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换位之前,让我们先来基本地认识一下,高加林是怎样一个人?
巧珍的爱情梦想里,以及作者的介绍里,我们已经了解过一些了:
他形象好:修长的身材,没有体力劳动留下的任何印记,但又很壮实,看出他进行过规范的体育锻炼。脸上的皮肤稍有点黑;高鼻梁,大花眼,两道剑眉特别耐看。头发是乱蓬蓬的,但并不是不讲究,而是专门讲究这个样子。他是英俊的,尤其是在他沉思和皱着眉头的时候,更显示出一种很有魅力的男性美。
他有才能: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纸上写文章。
他生活文明:讲卫生,衣服不管新旧,常穿得干干净净,浑身的香皂味。
不过,他还有巧珍不很了解的特点:他很要强,有一股狠劲。
丢掉教职后初次上山劳动时,高加林就充分表现出了对自己的“残酷”:
没有一顿饭的工夫,两只手便打满了泡。他也不管这些仍然拼命挖。泡拧破了,手上很快出了血,把镢把都染红了;但他还是那般疯狂地干着。
这几乎是一种自残自虐,但根子上,这是骨子里的要强:
现在他一屁股坐下来,浑身骨头似乎全掉了,两只手像抓着两把葛针,疼得万箭钻心!不过,他也感到了一种无法言语的愉快。他让所有的庄稼人看见:他们衡量一个优秀庄稼人最重要的品质——吃苦精神,他高加林也具备。
他还有冒险精神。书中说,也可以说是英雄主义品格。这种精神,在他进城运粪跟人打架中显示出来,也在他孤身深入洪灾现场采写新闻中显示出来。
其实,这也是一种赌徒性格,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管不顾,孤注一掷。也或者,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有“血性”的青年。
这种性格是优点还是缺点?也许是个双刃剑,就看怎样的际遇。
作者也评论说:
从性格上说,他的确是个强者;而这个优点在某些情况下又使他犯错误。
到这里,我们初步认识了高加林,那接下来们,我们就开始尝试做选择题吧!
01 是留村做农民,还是进城当干部?
高加林被村支书的儿子顶替岗位,失去民办教师一职之时,巧珍主动向他表明了爱意,正在失意中的加林在一时被感动和激情控制而抱了亲了巧珍,但随后他就开始“后悔他对巧珍做出的冲动行为”,
“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
他内心里那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幻想之火,根本没有熄灭。
也就是说,高加林一直都是希望离开农村,到城里去。他在村里小学当民办教师,一边教书,一边坚持写文章发表在城里的报刊上,当然也是盼着有朝一日能够离开。
留在村里意味着什么?
那时的农村当然与现在的“新农村”不一样。留在村里,典型的生活就是出山劳动,“挖地畔”,双手握的是镢把。
而高加林,他双手习惯的是握笔,面对的是黑板、白纸……
正当他矛盾的时候,突然又出现了一个机会,他在部队的叔父要回地方工作,成了地区劳动局局长;尽管他叔父不愿为他开后门安排工作,他的下属马占胜却主动为高加林运作到了县煤矿做工人,“他只填了一张招工表,其余的事都由马占胜一手包办了”;并且只是挂个名,到县委大院做了宣传干事。
——换作现在,也就是宣传部干部啊!
换句话说,他当上了公务员。
我们不妨想想,在我们国家,公务员有多吃香?曾经有位知名人士说,我们国家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最优秀的人才在体制内;前段时间也曾热议过,杭州余杭区街道办事处里清华、北大毕业生扎堆。问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就业不易的因素,但基层街道待遇不错,更有体制内提升发展的前景显然是更大的诱惑。
这其实是有文化基因的。古来不就讲个“学而优则仕”吗?
现在已经如此开放的时代,尚且如此,何况高加林所处时代?
只不过他有一个硬伤。这个硬伤其实多年来一直存在,涉身其中的人也并不是都像高加林那样付出了沉重代价——
村里人对这类事已经麻木了,因此谁也没有大惊小怪。高加林教师下了当农民,大家不奇怪,因为高明楼的儿子高中毕业了。高加林突然又在县上参加了工作,大家也不奇怪,因为他的叔父现在当了地区的劳动局长。他们有时也在山里骂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但他们的厚道使他们仅限于骂骂而已。还能怎样呢?
