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三大定律

  1.同一律就是前后提及概念、论题要是同一个,不是同一个就是不合逻辑的。

      看这句话,人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你没有几百万年的历史,所以你不是人,典型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但是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不是一个概念,前面是人类群体,后面是个体的人。

 

逻辑学三大定律_第1张图片
三段论

 

       我们的文字其实很少,但是概念很多,所以需要一个字表达多个概念,但我们应该阐述概念前后一致。概念包括内涵和外延,比如“产品”的内涵是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新物体,外延就包括苹果手机,妻子做的晚餐等。但是“商品”就和产品的内涵不一样,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他的内涵比产品更丰富,但是外延却在缩小,苹果手机属于商品,但是妻子做的晚餐就不属于商品。同一律就是说前后表达的概念要一致才是有逻辑的。

       公孙龙过函谷关,守卫说:人可以过,马不可以过。公孙龙说:我这是白马,不是马。守卫说:白马也是马。公孙龙说:白马不是马,不然怎么有马和白马之分呢?守卫一脸懵逼,就放行了,其实公孙龙是偷换了概念,偷换了“是”的概念,守卫说“白马是马”说的是属于,公孙龙说“白马不是马”,说的是等于,这就是典型的诡辩,听者表面上觉得有道理,但心里又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逻辑学三大定律_第2张图片
公孙龙白马非马

 

      有些幽默就利用了违反同一律方式表达,比如甲对乙说:你这么有钱还在路边吃麻辣烫,乙说:不在路边吃,难道在路中间吃吗?乙是偷换了论题,把有钱不应吃麻辣烫,换成吃麻辣烫不应在路边。

      2.矛盾律又叫“不矛盾律”,是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可能都是真的,一定有一个是假的。比如经常听到的:“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XXX”就是自相矛盾的。有时候商家这样做是为了吸引眼球和注意力而有意为之的。我们应分清矛盾的话语,用最少得时间看透自相矛盾的事物,这样你的生活会清晰不少。《教父》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花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一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

 

逻辑学三大定律_第3张图片
教父

 

      看清自相矛盾的概念、看清自相矛盾的判断、看清悖论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基本功。

     在一个黄昏的早晨,一位年轻的老人,拿着一把锋利的钝刀,杀了一个活蹦烂跳的死人,这些都是自相矛盾的概念。

 

逻辑学三大定律_第4张图片
皓月当空,怎会繁星满天

 

     整栋大楼都是漆黑一片,只有一扇窗户亮着灯。这个山洞从来没有人进去过,进去了也没有人出来过。这就是自相矛盾的判断。

      悖论经常能绕蒙我们,“我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我说的就是假的。如果我说的是假的,那么这句话又是真的,这真是悖论呀。

 

逻辑学三大定律_第5张图片
罗素

 

      有一个有名的罗素悖论,理发师说:“我只给村子里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那么谁给理发师理发呢?

      3.排中律就是两个自相矛盾的论断,一定有一个真的,不存在中间状态。比如老板说:这个项目,不能说成功,也不能说不成功,这句话要么违反了同一律,要么违反了排中律,如果前后两个成功是一个概念,就违反了排中律。如果前后两个成功的概念不是一个,就违反了同一律。正确的说法是:从赚不赚钱的角度看,这个项目是不成功的,毕竟亏钱了,从个人成长角度看,这个项目是成功的,毕竟我们涨了经验和教训。

      排中律的价值是给我们贡献了反证法。要证明一个论点是对的 只需要证明他的对立面是假的就可以了。当年乾隆要杀刘墉,让他抓阄,抓到“生”就免死,抓到“死”就杀头。刘墉知道两个阄都是“死”字,灵机一动用了反证法,抓了一个吞近肚子里,另一个打开一看是“死”字,只能证明吞进肚子里的那个阄写的是“生”字了,免去一死。

 

逻辑学三大定律_第6张图片
刘墉

 

      反证法有三个步骤:反设,归谬,求真。

      证明这句话,“企业转型,获得二次成功是小概率事件”。首先反设,企业转型,获得成功是大概率事件。然后归谬,历史上吕不韦,陶朱公,胡雪岩,沈万三等商人的产业都没有在今天依然存在,不然就应该有陶朱公集团控股公司,胡雪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了。所以得出结论:企业转型获得二次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