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苦之人
汉宣帝刘病已是一个命苦的人。
他出生时,爷爷是太子,曾祖母是皇后卫子夫。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送给太子一枚铜钱大小的印度辟邪宝镜,他的奶奶史良娣手巧,亲手编织合采婉转丝绳,系在他的臂上。
然而,数月间,巫蛊之祸爆发,太子被逼谋反。皇后、太子及其三子一女全部自杀或遇害,前后株连四十多万人。太子一脉只剩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活下来,就是刘病已。
刘病已的婴幼儿时代在狱中渡过,要不是郡邸狱的长官邴吉同情太子,可怜这个娃娃,专门挑选两名女囚做他的乳母,可能刘病已就难有后来的人生了。
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刚出生几个月便被投入大牢,由女囚代养,父母亲人均不在人世,其命之苦绝非常人可比。想那近代的小萝卜头8个月入狱,母亲犹在身边,父亲亦在狱中。刘病已入狱时年龄更小,更可以说是“襁褓未逝入囹圄”。监狱里生存条件恶劣,刘病已小时候经常生病,在一次大病之后,邴吉为了祈求平安,所以才给孩子取名“病已”,寓意病已经好了。
4岁那年,他的曾祖父汉武帝听闻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一怒之下便下令处死邸狱中所有犯人。幸得圣旨下的晚,邴吉闭门拒接天子令。第二天,汉武帝清醒悔过之后又撤销命令,这才保住了性命。
那一年,天下大赦。刘病已5岁乐,邴吉趁机将他送出牢狱交给前太子妃、他的祖母史良娣的娘家抚养。
也正是那一年,一代雄主汉武帝70岁寿终正寝,把江山交给了年仅8岁的汉昭帝刘弗陵。
二、权臣霍光
后世臣子权势熏天,欲废立皇帝时,都会说是“行伊霍之事”。
伊,指的是辅助商汤灭夏,事五代商君达50余年,被奉祀为“商元圣”的伊尹。
霍,就是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位列汉宣帝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的霍光。
霍光,是名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去病的母亲是大将军卫青和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卫少儿。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在平阳县做衙役的时候,和卫少儿私通生下了霍去病。但霍仲孺并没有娶卫少儿,而是回到山西老家另外娶妻,生下霍光。霍去病在功成名就之前并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霍去病18岁出征匈奴,屡建奇功,获封冠军侯,19岁被封骠骑将军。功成名就后,霍去病知道了霍仲孺是自己的父亲。父子相见,霍去病给霍仲孺购买了大量田宅、奴婢,离开时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带回长安。在霍去病的照顾下,霍光先是当了郎官、侍中。霍去病23岁暴病而亡(?),汉武帝出于优待升霍光为奉车都尉,入侍左右。
霍光处事谨慎,汉书记载他“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一个人能在20余年的工作中不犯错,这样的人自然会被视为可以信赖和托付的人。汉武帝临终前,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为辅政大臣。
汉昭帝继位时年仅8岁,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政事一决于光。匈奴太子金日磾在汉昭帝继位一年后就死了,上官桀和桑弘羊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被霍光灭族。此后,霍光独揽大权,在朝中再无对手。
霍光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汉昭帝的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为了让皇帝只宠幸皇后好早生子嗣,霍光给汉昭帝的妃子和宫女发明了“穷绔” ,即古代的贞操裤。霍光的子侄以及从兄弟和亲戚们,不仅掌握着整个皇宫的卫尉,而且通过姻亲、故旧形成了势力遍布朝廷的复杂的网络。
可怜汉昭帝在这种压抑之下20岁就暴病而亡。由于汉昭帝没有子嗣,霍光主持立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继位。
或许是汉昭帝的死过于突然,出乎意料,霍光并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所以才会临时选择了昌邑王刘贺。
汉武帝一共6个儿子,皇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时被杀,齐怀王刘闳早薨,燕刺王刘旦和上官桀等谋反被杀,汉昭帝刘弗陵无子嗣,昌邑王刘膊已死。剩下的只有广陵王刘胥,而刘胥这个人力能扛鼎,空手能与熊搏斗,但却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霍光没考虑他。找汉武帝孙子一辈的,就找到了昌邑王刘膊的儿子刘贺。
刘贺的母亲是李夫人,即“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所歌颂的美人。李夫人重病身亡后,其二哥李延年和弟弟李季因淫乱后宫罪被灭族,其大哥贰师将军李广利在投降匈奴后,亦被灭族。没有外戚援助,可能也是刘贺当时被选中的一个考虑因素。
汉昭帝暴病而亡,霍光召昌邑王刘贺主持丧礼。一个月后,刘贺继天子位。
但这个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给废掉了。实际的原因是刘贺继位后就与僚属密谋罢黜霍光职权,但还没来得及动手,就先被霍光给废了,理由是行为淫乱。史书记载,刘贺当了27天皇帝,犯了1127件过错,平均一天干40-50件。其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刘贺的昌邑国群臣因此次夺权失败皆被处死,达200多人。
一千多年后,苏东坡在《霍光疏昌邑王之罪》一文中就质疑,倘刘贺真是淫乱不当,废掉他一个就行了,何至于诛杀其从官200余人。况且这200人被杀时,还号呼于市“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苏轼说,“武王数纣之罪,孔子犹且疑之。光等疏贺之恶,可尽信耶?”
