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宣之治

朱棣生前比较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像他,会打仗,长得也精神,靖难之役的时候,立了不少战功。可对长子朱高炽,朱棣却总是瞧不上眼,嫌弃他长得胖,身体又不好,走路都要人扶,没脾气,心肠又软,没一点帝王的样子。

朱棣本想立老二为太子,问大臣们的意见,可大臣们却一致替朱高炽说好话。大家都说:“皇长子虽然没有上阵打仗,可是皇上外出征战的时候,都是他守着北京,稳定大后方,这个功劳可不小啊!再说皇长子孝敬父母,待人也宽厚,天下人也都喜欢他。”朱棣又问内阁首辅解缙,《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也这么说,还悄悄地又加上一句:“您还有个好长孙呐!”哈哈!这话说到朱棣心坎里去了。

原来,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打小就聪明机智,能文能武,朱棣很喜欢他,经常带在身边。呵呵!自古以来,大户人家的爷爷都喜欢长子长孙。

于是,朱棣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过了几年又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这在历史上可是不多见的,不仅立了太子,还立了太子的太子,接班人的接班人都有了。然而,朱高煦却被封为汉王,封到山东去了。朱高煦憋了一肚子不快活,暗地里有了造反的念头。

朱棣死后,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宽厚仁爱的朱高炽没让人失望,上位后就给一些人平反,这些人都是靖难时,他爸杀死的文人,包括被灭十族的方孝儒。朱棣说他们是奸臣,而朱高炽却说:“建文帝时期的很多大臣,都被杀掉了,但像方孝儒这样一类人,都是忠臣啊!”朱高炽凭着自己的良知和正义感改正老爸的错误,这是需要勇气的,他是一个勇敢的人。就凭这件事,也对得起他谥号中的那个“仁”字了。

可惜好人却不长命,朱高炽只当了十个月的皇帝就死了。朱高炽死后,皇太孙朱瞻基即位,即明宣宗。这下千年老二朱高煦不甘心了,想学他老爸(朱棣)的样子,起来造反,可是仗还没打呢,就被英明神武的朱瞻基恩威并用、软硬兼施地劝降了。

朱高煦投降后,按照规定,皇上要派一个人去数落他的罪行,说白了就是骂人,于是朱瞻基派了身边一个叫于谦的人去了。没想到于谦不辱使命,骂得文采斐然,一下子就让朱瞻基意识到他是一个人才,将来必能担起重任,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哈哈!有人一战成名,有人一唱成名,而于谦是一骂成名。

朱高煦被骂得狗血淋头,王号也被撤了。有人说得杀了他,可朱瞻基心善,不忍心杀害叔叔,就将他软禁了起来。

这一天,朱瞻基想起了他二叔,就去看看他,可是没想到,二叔反而爱搭不理的,朱瞻基也觉得无趣,起身要走。可是又一个没想到,二叔伸出一只脚,使了个绊儿,朱瞻基没防备,摔了一个大马趴。这下朱瞻基火了,好人也是有脾气的,他叫人搬来一口大缸,铜制的,足足三百斤重,把这位二叔扣在里面,意思是你别再乱动了。哈哈!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然而,再一个没想到,二叔硬是把铜缸举了起来,跌跌撞撞地到处走。朱瞻基气得发了狠,叫人放火烧缸,结果,把这位二叔活活烫死了。

平定了内乱,明宣宗朱瞻基就想把国家好好管一管。他继承了他老爸明仁宗的治国理念,让百姓休养生息,减轻赋税,恢复国家元气,对蒙古能不动兵就不动兵。朱瞻基说:“历朝历代,凡是圣明的君主,都是善待百姓的,像汉文帝、隋文帝、唐太宗;凡是祸国殃民的皇帝,都是贪图享乐搜刮百姓的,像隋炀帝。”

因为明仁宗和明宣宗父子俩在位的时候,国家比较安宁,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子好过多了,所以历史上把这段时间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仁宣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