵部比较感兴趣的是一些用罗盘针导航的航线指示(牵星图)。故被大明兵部所保留的、也已是元明清三代的《海道针经》中最精确的记录了。”
图表55霍尔木兹海峡至印度古里航海牵星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讶道:“什么是《海道针经》?”
八角捋须微笑道:“这是中国古代对《航海手册》的称呼,专门描述远洋船只如何顺着航线(针路)航行的办法。不过,当时的大部分航海文档---主要是跟几位首领太监有关的文献,全部从朝廷档案库里遗失了。”
小武重重点了点头,愤愤道:“这事情我听说过!成化年间的兵部尚书刘大夏,他将内库中的郑和航海档案全部毁灭了!此人真乃我中华民族之罪人也!”
八角呵呵一笑道:“是不是他下令毁的倒也难说;也可能是别人根据文官们授意,主动毁去以讨好他们。也可能当时没毁,只是藏匿了起来;直到明末某一天北京城破、玉石俱焚,于是《郑和出使水程》档案还是被毁掉了。”
“这些档案中包括且不限于五个部分:一、舰队各类船只组合的尺寸、结构及武装配备。二、舰队的编队组成、指挥方法、通讯联络、号令传达。三、郑和旗舰的航海日记,以及其他各船首领太监的航海日记。四、水师官兵的训练方法以及对航海谙熟的程度。五、舰队后勤补给系统及实施方法,官兵健康疾病状况以及医生和药品配备情况。失去这些档案以后,明清两朝的海军基本上就建设不起来了。”
图表56《郑和出使水程》五大部分
小武抬头道:“可是我听说,在郑和逝世后约三十几年,当时成化皇帝要查阅航海档案,想同相关人员讨论一下西洋各藩属国的问题。但是翻找府库的人一时却找不到航海档案,再询问兵部时、兵部尚书刘大夏说已经销毁了。”
八角笑道:“刘大夏的原话,记载是:‘三宝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时敝政,大臣所当切谏者。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其它还有记载是:‘刘先检之,匿他处’。而当时查找档案的人惊讶良久,决定不再继续寻找,只是上禀皇帝卷宗遗失。”
“根据此话,倒不能确定档案已毁,其被刘大夏藏匿的可能性也很大。然而查档者竟敢冒着欺君之罪、顶下了档案遗失一事,可见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整个文官高层的意志影响力有多强。刘大夏只是文官群体的一个代表而已。”
小武昂然点头道:“你说的不错。但刘大夏既是文官阶层的出头代表、表露了文官的群体态度;又藏匿档案,致使档案日后还是遗失;所以即使当时未曾毁去《郑和航海档案》,最终他还是得背下此锅!”
“而且这刘大夏居然还掌管兵部!一个对外怕事之人,肯定会把本国军队带成一群猪猡!”
八角呵呵一笑,捋须道:“先别发火,再看看刘大夏的原话,还是很有意思的---这就是文官阶层的典型态度。”
“首先,刘大夏肯定了郑和一行人是‘得到了奇宝而回’,到底是有些成绩的。但在总体上,他认为下西洋是‘弊政’,所以要阻止皇帝讨论,为此最好是毁掉档案、拔除根源。”
小武讶道:“既然有成绩,为何不能讨论?”
八角笑道:“因为这话里头还藏有未说出的内容,即何为弊政?其实他的心理话是:宦官当道,即为弊政!只不过不敢说出实话而已。”
“当时的背景是,成化皇帝正在重用西厂太监汪直。作为文官惯用的计俩,不能直接提出要警惕汪直或者其它太监、变成第二个郑和。然而一旦讨论如何下西洋,那就意味着更多的太监将要被重用!”
小武恍然大悟,又慢慢冷静了下来,道:“你是说,宦官与文官之间的斗争,持续贯穿了大半个明朝?”
