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自私是无私。仁者安仁,智者利人。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不仁之人,将不能久处在穷困之中,也不能久处在安 乐之中。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智者,利人而利己,故曰利仁。”
【注解】
1、约:穷困之义。
2、乐:安乐之义。
【学习】
孔子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讲课不下定义,或者说不下明确的定义。比如“仁”是什么?“不仁”又是什么?不下定义就说不清、道不明,再加上儒家要求似乎实在“有点高”,让人敬而远之,累!
唐宋时期,源自印度的佛学经过六祖慧能本土化改造成为禅宗以后,在朝野之中开始慢慢流行普及起来,一度成为主流文化。因为佛学逻辑缜密,回答了很多人生根本问题。更重要的是,简单易行,“放下屠刀,可立地成佛。”这个好呀,好人坏人,赌徒恶棍,人人都有盼头!
断言式的儒学节节败退,于是,这个抵御文化入侵的重任交给了理学家。
宋明理学创始人朱熹说,天理是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善,仁,即天理之自然。恶是天理的过犹不及,比如不该恻隐而恻隐,就会变成姑息;不该鼓励的而鼓励,就会变成骄纵;不该仗义而仗义,可能变成残忍。恶,就是不仁。
怎么治疗“不仁”之病呢?
朱熹开出药方:“存天理,灭人欲”,
这句话初听起来太吓人,马上想把书合上!
其实,朱子说的没有那么恐怖。他说,食物而言,饮食续命是天理,山珍海味是人欲;婚姻而言,娶一个妻子繁衍生息是天理,搞三妻四妾男欢女爱是人欲。但天理和人欲之间的那条分界线有点模糊。嫁一个老公繁衍生息是天理,丧偶后为了性生活再与人结合呢?算天理还是人欲?理学家们回答不清楚,胡编乱造,不敢拿权贵开刀,只能拿妇女造孽,由此造成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人伦悲剧。
到了明朝,想格物而致知,格竹子差点格疯了的王阳明,经过龙场悟道,把朱熹的话改了一个字,把“存天理,灭人欲”改为“存天理,去人欲”。
阳明心学和宋明理学最大的区分在哪里呢?心存世道的天理,去自我的人欲,而不是灭别人的人欲!这一个字的区别,把儒学从道德说教治国拉回到个人修养范畴,他把这个理念称之为“致良知”。于是,心学和佛学一样,只要致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儒家思想实战派”华杉举例说:做咨询,客户付了钱,就要全力以赴,直道事人,给客户需要的,而不是客户想要的,这是天理。如果为了回款,或者想着续个合同,就想着讨好老板,明明有个坑,也顺着老板的意,枉道事人不纠正,怕失单,这就是人欲。
阳明心学的门徒,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对去人欲有了自己的操作规程。例如,他回顾答应拯救日航之前的自我检省:接手这个烂摊子于国于民是否具有很大的必要?他总结了下三个必要:一是为了防止二次破产对日本整体经济的恶劣影响;二是为保住留任日航员工的工作;三是为了维护合理的竞争环境,确保国民的利益。然后再问自己,自己有没有做拯救世界英雄的想法?有没有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的顾虑?他的心告诉他,都没有一丝私欲。于是,他答应了政府和日航的请求,并约法三章:一、自己不带过多的团队成员过去,因为他们不懂交通业务;二、我不要薪酬。短短一年,日航从申请破产,到重新盈利,且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后重新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事了拂衣去,不留功与名。
稻盛和夫总结:积行善,思利他,唯有利他,才能真正成就自己。2019年出版了一本采访自传,日文名字叫《思无邪》。
任正非很尊崇稻盛和夫,据报道两人也曾会过面。他说了一句名言:最大的自私就是无私。我觉得任总这个定义好,让所有人能接受。他光明正大地喊说出了“自私”二字,让“仁”从圣贤之道回归到了烟火人间。
仁者安仁,智者利人,感悟到了这个道理,任正非虽长处穷困之中,稻盛和夫长处安乐之地,都毫不动摇,自安于仁道。怎么个安法呢?如腰之忘带,足之忘履,自然安适。
不仁之人,私欲锢蔽,失其本心,心中无主,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容易动摇,缺乏定力和原则。所以,难以长久处于穷困之中,也难以长久处于安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