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预览-技术服务工作的呼吁和推演

目录介绍

本文6000字,目录如下:

  1. 本文其实是书籍预览

  2. 为什么分析技术服务工作

  3. 云厂商需要重视技术服务

  4. 谁来和客户技术部门交朋友

  5. 扛起客户流失的责任

  6.  “产研滚刀肉”的克星

  7. 此岗位的延伸收费方式

  8. 行业内有成功先例

  9. 意犹未尽的结束语


1. 本文其实是书籍预览

我写了一本云计算的书,已经进入了编校出版的阶段了,预计能在春节前后问世。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云计算从业者和想转岗做云计算的高级IT工程师,内容分布是:30%谈行业趋势和宏观逻辑,50%谈产品分析,20%谈各岗位的认知和经验。本书的书名预计叫《云计算行业进阶指南》,虽然“进阶指南”看起来很狂傲,但我对书籍的内容有信心,本书能够帮助工作数年的从业者“开悟”和“复盘”。

本文里大部分内容,和我的书稿内容重度神似,因此这篇文章算是对部分书籍内容的预览导读。只是编辑不让我在书稿里大放阙词,书稿内写类似的知识点更有条理,但也更含蓄。

新书预览-技术服务工作的呼吁和推演_第1张图片


2. 为什么分析技术服务工作

我在书中虽然分享了多个云计算岗位的经验心得,但是我最看重的是资源运营和客户技术服务工作。这两类工作的个人努力大于平台价值,职业技能非常稀缺。

虽然云厂商很重视产品设计和市场营销工作,我在书中对这些岗位也做了深度分析,但是行业发展至今,各个云厂商的产销工作已经差距不大。云厂商之间的产销竞争像是“组合版田忌赛马”,云厂商需要用自家的“上等马”淘汰友商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优秀产品需要匹配优质资源,精英销售需要申请到定制特批政策。

资源运营是个涉密内敛的工作,本书介绍此岗位的章节中,我会先提醒各个云厂商,赶紧把此岗位列入机密岗位,不要随意辱骂和辞退从业者,因为资源运营从业者最了解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但是资源运营的工作范围很窄,并不适合做公开宣传分享,我在书里面也只能谈到浅显的方法论。

技术服务是我非常看重的另一份工作。这个工作在云厂商内部存在严重的缺位,绝大部分从业者根本无法区分“收费专家技术服务”和“免费售前售后建议”有什么区别。我早年间在类IOE“传统IT外企”里,给一些工业和金融企业做系统集成方案设计和技术支持。靠着这类工作养成的工作习惯,至今让我做云计算工作游刃有余。

在我看来,技术服务是一个“客户有需求”+“认知很神秘”+“技能要求高”+“云上有革新”的专家技术支持工作,这种工作的分析介绍,适合写成公开宣发的文章。

我对于该工作的定义分析,是面向未来发展趋势的呼吁畅想。信任我的读者,能从我的呼吁中看到对现存问题的深刻分析,能从我的畅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新机遇。

新书预览-技术服务工作的呼吁和推演_第2张图片


3. 云厂商需要重视技术服务

在本书的第一章节我就会介绍,云计算即是云产品(技术),也是云资源,还是云服务。我们可以将产品资源和服务三者频繁互换,读者感知几乎没什么影响。比如说:

客户选择买你的云服务,是因为信任你们的产品质量;这次云资源出了故障,直接导致我们无法服务客户。

强调“云服务、云产品、云资源”三者可以平移互换,并不是为了玩文字游戏,而是在灌输一种行业认知。因为云厂商需要同时提供产品、资源和服务,而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项目对产品、资源和服务的侧重点也不同,这导致云计算行业很难出现垄断,每个大订单都有“田忌赛马”式差异化竞争的空间。

在国内云厂商的职场环境下,虽然三者概念相同相通,但是现阶段“云服务”近乎绝迹。产研体系很容易把“做服务”和“产品标准化”当做对立概念,而且产品研发在做服务过程中有过多次被客户痛殴的悲惨经历。销售为了多签署几个大订单更关注云资源的投入,销售主张的服务就是让同事帮客户免费干活。整个公司里就云高管呼吁要“服务好客户”,但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服务好客户有什么用。

