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一本比较有意思的书,越读越有滋味。 比如说,书里提到的“无友不如己者”就值得琢磨。从字面意思上讲,大家很容易理解为“不要(或禁止)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就很有趣了,什么叫“不如自己的人”?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搁置,先来看看学者名家们怎么谈“无友不如己者”:
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谨慎地取字面意思,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南怀瑾先生则在《论语别裁》中提出:“千万不要依古人的解释,认为交朋友一定选比自己好的,那就错了。要尊敬每个人,认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
李泽厚先生则在《论语今读》中说,“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不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种劝勉之辞。
以上几位学者的说法为我们理解《论语》里的这句话打开了思路。杨伯俊先生作为《论语》的译者,他追求的是一种客观性,即尽量还原古文字的字面意思,不过多掺杂译者的主观情感和观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和内涵挖掘力求让度给读者。杨先生作为一名优秀的古文翻译者,他做到了这一点。而我们作为读者,在理解“无友不如己者”上则不能只关注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所以,我们不能把杨先生的译文“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直接简单地理解为杨先生的态度与观点。什么是“不如自己的人”?我们读者需结合《论语》的上下文语境,自己去寻找答案。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给了我们一个态度,说“要尊敬每个人,认为所有的朋友,不可能不如自己的”。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点。所以,很难定义什么叫“不如自己的人”。
因此,李泽厚先生在《论语今读》中把“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把它只是当做一种劝勉之辞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逻辑上确实没法定义什么叫“不如自己的人”。如要定义什么叫“不如自己的人”则需要遵循现实中的前提、标准。比如说,别人长得好看,我长得丑,这是以外貌美丑作评价标准;别人有钱,我没钱,这是以财力多少作标准。如此说,孔子在讲“无友不如己者”同样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要找到这个标准,必须要回到孔子说话的这个语境(即现场还原,情景再现)。孔子时代,没有录音机,更不能录视频,所以我们并不能百分百还原孔子的说话语境,只能仅靠流传下来的文献,参考“无友不如己者”的上下文语境,来大致推测孔子的说话语境。“无友不如己者”在《论语》中如此表述: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子曰:“法语之言(法,指礼仪规则,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巽,恭顺,谦逊。与,称许,赞许,这里指恭顺赞许的话),能无说(音yuè,同“悦”,高兴)乎?绎(原义为“抽丝”,这里指推究,追求,分析,鉴别)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子罕》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子罕》
怎么理解呢?
《学而》(《论语》中一般都是以每篇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篇名)篇作为《论语》的首篇,实有深义。该篇总共包含十六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由学习引出君子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修身层面,可以理解为与自己相处时的状态),由孝悌引出忠信(齐家治国平天下应有的态度,可以理解为与他人、集体相处时的状态),由表入深,内涵丰富,对《论语》其它诸篇都有启示性作用,颇具纲领性意味。其讲学习也讲得深入,从如何学习,到学习态度、方法应当怎样等。“无友不如己者”在《学而》篇的出现,我认为当是与讲学习相关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我认为是在讲一个学习态度问题。即君子不庄重则不威严,学习的东西则不牢固。换言之,即我们要从态度上认真地对待学习这件事,不能嬉皮笑脸、吊儿郎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态度上不端正,学习的东西是不牢固的。“主忠信”,我认为是一个学习内容的选择问题。即学习态度摆好了,我们要注意选择学习的内容,要有重点,以与忠信(利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有关的内容为主,否则容易走弯路。“无友不如己者”,我认为则是一个学习伙伴的选择问题,即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选择与自己有相同追求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换言之,即在学习的漫漫历程中,要选择和自己三观相同的人一起上路,这样心不累,还能互相探讨。“过,则勿惮改。”则更好理解了,即在学习中,不要怕犯错,但是犯错了一定不要害怕改正!这也是在讲学习态度问题。
《子罕》篇的“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与《学而》篇稍有不同。为什么说是稍有不同呢?因为它们的字面意思是相同的,但是它们的语境换了,具体内容所指却不一样了。该句在《学而》篇主要指学习问题,在《子罕》篇中则指做人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子罕》篇共三十一章。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无友不如己者”处在《子罕》篇的第二十五章。为了更好地还原语境,我在上文中把该篇的第二十四章也列出来了。大意如下:
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照所规劝的言语来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正确与否,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很明确,孔子在这章里是告诉我们做人的,即不能盲目地听从别人的话,要有分辨力,要有实践力。
第二十五章紧接着再讲做人的道理,我觉得是合逻辑的。即做人要以忠信为本,不要跟自己价值观不一样的人(不忠不信的人)做朋友,在为人处事中,有了错误也不要怕改正。浪子回头金不换,要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以上,是我目前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粗浅理解,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朋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