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带你到达的地方 - 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防范犯罪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青少年的教育,所以李玫瑾教授也致力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她的很多观点让人受益良多。

父母要得到孩子的尊敬:首先要明白自己在孩子不同阶段的角色。当孩子接近成年,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多商量,少指令。当儿女年过18周岁,他就是法律认可的成年人,不仅有各种法律权利,更有自主权。此时的父母要自尊自制,多一些自我约束,少一些唠叨说教;当儿女结婚后,父母自己会生活就是最好的示范,而不是天天管理插手儿女的生活。爱,用在孩子不能自理时,而不要用在儿女的家庭生活中。可以互相关怀,但不能不分你我。


要想教育好孩子有这么几个条件

第一,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你去给他带来快乐,给他带来舒服,当他依赖你的时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资本。父母要拿出时间自己带孩子,然后呢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你陪伴在他身边,在他晚上睡觉之前你给他讲讲故事,生活当中你用更多的时间陪他玩。要跟孩子建立一种情感的联结。

第二,在第一个条件的基础上,第二个条件是要对他有一个性格方面的培养。这是什么关系呢?在管理当中有一个话叫做恩威并施,3岁之前你照顾到位有恩于他,3岁之后是立威,这个威不是打他或者骂他,而是你板脸了他就知道这个事不能做了。我对于教育的定义是:父母一定亲自带孩子,让他依恋你。

第三,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观念,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观就是眼耳鼻舌知觉到的,念就是一个结合的想法。现在有很多高智商的人犯罪,他们不是没有知识,可为什么还犯罪呢?这些人缺的是观念。观念和知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是体系,观念是随事而就的。假如说今天社会发生什么新闻,我们在饭桌上议论,大家在说话孩子在听,他可能会形成:这样的事情不能怎样对待,什么事情我不能做,比如说别人家的孩子把人打伤送到医院抢救,爸爸会说这孩子打架不能这样打,打架不能打这些地方不能打成这样,孩子由此有了正确的思维模式。


李玫瑾教授

【与现实的联系】

可恨之人有其可怜之处,对于犯罪心理的研究让李玫瑾教授深感幼年爱的缺失对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以至于人格不能健全,情感无处寄托,无人可信赖,无爱可体会的孩子长大后怎样关爱和回报这个社会。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孩子,也同样是整个社会的孩子。

【下一步行动】

准备好好看完李玫瑾教授的各类讲座和视频,应用到孩子的教育和同理心的培养当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带你到达的地方 - 李玫瑾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