废掉刘贺,霍光再次寻找接班人。在他和张安世(著名酷吏张汤之子)等人商议立何人为帝时,前文提到的邴吉提出一个建议人选,刘病已。
刘病已,这时只是一个市井少年,身边无人辅佐,不会像刘贺一样,刚一当上皇帝,以前的旧部下都想着封官许愿,打掉旧势力。而且刘病已的亲人在巫蛊之祸中已经基本上被杀掉或自杀了,不存在盘根错节的势力,容易操控。重要的是,刘病已是卫子夫的后人,虽然霍光跟他没有血缘关系,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霍去病也是卫家的人。
当然,刘病已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和张安世家族的联系。刘病已恢复宗室身份后,詔养在掖庭,掖庭令张贺是他爷爷太子刘据的门客,因巫蛊之祸被阉,出于旧情,对这位少主十分忠心照顾,不仅言传身教,为刘病已请名师大儒,还是刘病已婚事的直接操办人,甚至一度张贺还想将自己的孙女嫁给刘病已。而张贺正是富平侯右将军张安世的哥哥。
公元前74年9月的一天,17岁的刘病已入宫见上官太后(汉昭帝的皇后),被封为阳武侯,很快就登基为帝。
其实,当时的上官太后仅15岁,比刘病已还小2岁。汉昭帝去世时20岁,在他12岁那年,6岁上官氏就成了皇后。而这位上官皇后命运也很凄惨,不仅是最年轻的皇太后,汉宣帝死后,她又成了最年轻的太皇太后,可从15岁开始,她的一生就都在守寡。
三、芒刺在背
大凡得大位者、成就大事业者,都要经历一番痛苦的忍耐。是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熬,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自我修煉。
刘病已成了汉宣帝,霍光依旧掌控朝政。继位那天,汉宣帝拜谒高庙,祭奠汉高祖刘邦,霍光给汉宣帝驾车,汉宣帝十分紧张,浑身不舒服,如芒刺在背。芒刺在背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此。但此后由张安世驾车时,汉宣帝就没有这种感受。后来,霍光一族被灭,人们就说,霍光一族被灭的命运,在汉宣帝如芒刺在背时或许就已注定。这也是“祸萌骖乘”的由来。
其实,何止是在驾车时,在庙堂之上,有霍光在,汉宣帝都不会舒服,但却又要表现得很舒服,很乐意一切权力由霍光来代为行使。大臣们的上书,要一式两份,先由霍光看过后,觉得有必要,再上交给汉宣帝画圈即可。
尽管汉宣帝忌惮霍光,任由霍光掌控朝政大权,但他并不是一个木偶,而是一个十分能隐忍,又有原则底线的政治家。
这首先表现在立后问题上。
新皇登基,霍光还是老办法,和汉昭帝一样,把自己家的女儿或孙女儿嫁给他当皇后,自己依然是外戚,生个儿子做太子,将来继位。
但汉宣帝没有接受。当一些臣子上书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后时,他迟迟不做决定。而是下了一道诏书,说自己在民间时有一把非常钟意的宝剑,可惜遗失了,谁能寻回这把故剑,就重重有赏。所谓“故剑情深”就来源于此。
刘病已在掖庭时,有一个非常好的玩伴叫张彭祖。汉宣帝继位后,就让他做侍中中郎将,贴身护卫。张彭祖是张安世的儿子,后来过继给张贺。张彭祖知道汉宣帝的心思,告诉他的生父张安世,宣帝是想立他民间的妻子许成君,毕竟是患难时的夫妻,何况许成君也是张贺给操办的婚事。