新书预览-技术服务工作的呼吁和推演_第3张图片


4. 谁来和客户技术部门交朋友

我的书和公众号中,每次介绍云产品的定义时,就明确提出“以工程是为操作者的企业采购IT服务”。客户的技术部门会影响到云产品的设计和云资源的采购,就算销售签了单,客户的技术部门不满意,也有的是办法折腾云厂商。

云厂商实际工作中,销售、售前、售后,产品经理都可以对接客户。这些角色关注的都是客户采购部门的需求,实际上没人愿意和客户的技术部门交朋友。云厂商只有新增一个技术服务专家的角色,才能维护好客户技术部门的关系,让云厂商除了价格之外,和客户有一些能谈的交情。

我在书中和过往公众号文章都有分析介绍,销售主动找客户技术部门,不是套消息就是催进度,客户技术部门主动找销售就是投诉。产品经理虽然关注所有的客户需求,但是他们并不关注单独一个客户的状态感受。售前也经常接触客户,但是售前在项目签单以后,就和销售一起逐渐从客户现场消失了。

售后历来是个弱势部门,根本吸引不到优秀人才,没有优秀人才就不能强势的“服务客户”,只能唯唯诺诺的“安抚客户”。每次看到售后部门问客户“尚(你)能(满)饭(意)否(吗)?”,我都非常难过,这种问候有什么意义吗?客户因为不满意骂云厂商,那说明客户还想留下来;客户有故障但不骂云厂商了,那才是客户要流失了。

云厂商需要仿效传统IT企业,设置“技术服务专家”或者其他类似的岗位。这是个专业技术岗位,但不要求应聘者精通云计算技术,而是要求从业者精通客户侧IT技能,最好直接就是客户的技术工程师跳槽过来。该岗位不在销售体系内,而是位于售后或者产研体系内,通过“承担流失责任”,这个岗位能够和客户的技术部门做朋友。

新书预览-技术服务工作的呼吁和推演_第4张图片


5. 此岗位要扛起客户流失的责任

我浓墨重彩介绍的“技术服务专家”岗位,并不是另一种客服岗位,而是一个能扛起责任、有话语权的强势岗位。

在云厂商内部,一个部门要想有话语权,既需要拥有大量的高薪员工,还需要和公司业绩强关联才能要资源。该岗位需要精通客户侧IT技能,员工人数也不少,必须是一个高薪大团队。此时就有另一个问题摆在台面上了,该岗位凭什么跟公司要钱、要人、要权限?

我的回答是,这个服务岗位的最核心价值就是,为产品技术原因导致的客户流失负责,客户技术部门受伤如同打自己的孩子,客户技术部门受辱如同骂自己的老婆。

我在2020年研究过几个云厂商的营收数据,多家云厂商的客户流失金额能占到全年营收的30%左右。各家云厂商一直在签入新客户,只是旧客户流失的太多了,导致大家的业绩都是在原地踏步。

这些客户流失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原因。第一类是商务原因,销售因为懒惰或者无能,没有说服领导和产品线批准降价。第二类原因是客户自然业务萎缩,确实有些客户业务停摆公司破产了。第三类原因是,因为故障、产品能力、服务态度等原因,客户技术部门决定将业务迁走。

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销售并不能阻止第三类客户流失,甚至销售会故意放任客户因产品技术原因而流失。我在两年前写过一篇文章《从友商丢单看佛系生活》,介绍的就是上海某云的销售,很开心的把RDS事故和客户不满都瞒下不报,继续拿业绩提成。半年后客户迁离了,销售也换人了,黑锅由产研来背,损失由公司承担。

如果客户技术部门对云厂商不满意,最终导致客户流失,新成立的“技术服务专家”岗位可以负担主要责任。这个岗位不用去向客户做增收推销,他们专注于维护客户技术团队的利益和感受,并为客户做一些技术支持和咨询工作。如果客户技术部门有不满意,包括但不限于平台故障、产品能力差,最终导致客户流失,云厂商可以对“技术服务专家”扣发绩效,必要时可以直接辞退员工甚至解散部门。

