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勇气》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避免“中老年气质”

如果说,教育真的有朝向更积极方向的变革的话,这样的变革肯定是从研究儿童开始的。

从昨晚到今天,反复读了这一章,对于语文学科教学我有很强烈的兴趣,每次听一节语文课都会在百度上搜索教学设计,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然后以一个非语文老师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怎么设计,怎么教,课堂语言注意什么,思维怎么深入,重点落到何处等等。联想昨天在高年级语文组参加老师们的述职的情景,只有几位老师都谈到了古诗词背诵,整本书阅读。

语文学习不仅是教授教科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丰富的、多样的、个体的、枝繁叶茂的,开放的学习。文质老师文中提到“孩子的思维进程是从丰富走向简洁的,首先要鼓励孩子丰富、尽可能丰富,尽可能对词语好奇。也就是让孩子对词语的好奇高于对词语的准确性的理解。”“语文教学,我们到底要教什么?”老师提到“作为一种学习语言的文本,在教学时重要的逻辑是:思维比方法更重要,方法比知识的准确性重要,具体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比理解的正确与否重要。”

语文课虽没上过,听过很多,一节课孩子们的思维在老师的引领下灵动飞扬的有,严谨精准的有,绽放个性的有,但属于少数。也有的是你问我答式,你设计我来答,老师讲得漂亮,甚至是老师的问题与孩子的答案默契度相当高,我想到了你要问的,我也准备好了你要的答案,时而会让你有种感觉不到孩子们课堂中生成的喜悦,思维的跳跃,收获的美感。

同事们经常说隔行如隔山,作为一个外行,我感觉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表面化、浅层化、或者说是从已知到已知的教学,学生思维深层次的收获没有多大,“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掌握和巩固,或者说往往停留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没有应用方面的提高,那就属于走过场,无实效可言,试想,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浅显的低层次的知识内容和低要求的能力训练,学生又怎么能应对要求越来越高的考试呢?

我们可不为考试论,就谈文学素养。从初中的语文反观小学语文,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多写作,多运用好词好句写好文章,小学的作文大多数是满分,以鼓励为主,可到了初中就天壤之别了。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多阅读,比如班级里开展整本书阅读促进孩子的阅读分享、交流;开展必读书目的学习,帮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开展班级阅读分享日,给孩子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每日共读共唱古诗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六年必将影响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的勇气》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避免“中老年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