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一篮春天回家

立春过后,百草还是一片枯黄,白蒿却不顾寒冷,倔强地冒出头。它应季而生,是最先发芽的小野菜,其枯枝在来年春天因根再发,故名茵陈。茵陈长得很快,一天一个样,长到野菜大小就可以吃了。自古农谚云“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原来茵陈和白蒿是同一植物,因季节不同,药用价值也不同。

二月,天气晴朗又温情,虽然乡下还没有春意,但河坡上,马路边,枯草旁,都有了白蒿的身影。“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好一个经冬不死,至春又生,阳光下的那一丛绿意,在一片枯黄中闪着生命的光泽,有点心动,有点怀念。

记得小时候,每到初春,我就迫不及待和发小去挖白蒿,每人挎个小篮子,拿着小铲子,一路嘻嘻哈哈,一边挖一边打闹。春寒料峭的日子,河道里还有水哗啦啦地流,野鸭子扑棱着翅膀冲我们嘎嘎嘎地叫,不时有田鸟被我们惊起,这些丝毫都不影响我们的兴致,两人兴冲冲地掐着青叶子。

美其名曰挖野菜,其实一上午也没多大收获。因为白蒿长出来的时候,很多野菜还没有发芽,而挖的人又多,根本是僧多粥少嘛。我们这样安慰自己,同时又不甘心地避开人群到处寻找。

回到家,我把这些野菜交给家长,自己只顾跑出去玩。等到开饭,凉拌白蒿,白蒿面,其香弥漫室内,让人食欲大增。

春天的白蒿饭,陪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很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再也没吃过白蒿饭。最近去买菜,看到很多农家妇女挖了白蒿卖,一斤十块八块的也不贵,很多年轻人围上来询问这是什么,她们便不厌其烦地解释白蒿的好处,到了最后,这些年轻人往往开开心心买几斤回去尝尝鲜。我也想吃,但我不想要那种买的白蒿,我想自己去挖,回味一下童年的快乐。

挑个晴天,带上农具和一家老小,浩浩荡荡出发了。那时白蒿刚从地里长出来,新芽初展,鲜嫩的叶片被白色绒毛覆盖,绵软如绒。初芽旁边也长出了侧芽,短小又精致,俯身凝视,像贴着土铺开生长,真是天生天养的好东西。

想起从前,农家婴儿出生后,若患有黄疸,便取这茵陈煎汤,加点红糖,喝个两三天便好。小小野菜,居然有此神奇功效,难怪上一辈人都对它爱不释手。现在除了在医院中药房,很少有人再用它治病,它渐渐被遗忘,却不改生命底色,在百草沉寂时,春风吹又生。

邻居看到后,也加入我们的队伍,半天功夫,就挖了满满一篮子。回到家后,大家坐在一起择菜,聊天,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直到阳光渐渐西斜,才想起来做饭。于是,你拿一点,我拿一点,各自回家,铿铿锵锵一顿洗切,放几片生姜,一段葱白,两粒茴香,一撮花椒,又是一盘佳肴。虽无肉味,却清雅留香。

据祖辈们讲,过去人们没菜吃,都是靠吃野菜充饥。而白蒿是最先发芽的野菜,刚露出地面就被一抢而空。因为吃白蒿对对肝脏好,所以现在仍有很多人吃白蒿,它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

汪曾祺在《葡萄月令》里写道:树枝软了。树绿了。雪化了,土地是黑的。黑色的土地里,长出了茵陈蒿。碧绿。

这个周末,让我们约起来,挖一篮春天回家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挖一篮春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