一旦推行相关责任制,“技术服务专家”会和产品研发为客户故障打得刀刀见血流,也会和销售为客户流失的定性而争得头破血流。但这是云厂商内部生机勃勃的表现,现在云厂商看客户流失就是在沉默中混吃等死,聪明的销售都知道提前把流失客户转派给萌新销售顶缸了。

新书预览-技术服务工作的呼吁和推演_第5张图片


6. “产研滚刀肉”的克星

本文介绍“技术服务专家”角色,在一些外资云已经有类似的“客户成功工程师”“技术专家”等岗位,但该岗位和我的规划设想还是有个明显的硬性区别。该岗位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更是唯一能够克制“产研滚刀肉”的岗位。

前文提到过,产品经理不关注单独一个客户,这是科学分工的必然规律,但是也因此姑息了大量恶心的“产研滚刀肉”。这些滚刀肉创造了那么多故障、浪费了那么多资源、随意向客户承诺但就不兑现、拖累了很多好销售甚至耽误了很多好领导。但现行的云产销研分工规范中,确实没人能收拾这群混蛋。

如果国内云厂商设置了技术服务专家的岗位,该岗位要求员工技能上“精通客户侧IT技术+掌握常见云产品的能力水平”,该岗位的核心KPI是“客户不能因产品技术问题迁离本云”。这个岗位天生的克制“产研滚刀肉”,就像大公鸡天克蝎子精一样。技术服务专家为了自己不被辞退,也要制止“产研滚刀肉”的尸位素餐;“产研滚刀肉”扯各种技术原因,技术服务专家也能扯出一大堆技术原因。

技术服务专家可以属于售后体系,也可以属于泛技术体系,但不能属于销售体系内,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销售体系的业绩增长KPI和“同客户技术部门交朋友”有互斥关系。另一个原因就是,销售体系和产研体系存在结构性矛盾,而“产研滚刀肉”的一大保命秘籍就是把水搅浑,然后躲在产研体系的保护伞下。技术服务专家只有位于泛技术体系内部,“产研滚刀肉”就不能拉整个产研体系同仇敌忾了,技术服务专家还能高效率的和常规产品研发协同工作。

那俩个外资云都见识过正经卖钱的技术服务工作,他们很容易在云上照搬出了类似的工作岗位。但那俩外资云的营收增速很快,没有“产研滚刀肉”导致客户大量降价和流失的尖锐问题。因此国内云厂商做技术服务专家的权限,比在外企云做客户成功工程师的权限更大、责任更大,收益应该也会更大。

附记:AWS和AZure都是历史悠久的IT技术企业,但他们并不是那种“互联网基因”的企业,他们的“客户—产品—技术—销售—运营”之间的关系很专业也很稳固。而国内的云厂商都充斥着“互联网精神”,过分重视产品研发体系的发言权,结果招来一帮在toC圈子混不下去的投机分子,他们把客户当做羊群甚至韭菜,把销售当背锅侠和业绩耗材,这才会产生“产研滚刀肉”。

新书预览-技术服务工作的呼吁和推演_第6张图片


7. 此岗位的延伸收费方式

技术服务专家除了承担客户流失的责任,还能从三个层面收费或者抬价,为公司创造经济收益。

第一,面对政企金融和工业客户,云厂商可以报价出售原厂技术支持。而且云厂商的服务范围覆盖大批中后台软件和硬件,云厂商能售卖的原厂支持范围更大。

政企金融和工业客户在采购IOE类软件时会采购技术支持服务,采购硬件时也会购买4小时上门维保。客户一直有付费采购服务的习惯,云厂商不提供技术服务反而是客户采购云产品的一层阻碍。从甲方来看,自己付费购买的才是奉为圭臬的原厂技术方案,云厂商免费赠送的那叫“提建议和做推销”。

互联网云厂商肯定会有人反驳,说实际情况是“送服务都送不出去”。我就反问一句,云厂商派到客户现场的是做技术服务的吗?销售、售前、售后、产品经理,这些员工能帮客户干什么技术工作哪?本文介绍的技术服务专家,必须精通客户所需的IT技术,这样的专家能够帮助甚至指导客户技术部门的工作。