八角微笑道:“刘大夏的话,其实也禁不起推敲。‘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之语就很可笑---‘数十万钱粮’只是个很小的数字,郑和每次出洋的规模贸易都能挣几十万乃至百万银两以上,能把账目做到负几十万也很不容易了。”
“所谓‘军民死且万计’更有趣。因为跟随郑和的手下,无论官、军、民,都被划入了‘阉党’,都是文官的敌人。跑海人最好全部死完,对文官来说才是最省心的。但他们始终不肯消失,其中不少人移去外藩讨生活,却并不是死了。”
小武拍案大声道:“可不是吗!正因为有这些文官当道,很多跑海人知道自己在明朝不会有未来,所以也就定居国外了。”
八角微微一笑道:“还有一件事,郑和死后葬在了牛首山。那里也流传下来很多姓郑的人。虽然郑和的子孙也不少,但他们并不是。”
“其实那些聚住在南京南部乡村里的、很多都是跑海人。因为下西洋被叫停、船工们无事可干了,又怀念郑和等老领导,于是自愿去替郑和守墓,住在牛首山周边、还改姓了为‘郑’。”
小武皱眉惋惜道:“大明真是自费武功啊!让无敌的海军人员们到陆地乡村里、一直待到老死!文官们这才开心!”
八角也轻轻喟叹道:“若干年后,因为大明实行海禁,大大小小的宝船和其它出海船只都在太仓、南京和福建的船厂里放腐烂了。”
“这些被迫上岸的跑海人的心思,世上也就没有人会知道;如果说还有例外的话,也就是南京的一些番子太监(色目人)知道。”
图表57南京牛首山郑和墓小照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站了起来,愤然道:“我强烈建议、在南京牛首山郑和墓前放一个跪着的铁人像,即刘大夏。旁边还要注明,他并不仅仅是为他自己一个人的罪行给郑和下跪,而且是代表明朝整个文官集团下的跪!”
八角捋须笑道:“其实失踪的文档并非只有郑和的记录,其它众多首领太监的记录也一并归档在内了。同时很多航海事迹只在太监之间有所流传,跟外界所知不同。”
“例如最近两年考古、新找到的《天房国志并图》,提到永乐九年就已有太监到达天房参拜、并且画了地图。只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去天房的人数才多了些。这说明马木留克并不阻止少量中国人去麦加参拜,但是大规模的水师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小武连连点头,道:“你说的是。如果那些档案还在的话,绝对是一个宝藏!如前面提到过的,尹庆、王景弘、洪保、周满等等杰出的首领太监,一定还有很多出人意料的记载!”
八角点头笑道:“所以文官集团想毁去的,并非只一个郑和,而是整个太监集团!因为懂航海的太监们已经同下西洋项目划上了等号;由于没有航海技能,文官无法接下远航的艰巨任务,所以处心积虑地让宝船都烂掉、让相关典籍都消失掉……”
“否则,不管明朝哪一个皇帝批准下西洋项目重新上马,一定会有一大批太监被起用,造成‘阉党’势力大张、而‘正人君子’气馁。”
小武连连点头,道:“我明白、明白,这就是那种烂人心态:我做不成这些项目,也不让别人去做!所以给中国造成了巨大损失。”
八角捋须道:“那些常年出海的太监们大都已经看破了这些政敌们的小九九,但也不想再做无谓争执。很多首领也不比郑和年轻多少,如杨庆、罗智、洪保等人都选择留在了南京而远离北京朝廷。”
“这些色目兄弟大多数孑然一身,生前一起在海上出生入死,退休之后也没有太多想法、就图个葬在一处吧---这些人的墓穴彼此都相距不远。若是按你放置负罪铁人的思路,或可以在那里造个航海太监群像也不错。”
小武身躯一震道:“在牛首山或者祖堂山,建造一个‘明朝航海太监群像’?就像葡萄牙里斯本的那个‘航海家群像’雕塑那样?好主意!”
八角接续道:“随着宝船全都腐烂了以后,同时跑海人逐渐凋零,中国等于是自废武功。一个全世界最强的海军大国,在未经任何战争的情况下,突然间变为一个海上弱国。”
“偶尔还会有来中国进贡的外藩人员---他们往往脸上很荣光、很陶醉地向接待官员介绍,自家的祖上跟郑和有怎样怎样的渊源。然而那些文官一听见郑和的名字就大皱眉头,也不想听人说大明宝船队如何如何威武---官员的态度让那些外藩民众大惑不解。”
小武哼了一声道:“这叫做‘武林称雄、引刀自宫’?只不过跟《笑傲江湖》里相反,明朝是武林称雄在前、引刀自宫在后。”
“郑和等番子兄弟自小变成太监那是没有办法的事,然而大明朝本来可以海上雄霸列国,却重重给了自己一刀。”
八角呵呵大笑,道:“说起《笑傲江湖》,里面提到创造了无敌武功《葵花宝典》的前辈太监,正是郑和。贯穿整个明朝的太监形象,就是以三宝太监为鼻祖开始的。”
“另外,徐克导演拍《笑傲》背景的电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原籍是越南人,600年前的大明宝船队还是给安南、占城一带遗留下了不少的印象和传说。”
小武大笑道:“原来如此!徐克电影里面的明朝太监形象竟然是有原型的!那些在海船上纵跃如飞、杀人如麻的太监形象,可以是武功超群的郑和、或者是他的一些同僚!”