拖到了几个月,许成君终于还是成了皇后,那一年她大概14岁。但霍光认为,虽然许成君为皇后,可他的父亲许广汉出身低贱,又曾犯罪,不宜封侯,只得被封为昌城君。
到了第二年春,霍光提出稽首归政,告老还乡。这是试探吗?汉宣帝当然不会准,也不能准,继续由霍光主政,而且增加霍光的封赏,加封万七千户,赏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奴婢170人,马3千匹。同时,封张安世为万户侯。
第二件事是正法统。
汉宣帝继位第一年,先是解决了他的爷爷戾太子刘据的谥号问题,承祖宗之祀,第二年尊孝武庙曰世宗,给汉武帝提高祭祀待遇。这样的意义在于,明确汉宣帝的正统地位,确立自己继位的合法性。这两件事做完,霍光就难以撼动他的帝位了。
不能撼动帝位,那就侵入后宫。
许成君虽然做了皇后,但由于出身贫贱,很是简朴,尽管侍奉皇太后也很谨慎,却出手并不是很大方。其实,许成君的年龄仅比上官皇太后小一岁。一个15岁的小姑娘经常要去拜见一个16岁的小姑娘,还得行晚辈礼,尊称皇太后。想想画面,也是有些滑稽。
但毕竟上官皇太后是霍光的外孙女,霍氏家族在后宫也遍布势力。幸运的是,许成君很快又怀孕了,不幸的是,在她快要生产时却生病了。霍光的妻子霍显认为机会来了,宫里女医淳于衍求霍显办事,霍显便令她毒死许成君。据《西京杂记》记载,为了促成此事,霍光妻赏赐她蒲桃锦二十四匹、散花绫二十五匹,钱百万,黄金百两。这种散花绫,据说是陈宝光家传之法制作,六十日才能织成一匹,一匹就值万钱。
许成君死了,刘病已痛苦不已。他下令调查宫中女医,但霍光把淳于衍保护了起来,不了了之。
几个月后,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进宫,成了婕妤,不到一年就当了皇后。霍光成了汉宣帝的国丈。按辈分,霍成君是上官皇太后的亲姨,但按宫制,霍成君却要尊上官皇太后为母后。
汉宣帝继续隐忍,非常宠幸霍成君。
两年后,霍光病笃。汉宣帝亲去探望,痛哭流涕。霍光死后,汉宣帝按当年萧何的待遇礼葬霍光。
四、霍氏族灭
霍光一死,汉宣帝亲政。五日一听朝,群臣可直接上书言事,不必一式两份,以防壅塞。封张安世为大司马,掌控兵权。任魏相为丞相,邴吉为御史大夫。
魏相是个正臣,有谋略又刚正不阿。魏相做河南太守时,打黑除恶,豪强畏服。丞相田千秋的儿子当时是洛阳武库令,田千秋死后,看到魏相这么严厉刚正,害怕获罪,逃回长安。魏相知道后,赶紧派人去追,可人家怎么也不肯回去。霍光知道后,立即责怪魏相,找个理由就把魏相弄到监狱去了。魏相是个有能力的清官,河南当地的官吏自愿一年不要俸禄也希望赎魏相之罪,老百姓更是集聚上万人要到京城上书。可霍光并不为所动,依然下令廷尉严审。赶上大赦,魏相才得以免罪。
魏相与邴吉关系很好,邴吉就劝他收敛锋芒,说“朝廷已深知弱翁治行,方且大用矣。愿少慎事自重,藏器于身。”意思是,你的本事大家都已知晓,你将来要有大用,现在不要锋芒毕露,谨慎小心一些,以后有发光的时候。
所以,魏相当上丞相,霍家有些惶恐不安。
再者,霍成君虽是皇后,但在霍光死后不到数月。汉宣帝就立了太子,即死去的许成君和他在民间时生的儿子。试想霍光没死的时候,如果提出立太子,霍光一定会加以阻扰。霍光的妻子霍显知道后,忿忿不平,竟然让皇后霍成君找机会毒杀太子。凭什么立这个民间的野种?
