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不许哭”阻碍了孩子的表达

抱抱

下午和儿子在路上散步,边走边欣赏路边粉嫩的樱花,突然被身后的哭声惊到了,回头一看是对父女。

男的大概三十多岁,小女孩大概4-5岁的样子。小女孩上气不接下气的哭着,两个小眼睛红肿的像桃子。爸爸牵着女儿的手急促的往前走着,嘴里生硬的说着:“不要哭了,有什么好哭的,真是烦人!”这小女孩反而哭得更加撕心裂肺了,还大叫坏爸爸。那位爸爸估计被气昏了,声音顿时高了十几个分贝,扯着嗓子训斥道:“不许哭,再哭就没有晚饭吃了”,本来就有身高差的父女,因为父亲的生气,使劲蹬着女儿的胳膊,小女孩被带的单脚离地踉跄了几次,如果不是手被吊着估计早就摔倒了。父女两个就这样撕扯着,匆匆的走远了。

他们离开了,我的大脑中一直萦绕的这句话,不许哭!不要哭.......我的父母对我说过,我也曾和孩子说过,此刻突然听来那么刺耳。我赶紧抱了抱儿子,似乎希望能弥补自己曾经对他说这句话时留下的阴影。

“不许哭,哭能解决问题吗?”

“哭是无能的表现,要坚强,男子汉不能哭!”

“不许哭,再哭我哭不要你了”

这些话都好熟悉,在每个人成长的路上,被要求要稳重、含蓄、内敛、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哭更是不被允许的,哭会被认为是不乖的表现,甚至不能理解有些孩子怎么就那么喜欢哭?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学会的就是哭。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哭代表了孩子不同的需求。

在1岁以内,孩子的哭是发出“我冷了”、“我热了”、“我尿湿了”、“我困了”、“我怕”等一系列生理和情感的信号。

当他们到达2岁左右,开始进入Terrible Two,独立意识的崛起却因为语言发展的限制让他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于是,就用哭来表达。

为什么大人很少哭?因为合理控制情绪,是一个成年人的基本素养。

对啊,可是孩子却不能,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远远不够。

研究显示,孩子要到18-20岁左右才能拥有相对完善的情绪控制能力。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阿尔黛·索尔特博士认为:“哭泣是对自我进行修复的天然的工具。”

当孩子因为挫折、疼痛、委屈等产生的负面情绪,没有很好的得以宣泄或安放,他就会把情绪累积在身体里。

除了身理上的影响,临床心理学家Dr. Jonice Webb认为:如果父母没能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不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这种童年期情感忽视(简称CEN )会造成孩子的低自尊与自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甚至陷入抑郁。

可是即使知道了孩子为何用哭的方式来表达,在面对孩子的哭泣时,我们仍然会抓狂到失控,

德国教育专家麦克说:我们不喜欢看到孩子难过哭泣,不仅是哭泣让我们觉得麻烦,而且也怀疑自己的价值。

不哭不闹的孩子,总被拿来表扬很乖,父母觉得自己有面子教养有方。面对哭啼啼的孩子,不止会让我们觉得手足无措,尤其在大庭广众面前,当我们无法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时,这种无力让我们感到极度心烦、挫败,难堪、愤怒,更怕别人觉得我们管不好教不好孩子。

孩子一哭,我们条件反射的觉得“麻烦”来了,“无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

这时,我们发自本能地去保护自己的自恋,避免自己的“无能”,而不是去看见孩子的哭泣背后的需求,去安抚孩子的情绪,于是就会出现开头的那一幕了,这种场景相信很多家长都很熟悉的。

面对孩子哭,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看着孩子哭,对,不要打断,更不要急躁地重复“别哭了”、“不准哭”之类的话来压制孩子的情绪。然后蹲下来,好好拍拍背,抱抱孩子,用行动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妈妈一样关心你。这样比较能有效安抚到孩子。当孩子哭声轻微慢慢停止哭泣的时候,可以和孩子聊聊哭的原因,然后启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每一个家长都是曾被压抑的小孩,试着允许我们的孩子表达情绪,不止在快乐的时候可以大叫,更可以在难过时的捶胸哭喊,合情合理。

无论如何,记得温柔地告诉我们的孩子:有想法就诉说,有情绪就表达。并让他知道我们会帮助他慢慢学会理解和控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让“不许哭”阻碍了孩子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