“不过,那些厂公们的确是武林称雄、称霸江湖了!先前我还以为他们是反面角色,现在想想,明朝其实就是靠他们来称雄海上的。”
八角点了点头道:“世人都对太监很歧视,然而明朝的太监独有其特殊贡献。这个现象又是自郑和与他的小伙伴们开始的,他们完全配得上竖功德碑和建立群像。若没有这些太监,明朝的‘清流’官员们未必能撑住这个朝廷多久。”
小武连连点头,微笑道:“永乐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很多任务直接交给太监,根本无需文官介入。”
八角继续道:“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明朝太监所涉及的全局视野是前代和后代太监都没有的。他们并不是只靠在宫廷里讨主子欢心而过日子;其处理的实际事务之多之难,很多时是可以让‘有司’官员们都退位让贤的。”
“另一方面,明朝的大多数文官们却普遍视野偏狭,因为他们只读圣贤书、按照宋朝官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没有看到亚欧大陆在被蒙古时代洗礼之后,以前的儒家子弟早已不再是合格官员了。”
小武慷慨点头道:“照我看,幸得永乐皇帝的雄略和魄力,加上郑和等好几万大明跑海人的二十多年持续努力,中国已经雄霸了大半段海上丝绸之路。”
“下西洋沿线的基础设施、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经初步完善了。剩下的本该是享受胜利果实的好时候。然而,‘放长线而钓大鱼’的绝顶好策略被阉割成了‘放长线而扔鱼竿’!一盘大棋下得自填活眼,此天下之至蠢也。”
“什么才是浪费?才是劳民伤财?是下西洋吗?不,不,不,是不下西洋!宝船不使用、不下水、腐烂了才是最大的浪费!大明的那些高官,其眼光和境界还不如海盗陈祖义!”
“现在我才知道,海盗才是最清楚宝船价值的人!我甚至很想瞧一瞧,如果能够穿越历史的话,让陈祖义拥有了这么强大的海军实力,他会不会将整个东南亚改变成华人的国家?”
八角不置可否,微笑道:“如果在牛首山、祖堂山建立一座航海太监群像,可以将马欢所作的《瀛涯胜览记行诗》刻在那里,作为纪念总结的象征。”
瀛涯胜览记行诗
马 欢
皇华使者承天敕,
宣布纶音往夷域。
鲸舟吼浪泛沧溟,
远涉洪涛渺无极。
洪涛浩浩涌琼波,
群山隐隐浮青螺。
占城港口暂停憩,
扬帆迅速来阇婆。
阇婆远隔中华地,
天气炎蒸人物异。
科头裸足语侏㒧,
不习衣冠礼义疏。
天书到处腾欢声,
蛮魁酋长争相迎。
南金异宝远驰贡,
怀恩慕义摅忠诚。
阇婆又往西洋去,
三佛齐过临五屿。
苏门答剌峙中流,
海舶番商经此聚。
自此分䑸往锡兰,
柯枝古里连诸番。
弱水南滨溜山谷,
去路茫茫更险艰。
欲投西域遥凝目,
但见波光接天绿。
舟人矫首混西东,
惟指星辰定南北。
忽鲁谟斯近海傍,
大宛米息通行商。
曾闻博望使绝域,
何如当代覃恩光。
书生从役忘卑贱,
使节叨陪游览遍。
高山巨浪岂曾观,
异宝奇珍今始见。
俯仰堪舆无有垠,
际天极地皆王臣。
圣朝一统混华夏,
于旷古今孰可论。
使节勤劳恐迟暮,
时值南风指归路。
舟行巨浪若游龙,
回首遐荒隔烟雾。
归到京华觐紫宸,
龙墀献纳皆奇珍。
重瞳一顾天颜喜,
爵禄均颁雨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