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在秋天的时候逛逛北京的胡同,产生这个想法源于同事向我推荐了两遍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里面提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郁达夫的“不远千里”,无非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想去逛胡同,一是因为胡同属于老北京的特色之一,二是西山、潭柘寺离我实在太远,不适合我这个懒人。(后来还是去了潭柘寺)。
当然啦,所谓的“秋味”“胡同味”,对于我这么随性的人来说,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想起去年为了体味这北京的秋,特意找了一片银杏林,人之多让人咂舌,返程途中,一阵风吹过,树上的梧桐叶不经意间从肩头擦落,这种感觉倒让我觉得更耐人寻味。总之,老北京的韵味只能偶遇不能强求,而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就算偶遇了也不一定能感觉的到吧。
在百度搜索“北京胡同”,南锣鼓巷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第一次徜徉在南锣古巷的人海中,还是有些许新鲜劲儿的,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各种精致小店让你应接不暇。第二次,第三次,就会让你想起那个段子: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街,人山人海,全是游客,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千篇一律的卖着从义乌批发来的工艺品,卖着臭豆腐烤鱿鱼和奶茶,这条街在北京叫作南锣鼓巷,在上海叫田子坊,在杭州叫河坊街,在黄山叫屯溪老街......
南锣鼓巷并不在目标胡同之列,我为啥还要写这么多吐槽它,原谅一下处女座吧。
杨梅竹斜街在明朝时称为斜街,相传这胡同里有一个杨姓的媒婆,在清朝时便改称为杨媒斜街,到光绪年间,谐音雅化为杨梅竹斜街。虽然坐落于前门商业街区,但确是难得的幽静。
去的时候正逢中秋假期,但人也不多。
虽然也被冠以“文艺胡同”的头衔,但若以女人做比喻的话,南锣是庸脂俗粉的话,杨梅竹就是清水芙蓉了。(南锣orz:为啥受伤的总是我)。
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从历史上看,南锣鼓巷及周边区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时期这里的街街巷巷挤满了达官显贵,王府豪庭数不胜数,一片大富大贵之地。杨梅竹以前是一条文化街,民国时期,这条街上的书局都有7家,沈从文的《边城》、《长河》、《湘西散记》就是住在这条街期间创作的。
从现代来看,不扯那么多,单看这街两边的店名也能分出个高低来。一杯(辈)子,彩瓷坊...不要当真,这一段纯属瞎扯淡。
十一之前,李狗剩找我给她推荐值得一逛的胡同,趁着热乎劲,就把杨梅竹推荐给她了,还给她画了一幅简陋的地图。其实临近杨梅竹的几条街都挺不错的,值得一逛。
绿色五角星:铁树斜街,铁树斜街44号有家内观堂书店,是一个北京老阿姨开的,40多平米的小房间,塞满了各种旧书和小玩意,进入里面就像坐上了时光机。
橙色五角星:樱桃斜街,给我的感觉很短,也许只是经过了它的一小段,大多是民居,一直都喜欢那样的房子,房檐和大门被绿植遮掩,好像一推开门就能进入另一个世界。
红色五角星:门框胡同,吃的比较多。
蓝色五角星:一个网红书店PAGE ONE,大都是拍照的,感觉真正在看书的人很少。忘了在二楼还是三楼的大窗户前,可以看到正阳楼,风景不错。
方家胡同、箭厂胡同、五道营胡同。那天主要是为了逛孔庙和国子监,不过走到雍和宫大街尽头往左拐能到方家胡同,走到半截从右拐能到箭厂胡同,箭厂胡同尽头就是五道营,干脆一口气都去了。
因为方家胡同东西南北都被传统文化环抱,比如孔庙、国子监、各种剧院等,就被赋予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这种定义感觉实在太扯,它只是一条普通的民居胡同而已呀。而方家胡同46号,所谓的“文化创意园区”,也不过只是一些高逼格店铺的集合,适合拍照,偶尔不计经济情况的话,可以进去装一回,喝喝咖啡什么的。
箭厂胡同就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民居胡同。对一户人家门口的丝瓜架印象比较深刻,两次都想进去拍照,终没有“得逞”。
该怎么形容五道营胡同呢,应该是介于南锣和杨梅竹之间,这三条胡同有点像三角恋,五道营卡在中间左右为难,到底该选择谁呢?照目前的情况看,五道营已经向南锣伸出了小手。
史家胡同,去的时候是一个中午,太安静了,走路都不好意思踢拉着鞋了。这里给我的感觉,就是老舍那句刻在墙上的话“除了为小猫上房,金鱼甩子等事着急之外,谁也不急叱白脸的。”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馆内的时代记忆展厅,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听到70多种胡同声音,虽然对那些胡同声音没有感同身受,但还是比较有意思的。
东交民巷,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里就成了著名的使馆区,来这里主要是为了观赏一下西方殖民建筑,但令人遗憾的是目之所及的历史建筑已为数不多且呈散点式分布,多数不是隐藏在机关大院,就是贴着禁止入内和谢绝参观的标识,难窥真容。
坐落于东交民巷27号的最高人民法院更是给整条胡同增加了一种肃穆感,经过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整条胡同特别干净,想找到一片落叶都难。
最后说下潭柘寺吧。说实话,从没想过在北京期间会去这么远的地方。坐了将近三个小时的公交加一小段S1号线,虽然路途遥远,但那种远离北京的感觉,实在太好。
提到潭柘寺,大部分人(北京人)都会想起那句话: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对此种说法的来历,我也真是没兴趣知道。估计是因为此说法,庙里的香火很旺。
潭柘寺最有名的就属那两棵银杏树了,帝王树和配王树。去的时候叶子还没有全黄,我倒觉得绿中带黄,有种别样的力量美。不经意间看到了配王数的介绍“...是为了给帝王树配对后来补种的,故而称其配王树。可惜这两棵树都是雄性,因此不能结果。”一方面感慨这名字取得着实随意,另一方面虽然脑补了一下两棵树是怎么结果的情节有些搞笑,但内心还是有一丝丝悲伤。
上山途中,听到了几声“钟声”,心中更是惘然,后发现所谓的钟声是几个小屁孩“敲”出来的(一直脑补的是一位得道高僧或是纯净的小沙弥),内心有点mmp了。不禁感叹,生活啊,就是这么讽刺。
还有一些想去的胡同没有去,比如八大胡同。北京的秋天是这么短暂,再加上开头也说了,想在秋天的时候逛胡同,今天就要立冬了。身为处女座,不在立冬之前写完,心里会难受死,所以一边喝着舍友做的疙瘩汤,一边噼里啪啦的敲着键盘。
很多人说北京的胡同已经变味了,敲到这句话的时候,想起前段时间刚看完的一本书,在网上看它下面的书评,大部分人说的都是作者表达出了一种多么多么高深的意境,所以,当翻到一条写着“令人震惊的废话连篇”的评论时,我哈哈大笑起来,因为我也这么觉得。
然后我就在想,也许作者压根没想表达那样高深莫测的意境,而看书的人为了使自己避免庸俗和显得高端,而“恶意揣测”。
对于胡同的态度也是一样,你喜欢或者讨厌,都是你主观强加给它的,它只是在那里而已。最重要的还是去感受它吧,哪怕你走在人流嘈杂的南锣,抬头望向天空的时候,恰好有一行鸽子飞过,如果这个瞬间让你感觉内心安宁,那么它也就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