幸好,时代已经变了。
好了,高加林选择了离开村子,放弃在巧珍身边享受安稳,而是“冒险”进城工作。
易位而处,你会怎么选?
02 是选择注定守着土地一辈子的巧珍,还是选择可以带他去南京的黄亚萍?
两个姑娘都很漂亮。巧珍自己心里有认识,“她知道她有一个别的姑娘很难比得上的长处:俊。”高加林也看到,“她那高挑的身材像白杨树一般可爱,从头到脚,所有的曲线都是完美的”,他还由此想起了一幅俄罗斯画家的油画。黄亚萍当然也有魅力,聪敏、大方、不俗气,“两道弯弯的眉毛像笔画出来似的”。
两个姑娘都是主动追求高加林。刘巧珍在高加林上高中之前就已经开始喜欢他,而黄亚萍是高加林的同学,一个是班长,一个是学习干事,交往比较多,学习又最好,已经很谈得来,“加林的性格、眼界、聪敏和精神追求都是她很喜欢的”,加林让她改变了对农村来的同学的“不会太出色”的看法。只不过,刘巧珍是在加林回村、又失了教职后才让爱意“浮出水面”,而黄亚萍则是在加林到城里工作后,把想念变成了行动。
两个姑娘又很不一样。巧珍是典型的北方农村姑娘,而亚萍是典型的南方城市女孩;巧珍没有文化,与加林只能说些家长里短,而亚萍是县广播电台播音员,可以与加林谈天说地;巧珍什么都听加林,而亚萍,要加林什么都服从她;巧珍是纯粹朴素的温柔,而亚萍,是时常任性的恶作剧式的浪漫……
两个姑娘给爱情的前景也不一样。巧珍只能守在村里,而亚萍却可以在南京;加林没法带巧珍到城里,亚萍却能够带加林到南京——我们可以设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南京,意味着什么,农村、县城、大城市,这中间的差别是什么。
还有,两个姑娘的“爱情适应性”也不一样。毫无疑问,巧珍可以跟着加林,无论何时、何地、何种生活状态;而亚萍,显然必须是加林在城市,在“体制内”,当然在加林要回村时,她也愿意跟她回村,但是她的父亲显然更了解她——他说出她的真实的心意:迟早总要断的,早断一天更好!
完全可以说,如果选择巧珍,那就是选择纯爱;如果选择亚萍,那就是选择爱与利的平衡。
加林选择了后者,也选择了为选择亚萍付出代价。
有时我想,如果不是因为两个致命的因素,也许高加林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
这两个因素是:他的工作是靠违法违规手段获取的;他的新恋人是从别人手上抢过来的。
也许这两个因素里,高加林其实都是被动的,但是,在明显有失社会规范、道德风尚的情况下,再被动也必须承担他该承担的责任。
那么,如果是你呢?
03 是把回村的结局当结局,还是把这结局当开始?
也许到《人生》字面的故事结束时,高加林的人生是可以用“鸡飞蛋打”来形容的。城里当干部的资格,被剥夺了;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梦想,破灭了;更痛苦的是,最心爱的人,已经嫁给别人了……
然而路遥在最后一章章目下面加了一个括号:并非结局。
他是太想提醒我们了。对啊!别忘了,经历了命运“过山车”的高加林,似乎一下子老了好多岁,但其实仍不过二十多岁!
尽管现在跌倒了,但是,资本都还在。
就高加林来说,现在只是剥夺了他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但是并没有剥夺他的工作能力。他的写作能力还在,他的体育特长还在,他的身体素质还在,更重要的是,他还很年轻!
他随时都可以东山再起。
况且,我们知道时代是在不断前进,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时代革新浪潮开始掀起之时,我们完全可以预想,高加林作为农村里为数不多的有知识、有梦想、有韧劲的青年,如果是在村里,他也许会成为致富带头人;如果是走出去,他也许会成为优秀的创业者;我们似乎能看到他仍将“南下”,但不是跟着别人,而是带着自己的雄心;我们似乎能看到他又回到村里,却不是怀着耻辱,而是怀着光荣……
面对这不是结局的结局,你是怎样想的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