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富二代与普通人之间总像是隔着一条深远的鸿沟,而现在,资源的不对等,眼界的局限,各种各样的条件所形成的壁垒正慢慢地将这条鸿沟不断拉宽。
大多数人甚至忙碌一生,也很难做到望其项背。
财富上的差距固然可怕,但比这更可怕的,是因此而带来的“听天由命”论。
最怕你说太难,就此放弃,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01财富增值
公众号城市数据团,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生模拟运算游戏。
假设房间中有100名玩家,其中90人为普通人,10人为富二代,普通人出场初始财富是100元,富二代出场时初始财富是500元。
普通人每天拿出一点钱随机分配给其他人,自己也有机会得到别人的随机分配;
富二代则要拿出2倍的钱,同时获得财富的几率也是普通人的 2 倍。
这个游戏每天玩一次,从18岁一直玩到65岁,
最终成为“负翁”的都是普通玩家,财富排在前5名的都是富二代,排在前10名中的 7 位,也都是富二代玩家。
在富二代玩家(红色线条)和普通玩家(绿色线条)中各选5位,绘制出他们的财富值变化图:
可以看到,富二代玩家中虽然也有“败家子”,但他们仍有很大概率将财富值维持在较高水平。富二代们和普通人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偶有交集而已。
请注意,这仅仅是在极其公平下的随机运算,在现实环境中,精英们往往还拥有信息、人脉、智囊团、甚至大数据等隐性资源,这些都会让其财富不断升值。
所以,财富本身拥有聚合效应,越多的财富只会吸引更多的财富,那些认为财富帝国会瞬间崩塌的人,不是电影看的太多,就是毫无来由的自我意淫罢了。
02
教育壁垒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籍,都会告诉我们「有钱难买少年穷」,也经常会用「骄奢淫逸」来形容富家子弟,但现实并非如此。
在国家博物馆上班的河森堡,曾在知乎上写过一篇文章。
他们博物馆应上级要求,给一些学校上历史讲座,他曾接待过两个学校,相比之下印象极为深刻。
第一个是北京郊外的一所中学,由于距离远,来博物馆时,已经晚了一个小时,但老师竟提出要早走一小时,这样在博物馆的时间只有20分钟,河森堡问为什么这么急?
老师回答:「因为学校订了营养餐,要按时赶回去吃......」
河森堡非常惊讶,因为「营养餐」的价值在他们心中竟然比「博物馆专题课」高那么多。而且,整个阶段,这些学生的表现极其糟糕,上过几次课后,很多同事都抱怨纷纷。
后来,又迎来了博物馆附近的一所重点小学,这帮学生并非上级要求,而是自愿来开眼界的,他们的表现完全碾压那些中学生。
整个课程,根本不用担心纪律的问题,学生甚至还懂得很多让讲师都冒汗的历史知识。到 了饭点,课程还没结束,讲师提醒要不要先去吃饭,但所有的小朋友都要求继续上课......
河森堡感慨到,那个重点小学是北京最好的学校,学生家长都是社会各界精英,拥有优越家境的他们,竟然还那么努力,真让其它阶层绝望。
反观草根阶层的子女,按理说应该奋起直追,争取逆袭。
但真实情况却像河堡森看到的那些中学生,当「历史知识」和「营养餐」摆在面前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这种现象印证了《稀缺》一书中的核心概念:
对于某种资源的稀缺,会造就心理上的「管窥效应」,让你过分追逐那个资源,而失去整体而长远的判断。
正如看到一张饼的两个孩子,一个酒足饭饱,一个饥肠辘辘,前者可能会研究一下做饼的方法,后者只会抓起来狼吞虎咽。
一面远方,一面苟且,一方繁锦,一方萧瑟,差距就此拉开。
03
言传身教
中国市场化运行三十多年了,那些只靠胆子大的暴发户已经所剩无几,留在核心圈的人都绝非酒囊饭袋,这些人本身就拥有优秀的素质,而他们又有意无意的将这些素质传递给后代。
我一朋友,在出国留学辅导行业待了很多年,2年前,他从一家低端公司跳到了一家高端公司。
他告诉我一个现象,高端公司针对的都是国外名校, 对孩子的成绩、综合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
这些优秀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家庭条件都很不一般,家长以企业董事长、总行行长、外交官等居多。
而且,最大的区别在于,以前低端公司所接触的家长,基本上都撂挑子,参与度很低。
那些高端留学机构的家长呢,虽然都是大忙人,但是却事必躬亲,与孩子一起做规划,和留学机构抠每个细节。
朋友说,难怪孩子都这么认真,因为父亲在前面已经做足了榜样。
再说一件事,我认识一个富二代,上高中挨了同学打,他纠结是隐忍,还是告发到学校。
后来,他的处理方法是,主动找打他的同学谈判,澄清了一些误会,并告知对方这次不会追究,也不会告发学校,甚至大家还可以是朋友,但如果有下次,他会死磕到底。
结果对方也示好,就此相安无事。
我问那富二代,怎么想到这样处理的?
他说,每当遇到问题,就会想,如果换成父亲会如何处理?他觉得这应该就是父亲的处理方式。
听到这话,我挺有感触,处理方式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亲为孩子塑造了一种行为体系,这就是孩子人生航线上的灯塔,不仅照亮了暗礁险滩,还让孩子在一生的航程中不再孤单。
04
写在最后
这是个拼爹的时代,富二代们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在二十郎当岁,已经拥有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到达的高度,这多少有点让人颓废。
可这些绝对不是让人蹉跎的理由,虽然底层逆袭的窗口越缩越小,可它毕竟还存在,你不更应该时不我待的精进跃迁吗?
最怕你说太难,就此放弃,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有一段话我觉得说得很好:
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
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有些事终究还是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
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