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本书《奇特的一生》,格拉宁写的苏联昆虫家柳比歇夫的传记。看完的感受是惊奇
七十来部 的著作,包括哲学、职务保护、昆虫学、动物学、无神论、回忆录......一个人如何能做好如此博学 的呢?如何做了相当于我们普通人一百辈子的事情?
奇特 的一生给出的答案,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从1961年岛1972年,柳比歇夫坚持记录自己的时间支出,事无巨细,工作,聊天、写信、娱乐,每一项都精确到分钟
他的一切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某一天他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书,都见到谁了,到哪去了(《奇特的一生》)
五十六年如一日,从他二十六岁开始,直到去世
如果你以为,柳比歇夫像个只会工作和学习 的机器人一样,每天做事12小时以上,才取得以上成就,那你就错了
柳比歇夫在日记中说: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十一小时三十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七个小时
再看看柳比歇夫的其它几个准则: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睡的很多,十小时左右
把累人 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划重点:睡的很多,十小时左右。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睡的多多了
我们并不是时间不够,也并不是投入 的时间不多,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时间支出毫无察觉,没有经过分析和修缮,只是盲目地投身于时间和任务的洪流之中,蹉跎曲折,忙忙碌碌。
粥左罗的时间管理课中有说过,去记录自己的时间支出
事无巨细地记录你每天的时间支出,具体到分钟,一周后进行统计
结果你会发现自己振华智能用于做事的时间,远远低于自己所想象的时间
时间不是一条双向的线,而是有着不同的两端箭头,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时间这一特征,而非流逝速度
现在,我们进一步探讨,时间统计法在细节方面如何操作,以及如何让它对我们的生活,真正产生裨益
柳比歇夫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一样,干巴巴的统计自己每时每刻的时间支出。甚至他女儿来找他说话时,他也是先在本子是哪个记两行,才开始投入其中。
不仅仅是统计,柳比歇夫会每个月对自己的时间记录做小结:
1.分析自己的时间组成,对其中不合理的支出进行改正
2.分析自己完成某类任务,具体需要多少时间,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效率有极为精确的了解
基于这两项,柳比歇夫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了如指掌
试想,我们平时在完成工作任务时,焦虑的是什么?是不清楚某一任务的进度、不清楚自己完成的速度,做计划时,无法把握准确是进度
我们常常为自己无法按时完成自己 的计划而感到痛苦,但是柳比歇夫不会,他十分清楚每一项任务,自己大概需要多久完成
这归功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时间,以及对自身的记录,、分析和总结。他一旦投入某项任务,就可以心无旁骛的干到底
这种游刃有余、从容不破的掌控感,真实令人羡慕
如果你去香柳比歇夫一样,记录所有的时间,你也会惊奇:我们在无知无觉中,消磨了那么多时间
我们真诚地相信我们是在尽力而为,认真地埋头工作,发现我们真正做工作的时间说不定只有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其余时间都流走了,消失了,浪费在无畏 的奔忙和聊天上,浪费在等待鸿鹄之将至。我们不是珍惜每一分钟嘛,放弃了休息,根绝了娱乐(《奇特的一生》)
回想你自己过去的每一天,是不是常常处于这类状态:
忘了洗头了,昨天该洗的,晚上太晚了明早吧
说好了一周跑3次,好像一星期没跑了,哎呀,最 近天气总下雨等晴天吧
诸如此类,各类事情我们都在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中解决
我们做事时,浮于表面,不敢过分沉浸于其中,走马观花。想着:赶紧做完这件事,我就可以做那件事了。再快一点把,再快一点
总结一下:
第一步:准确自己自己的时间开支
第二步:每周/月,进行分析,总结经验,避免之后无谓的浪费,并且对自己完成各类任务的速度有所了解,方便之后的规划
第三步,指导自己每天要做的大大小小具体的事情,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固定在整块的时间
最后,从这本底色是枯燥的书中,我竟然读出了感动:
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在乡下居住,也可以在城里居住,可以栽培花园,可以培养青年一代......
真好啊,人生,还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