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焦虑 为何我不知

去医院看病,不到七点半,排队取号的队伍已经站满了每个窗口。自助机前,人倒是不多。导诊的护士手眼并用,根本无暇顾及回答每个人的问题,只好亲自动手帮助办卡取号。


我是第一次在支付宝上用身份证挂号。原以为可以像取火车票飞机票一样简单,没曾想还要先办卡,取卡的同时取到号。办卡取号都在自助机上完成。

来到四楼神经内科候诊室大厅,刷卡排队等叫号。虽然眼里盯着屏里跳动的文字及符号,也怕错过叫自己的姓名,不敢有所疏忽,竖起耳朵仔细听,比等火车,飞机要紧张的多。因为,看病没有个准点,飞机、火车有起飞和开车的准点。

四十分钟左右,听到自己的名字,并看到了屏幕上自己就诊的珍室和候诊专家的名字。从大厅来到过道,继续在门口候诊。近距离看到室内的病人和医生,感觉自己离医生越来越近了,感觉步态也稳健了不少。

大约十几分钟之后,终于轮到我了。拿着去年核磁共振的影像资料和片子走进诊室。大夫很友善地看着我,问好后坐定。

大夫问:“有什么问题?”

“走路偶尔往右偏。”

“多长时间了?”

“一年多了。”

大夫抽出小脑的片子看了看,“没有任何问题。”

“我觉得越来越严重,是不是颈椎问题压迫神经,导致我走路不稳?而且后背整天疼得厉害。”

“女同志哪会有那么严重的颈椎问题,你是焦虑。”


“我没有什么可以焦虑的,我心态很好。”

“那你睡眠如何?”

“也还好。”

“你没有任何问题。从你进门到站定,然后落座,我都在观察你,你动作灵活,步态稳健,没有发现你走路偏。”

我被他说的牙口无言。接着问:“焦虑如何形成?”

“原因很多,身体出现问题也会引起焦虑。”

“按你说的我是没有问题?可我感觉走路偏比去年严重。”

“那只是你的感觉,我观察到的往往比病人感觉到的要准的多,我每天接触到无数个病人。”

“那要不要给我开药?你要是想要我开药,我就只能给你开缓解焦虑的药。”

“那好吧,我可以走了吗?”

“可以。”

离开医生办公室,我在想为什么这个大夫不给我开药?说我没有病,我怎么就觉得我有问题。是我挂错了科室?也不可能啊!同学说颈椎基底综合症不是骨科能解决的,他自己本身就是骨科医生不会搞错,而且不止他一个医生建议我看神经内科。

一年前,他就建议我看神经内科,并给我联系了他的同学,省内权威的神经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他给我的结论也是焦虑,并告诉我不用管它,好好休息,不要太劳累,如果长期不好再找他拿点药。

一年以后,也就是今天,我随便挂了另一个专家的号,大夫又给出了同样的结论。难道是自己真得感觉错了?好在花了20元挂号费,总算稍微踏实一点,不过能够彻底放下也比较困难,自己把以前检查的片子又拿了回来没有扔掉,这就从心理上还没能完全接受医生的诊断结果。

看病看出了心理问题(焦虑)。

焦虑是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焦虑的患者在缺乏充分事实根据和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其自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害怕,顾虑重重,犹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解释也不能消除。

自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焦虑的问题,家庭和睦,孩子也已成家立业,工作无需考虑,哪里来的焦虑?

也许是一年来的颈椎基底综合症引起的各种不适,使自己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并在有意无意中产生了暗示。

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动作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暗示分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暗示和反暗示。

自己在无意中不断地自我暗示,一遍又一遍重复自己走路不稳出现偏移,导致自己产生焦虑。


健康心理学中,对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进行过描述,大致是以下五个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有病以后,注意力会变得狭窄。他们会立刻把注意力由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体验和感觉。这时,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身体的机能状态。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和兴趣的缩小,病人心里的各个方面会相应地发生一时性的改变。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只从去年眩晕呕吐住院检查,查出颈椎基底综合症以后,医生的忠告时刻提醒我凡是和低头有关的工作,比如写字、画画都尽量少做或不做。

于是,走上了寻医问诊的路,停止了自己的一切活动,包括写字、画画、写文章,内心深处又难以割舍,只能一边焦虑一边再次染指自己的爱好。

通过今天去看医生,才正真了解到不是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所有的医生都把病人的病情说得很严重,也不是所有的医生都希望给病人开很多药。我想偶遇那么几个庸医多开药也不足为奇。

很多事情,只有自己完全放下了才能释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焦虑 为何我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