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钻石为什么比水贵,传统的经济学解释是钻石的供应比需求小的多,内在的劳动价值高,而水的供需则是相反的,同时边际效应几乎为零,所以导致了钻石比水贵的多。
经济学理论是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做分析基础,而实际上人的行为哪有什么理性可言,几乎都是从自身的偏好作为出发点,这种偏好还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比如资金总额、道德约束及其他人为限制等。
近代的微观经济学研究是从复杂的理论和模型框架转向人的行为来分析经济决策诱因,这种行为分析解释了很多场景下的选择决策倾向。个体的行为构成了不同价格形成的基础。
2
小孩子的偏好选择,基本是从喜好出发,总是以自己一时的兴趣为主。每次在自己表现好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些条件,诸如买些吃的,要一些玩具之类。如果是吃的还好,买完吃到嘴里满足一时口腹之欲后就消停了事。
玩具就不行,从父母答应买玩具,就开始盘算着买哪种类型的,如果路上看到其他小孩玩着的,那就是首选目标。一到玩具店,就开始了漫长的挑选之旅,在一排排玩具前看来看去,有时候摸一摸,期初对价格是不甚了解,特别是价签的数字。只是感官的觉得喜欢这个玩具,并且其他小孩也买了自己也要拥有,但是价格比较高,不太适合他玩,就不会给他买。最后弄的没办法,就采取哭恼招数,无奈之下就买回家,每次像打仗一样,抱着玩具像凯旋的战士一样回家。
小孩的见异思迁更是来到快,不到两三天就玩腻了,没有新鲜感和刺激会扔到一遍去,继续发掘其他的新玩具。可是,如果其他小孩到家里玩看到这个玩具,自己也要玩,就会发生争执。完全忘记了昨天还把它放在一边置之不理,就如大自然的动物一样,时刻宣示自己的所有权。
3
有时候,大人总会回忆以前自己小时的生活年代,我们的生活场景及平时接触的信息量、频次等与现在的小孩比较,那个年代至多就是一个电视,节目也是有限,都是人被动的选择。现在就不同,电视的渠道只是一个选择,还有手机、网络,大家都有主动去选择的权利,新鲜刺激的东西层出不穷。
面对的选择多的结果是无法选择,因为你的注意力就那么点,是很有限的。在信息充斥的时代,让他们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事情。
对应不同的年龄,需要的玩具也是不同,会让大人奇怪的是,也不知道从哪里看到玩具的信息,对那些除卡通漫画的人物形象外,就能说那些玩具的名字:我的世界、奥特曼、肯特熊等以及拼插类的玩具,选择的范围层次不断提升,玩具的标准越来越高级,玩法不断变化。
对于自己第一眼能够看上的玩具,价格一般偏高,蟹宝妈一看价格太高,会以不适合他现在的年龄阶段玩说这个不能买,接着又回去找,一次次来回,探寻各自的底线,结果总会在超过30分钟以上的时间,买定一个价格可以接受,自己又比较喜欢的玩具。弄得我们都要担心他是不是有选择困难症。
4
由于过去买玩具花的钱是大人的钱,所以挑起玩具来随心所欲。等逐渐明白自己有钱可以支配了,并且能够自己攒钱的时候,就开始自个比较起性价比了,虽然自己还不明白什么是性价比的含义,自己却开始已经践行了。
为了防止他自己乱花钱,就限定表现好的时候,可自己买一个玩具,当然是限价了。比如10-20元,这次知道除了选自己喜欢的东西,还知道去看那些价签,翻来覆去从一个区到另外一个区,看看外形,在手里感觉一下,心里面在暗自盘算一下,看那个物品能够让自己玩高兴,边际效应更多一些,同时能够在价格范围,不超预算。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参与付款或增加预算,通过这种小小交易或选择,培养锻炼一种自己做决策的能力。
5
看看人类的进化史,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换行为,在目前的生活环境里,学校教育是一种确定性的教育,理论框架是固定的,问题的答案一般也是标准确定的。唯一的作文也是限定了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在思维发散的阶段,思想都是固化的,限制了想象和自我选择的能力。
作为父母无力改变这种状态,那就在日常生活中去利用少量的机会去锻炼他培养他自个做选择,自己承担后果的能力,以储备一些应对未来人生更大的选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