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人的疆域》:无题

如同生活——从一无所知,到产生经验,在经验中总结出某种模式,然后根据模式继续生活,再然后被无数扑面而来的事件将模式击垮,主体是否保留也不能确定,人们将这种意想不到称为“荒谬”;阅读也是这样,从翻开第一本书,读第一段文字,那时人对信息的认知还很片面,在阅读中一次次塑造自己的认知方式、认知模型,然后一次次被崭新的、全然不同文法、文体、文风所震撼,固有的认知方式、认知模型一次次被击垮,然后重塑,每一次新生,都带来更为强壮的思想“肌肉,产生更为强大的思维能力。

人们需要故事,于是有了小说与戏剧;人类需要哲思,于是有了散文与历史;人类需要美,于是有了诗,但这是人思维的疆域吗?并不是,这是主体——仿佛中国的版图,大陆是主体,可是疆界却要往外扩展开去,那些比起大陆土地要小得多的,浮岛、暗礁,它们像是被风扬起,从主体脱离,却又紧密相连的,隐现在大陆海岸线外不知多少里——灵感,就像是人思维主体上被尘世之风扬起的星尘,它们不会聚成一个庞然大物,而是四散在主体之上、主体之外,它们纤细,却至美,微小,因而难以捕捉,可是它们的珍贵,让每个人都难以控制地一再追逐。

灵感,人类需要记录灵感,捕捉灵感,保存灵感,不论是关于故事的灵感、关于哲思的灵感抑或是关于美的灵感,于是,有了所谓“笔记”。

这不是“处心积虑”的创作,这不是反复推敲的雕琢,这是记录,这是在某个昏沉的,即将入睡的夜里,忽然脑中莫名其妙出现了一个问题或是一个画面,登时击碎了所有困意,对回答这个问题或保留这个画面的渴望战胜了生理本能,然后尽可能快地找到纸和笔,或者没有纸和笔,其他一切可以产生文字将思想固定的东西都可以。

可能是一根烧黑的木柴,用那乌碳在床边的地上潦草地飞快地写。

写下一句,看似与自己日常的每一件事都无关的莫名其妙的话,自己也说不清这句话从何而来,有何缘故,可是它就是从脑子里出现了,就出现了。

它可能是“人体的每个洞都是个奇迹。”

可能是“一语多言。无穷的语句。”

可能是“要想理解人类,就去想象被分割成池塘的河流。”

它的产生有价值吗?有任何价值吗?

这不好说,如果这话出现在一个小学生的脑海中,他对它的记录,或许第二天会已父母收拾房间时的叱责告终;但当这话出现在了以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经的笔记本或者读物的边边角角,那它们将被认定具有莫大的价值——不只是思想上的,而是现实中的。

但是,它有意义吗?

它一定是有意义的。

无论这些灵感曾经诞生于何处,无论这些灵感曾被固定在哪里,只要只要它们曾经出现,曾经存在。

这本书,不要,请不要过多地带着目的去阅读吧。

不要说,我是为了了解卡内蒂的思想,更不要说,我是为了研究卡内蒂的生平。

千万不要,把里面的任何一句话当作某种座右铭,或者至理名言,并在其结尾带上“——卡内蒂”几个字,似是而非地发表在社交媒体,去博得人们对自己学识的赞叹,去交换那卑微的廉价的认可。

随便一点,任性一点,翻一翻,看一看。

这是一整本被人捕捉到的灵感。灵感作为灵感本身已经足够完美,更何况,那是别人的灵感,想来不需要其他人在此之上去做多余的陈述与阐发。

因为灵感本身没有逻辑,也没有道理,世界上与灵感最接近的事物或许就是梦境,同样瑰丽,同样奇诡,同样不可强求,同样转瞬即逝……

这一件事情很难说清,但是就是这样——当你冥思苦想逼迫你的大脑“创造”灵感,这是不可能的,它只会在不值得何时奇迹一般出现——当你带着目的去阅读这本书,你将一无所得,但你若没有任何目的,这一本书的宝藏将全部属于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 《人的疆域》: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