对于霍家,满朝皆知其患。连那没读过书的国丈许广汉也提醒他,汉宣帝岂能不知?他只是引而不发,因为要清除霍家,不是杀一两个人的问题,他要的是斩草除根。
欲除其根,先剪枝蔓。
汉宣帝先是把霍光的女婿大将军范明友贬为光禄勋,羽林监任胜改任为安定郡太守,几个月后又把霍光的姐夫张朔由给事中光禄大夫改为蜀郡太守,孙婿王汉改为武威郡太守,长乐宫卫尉邓广汉改为少府。这样,一是夺取兵权,二是调离中央,清扫霍家的外围势力。
接着,汉宣帝对霍光之子霍禹明升暗降,升其为大司马,但无印绶,也就是无兵权。霍光的另一女婿赵平的兵权也被夺,空下来的职位完全由汉宣帝的外戚史、许两家子弟充任。
而文臣方面,则由魏相处理。与霍氏集团有牵连的,纷纷或被调职闲差,或被流放外地,或被投入牢狱。
张安世的孙女也嫁给了霍家,并且张安世和霍光共事多年,从废刘贺,到此后各种政务,张安世均配合霍光,可以说,在霍光当权之时,张安世也属霍光权力集团的重要支持力量。但霍光处事谨慎,张安世则更加谨慎。霍光掌权后不断扩张势力,广植亲信,而张安世则不然,即便明明是他推荐的官员,他也从不对外宣扬,知道的官员前来拜谢他,他反而与人绝交,认为举贤达能,不能有私谢。这就是一切功劳都归于主上,丝毫不揽私人恩惠。
汉宣帝知道,张安世可能不赞成自己大动干戈清除霍家,但张安世绝不会站到霍家一边,谋大逆。
汉宣帝先是剥夺了霍家的三个侯爵,敲山震虎。霍氏一族更加惊恐,而当霍显告诉儿子杀害许成君一事时,霍禹彻底明白了,自己家无论如何躲不过这一劫。他总不能把自己的母亲扔出去吧。
霍禹认为,自己只有谋反了。而这可能恰恰是汉宣帝最想要的结果。可惜,霍家的计划太简单了。他们想让上官太后置酒设宴,召魏相、许广汉等,在宴会上趁机杀掉魏相,由太后宣布废掉汉宣帝立霍禹。
政变哪有这么简单?结果必然失败。
最终霍光的妻子霍显被腰斩,儿子霍禹具五刑。所谓具五刑,是先黥、劓、斩左右趾,然后再笞杀之,袅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即先在脸上刺字,割掉鼻子,然后砍掉左右脚,接着用鞭杖活活打死,之后斩首,最后剁成肉酱扔在街市。皇后霍成君被废,出于夫妻情面,打入冷宫,十二年后,霍成君自杀。
霍氏族灭,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
灭了霍氏一族后,有个人叫徐福,说我早就建言应该抑制霍家,同时又给予优待,不要逼其谋反。现在霍氏被诛,告发霍氏的都有封赏,提前谏言的却没封赏。好比:有人看到主人家的炉灶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弯的,把柴草搬远点儿,不然容易着火。主人没理,不久,果然失火。待众人把火扑灭,主人只答谢帮忙扑火的人,却不感谢一开始提建议的人。如果一开始听了建议,也就不会着火,更不用花钱请扑火的人了。这就是成语“曲突徙薪”的由来。
可是,这位主人现在要的不是防患未燃,而恰恰是一把熊熊烈火,只有火烧起来,才好拆掉重建,要不然你想重建个房子,这个反对,那个有意见,还不好办哩。所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就评论说,霍氏一族的祸哪里只是自己造成的啊?也是汉宣帝“酝酿以成”的。
五、余语
汉宣帝彻底清除霍氏一族之后,在经济上,延续霍光的政策,与民生息,废除苛法杂税,在政治上,整肃吏治,加强皇权,使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对外,设立西域都护府,平定羌乱,力服匈奴,彻底解决汉朝的匈奴之患,完成了汉武帝倾国之力而未完成的事业,以至后世认为,汉宣帝统治时期是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服大汉,到长安朝贺。汉宣帝回忆往昔,令人画下十一名功臣的画像挂于麒麟阁,史称“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排第一位,但却没有写霍光的名字,只尊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五百年才出一位,哪里有那么多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呢?为政者,能如汉宣帝一样,便已是极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