第二,面对年消费额数百万到数千万的中型客户,云厂商可以通过控制产品价格的方式间接收取技术服务费用。

这些客户没有养成直接采购技术服务的习惯,但这些客户也养不起太豪华的技术团队,而云厂商之间对这种体量的客户争夺的也不算激烈。在这个前提下,云厂商可以向产品毛利率尚可的客户,免费配置技术服务专家。

云厂商向客户分配技术服务专家以后,目标就是客户不会因为友商降价1%-10%的蝇头小利,直接放弃本云选择更便宜的供应商。当然了,如果友商的报价比本云便宜30%以上,这就是销售负责的商务问题了,我们和客户搞关系并不能让客户吃大亏。

第三,面对年消费额过亿的互联网大客户,云厂商可以通过“挑肥拣瘦”的方式,只承接最适合本云的优质负载。

互联网大客户自己有豪华的技术团队,云厂商敢涨价就快速迁移业务到其他云平台。但事情也就妙在这个“多云快速切换”,客户的采购部门只定义总体价格,而具体的切换决策,可是客户的技术部门来执行的。

云厂商如果能让客户优先使用自己想卖的云资源,或者客户稍微配合本云的维护和迁移需求,云厂商就能大幅度降低很多产品成本。云厂商如果派出了技术支持专家,诚心实意和客户技术部门交朋友,这个需求就是能谈的。


8. 行业内有成功先例

前文介绍了技术服务专家岗位能给云厂商创造的种种收益,肯定还是会有人说我在自娱自乐,我就介绍几个“半实名”的成功案例。这些岗位名称确实不叫“技术服务专家”,工作权责也没本文介绍的这么清晰,但云计算时代了,什么东西都要有发展创新啊?

上文第二段我就提过,我本人2010年之前,就在类似于IOE的企业里做技术支持。当时我的月薪六千左右,我们向汽车、精密仪器等制造业客户做人日报价时,一天能卖四千到八千元。

我曾经呆过的某云,他们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可以替客户写Demo甚至写生产代码。此云的客户忠诚度比较高,如果产品价格只比友商贵10%以内的话,客户根本就不会跑。我刚入职没多久就看到一个通告:因为研发部门挖了他们好几个技术支持工程师,导致技术支持部门严重人力短缺,后续禁止产品研发从此部门挖人……其他云的售后部门,根本就没有这个脸面、能力和跳槽机会。

我曾经呆过的某云,他们的销售、售前和产品经理都很弱势,两三个技术支持高手彻底把握好了客户关系。运维部要发版上线、销售部要协调客户、产品经理想请客户站台,都要找这两三个高手来排板决策。他们就经常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质疑吊打技术部门,偶尔也会质疑销售部门,我想做客户访谈都是请他们帮忙安排的。


9. 意犹未尽的结束语

这篇文章已经写了很长了,确实意犹未尽,但我书稿里有一个章节一万多字都是在介绍技术服务专家岗位的,只是书稿内容没有公众号这么奔放自然而已。

我知道云厂商内部很难推进这项工作,但是客户有需求、友商做不到、岗位能兑现收益,这事就应该做。我去年就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只有30%的机柜被云厂商用了,今年IDC发报告说中国只有28%的服务器在公有云上,这么大的潜在蓝海市场里,大部分客户都需要技术服务来承接。

前文提到过,产研体系很容易把“做服务”和“产品标准化”当做对立概念。很多云厂商做服务的体验就是,没有边界、无限堆人、没有收益。但是服务本身也可以产品化、标准化流程化,你们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自己的工作能力这么烂。

技术服务专家岗位在具体执行过程,可以记录详细的客户业务架构、技术需求文档等文档。这些文档主要用途是内控、以及和产品销售部门打架甩锅。但是这些详细的客户文档,也能够为产品设计和销售方案提供大量高价值参考资料。

下图出自《1492征服天堂》Conquest of Paradise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书预览-技术服务工作的呼吁和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