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札记之《特写》

《特写》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广为人知的一部电影。在《特写》中,一位生活贫困,怀抱电影梦想的年轻人萨布吉恩假冒伊朗著名导演马克马尔巴夫,同阿汉赫卡一家交往,在阿汉赫卡一家对马克马尔巴夫的崇拜和尊敬中,萨布吉恩难以自拔地扮演着著名导演,直到阿汉赫卡一家发现真相并把他告上法庭。电影最后以阿汉赫卡一家撤销起诉,萨布吉恩见到他的偶像马克马尔巴夫结尾。

电影吸引人之处是情感真实。电影选用了一些新闻片式的素材,例如阿巴斯在会见拘押中的萨布吉恩时,据阿巴斯说摄像头是隐藏起来的,他们的对话难以听清。这个桥段在视听效果上略显粗陋,但却为整部电影增添了真实性。在影片后半部分的庭审中,阿巴斯的解说和访问显然具有同样效果。但区别之处在于,前者是真实的影像素材,后者是排练好的摆拍。

在影片开头,杀虫剂罐的滚动是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正如阿巴斯所说,这个小细节具有真实的生活趣味和丰富的解读空间。而这个细节是虚构出来的,在真实事件中,人们不可能关注到或者记住这样的细节,只有创作者在创作中,才会撷取这样的细节。这就像很多电影中的空镜头,它的运用是创作者主动性的表现。

这里可以引申探讨一下电影的真实性。《特写》选取了真实的素材,即萨布吉恩确实是现实中、阿巴斯从报纸上读到的那位假扮名人的萨布吉恩,他在电影中真实出演自己。阿巴斯在现实中的萨布吉恩案件开始不久,就开始搜集电影素材,同时,电影又带有虚构,例如,萨布吉恩结识阿汉赫卡一家的桥段,这就是虚构的方式,因为这个时间点阿巴斯还没有读到报纸上的新闻,他还没有产生创作《特写》的想法。所以《特写》从情节真实度看,有新闻片式的直接取材,有纪录片式的摆拍还原,还有导演阿巴斯的虚构。

基耶斯洛夫斯基起初是拍新闻片的,后来拍纪录片,再后来拍剧情片,他非凡的电影成就基本表现在他的虚构的剧情片中。从反面来说,新闻片的主观性和碎片化会让真实性打折;纪录片对真实的忠实会束缚创作者,让电影变得苍白。这两种看似取材真实的形式,实际上也存在有失真实的问题。虚构故事虽然天马行空,但它能反应真实的态度和情感。做这样的对比,意在说明:纪录片并不见得比故事片真实,选取哪种方式,只是选择哪种表现手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札记之《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