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的课堂关系最有效——课堂中师生之间构成的三种关系

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效结合,在课堂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课堂上师生之间构成的关系有几种呢?

张文质老师在其卓著《日常教学的情调》第三辑“在教学现场”中归纳为三种:被动应答、主动适应、自主生成。

第一,被动应答

被动应答指的是教师把课堂限定过窄,比如要求在不合理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文本或者思考问题等持久的高难度的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赶场式地完成众多的教学任务,造成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处在被动的位置。只能等待老师提问,不管懂还是不懂,习惯信口开河,随意回答后等待老师的定夺,最后记下标准的答案。

我是教学初中语文的,在日常的观摩课中,这样的老师不少。“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读文章,然后完成什么什么问题”,一声令下,不过三五分钟便问“读完了没有”,没有学生回答;稍停片刻,再问“读完了没有”,有个别学生回答,无奈下学生被迫停止阅读,然后就是一问一答,或者更多的是老师自问自答。

这样的没有充足的时间,不照顾学生个性情况的布置、思考到最后的回答都体现不出学生的自主参与。当然就没有教学的效果,学生就只能被动地参与。

第二,主动适应

主动适应的情况指的是比第一种的被动应答稍微放松一点,有发散再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会主动地适应教师、会去思考,并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这样的放松其实老师的目的也是在所谓的层层引导下指向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关系,虽然有点学生的自主参与,但是整个过程犹如于老师挖好坑让学生往里跳,同样也得不到学生实际的想法,体现不了学生的人本性。

以上两种关系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依然是没有好处的,真正的学习应该讲求“自主生成”。

第三,自主生成

自主生成指的是教学不是老师引着学生学习或者更严重的是牵着学生学习,而是学生学习后生成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和教学。

这样的教学更多的是要了解学生已知什么,然后教在学生似懂非懂之间。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或者说前拥知识,去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预设问题并进行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生成。

我们教师最担心的是这样的“开放性”的教学,这样的以学生的预知为中心或者重点的教学,最后获得的知识会和所考的知识不一致,甚至于差别很大。

也就是,放任学生去自主生成他们所需的教学,就有可能和考试的知识点相违背。

确实担心这样,并且我就真正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和困扰。于是,我在前几年的做法是“自主生成”教学后还要挤出时间补充“考点”。这样一来,我的课时就会非常紧张,比如一篇需要三课时完成的课文我往往需要多加一个课时,以确保万无一失。

但是,后来,我慢慢发现,长久坚持下来,只要能比较规范的带上两三年,你不去加课时去补充那些所谓的考点,学生的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也正因为这样的“自主生成”的教学极大限度地关注了学生的需求,所以我常常会鼓励学生也安慰自己式地讲:

只要我们的成绩不要比其他班的差距低于五分之上,我们就依然选择这种“自主生成”教学、这种愉悦的教学。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张老师也给我吃了一颗“成绩稍差”也没关心的定心丸。

他引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道:一个人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他就很难有开阔的视野,只盯着学生的考卷教学是很难培养出活泼、自信和智慧的学生的,教师也会有真正的教育智慧。

短短的一句话,我得到三个关点:

“没有开阔的视野”“难培养出活泼、自信和智慧”“教师没有真正的智慧”。

我又不禁疑惑,被动应答和主动适应的教学或许成绩会好一点,但学生没有视野、没有活泼、没有自信也没有智慧,难教育又有何意呢?这样的教学老师也没有真正的教育智慧,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或者连传递者都做不好,那有何称教育者,何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人呢?

所以,我们老师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考试成绩”而施教,应该为了孩子能成为一个活泼、自信、有智慧并能真正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而不折不扣构建“自主生成”的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么的课堂关系最有效——课堂中师生之间构成的三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