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天下第一”?谁这么嚣张?站出来!一文带你逛遍“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鹭岛之后,再会鲤城。

泉州南接厦门,因城廓形似鲤鱼,又叫“鲤城”。

要提到福建,可能大部分外地人会马上想到厦门、鼓浪屿,次而想到省会福州,至于泉州,似乎有点陌生。但读完今天的文章,你不仅会了解泉州,更会珍重泉州。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号称“老子天下第一”)

一般情况下,一省之省会在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各方面的发达程度是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但沿海省份有一些“双子星”城市,省城之外另有一座城市与之比肩甚或在某维度超越,比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江苏的南京和苏州,以及福建的福州和泉州,当然,厦门的发展水平也不低,三城形成了福建的“鼎立三足”。

经济总量上来说,过去20多年,泉州GDP一直领跑福建,福州只能屈居第二,奋力追赶,而厦门因着面积和人口的原因,无法在总量上竞争(但厦门人均GDP是高的,城市也很繁华)。

(泉州清源山的小沙弥雕塑)

历史文化上来说,泉州开发于周秦两汉,公元260年置东安县治,唐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为东方第一大港,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是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古代的泉州,有着“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之盛景,各国商人带来了不同信仰,曾有伊斯兰教、景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日本教等超过10种宗教在这里云集,加上本地的道教、佛教,多元的信仰和建筑一起构筑了今日泉州的“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

泉州之旅,让我们以开元寺的佛塔作为开始......

我住宿的旅馆位于西街街口,离开元寺很近,隔窗望去,屹立千年的佛塔和川流熙攘的人群互为背景,不宽的街道显得古老而繁华。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宋朝时,它就已经泉州繁荣的象征,如今还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开元寺、肃清门、名人宅第、近代洋楼......,小街宛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串起了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沧桑巨变。

从路口沿西街不到百米,就到达开元寺的大门。

“开元寺”?这个名字对你来说是否耳熟?

中国有好几座开元寺,建于或改名于唐开元年间(“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中最有名的有两座,一座是广东潮州开元寺,前不久刚带大家转过;另一座就是我们即将进入的泉州开元寺。

这座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为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院。其规模雄伟,气势恢宏,是古泉州因海外贸易高度发达、社会稳定繁荣而产生的杰构。

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坐落山门、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东、西分别矗立镇国塔和仁寿塔,在主佛殿前建东西塔院是盛唐以后大型佛寺的典型布局。两塔均为五层八楼,高近50米,可登临,内带塔心柱,抗震性强,堪为举世罕见的杰作。

进山门(天王殿)后右侧为镇国塔, 于唐咸亨年间(670一673年)由文偁禅师主持建造。初为用来安放佛舍利的木塔,后遇灾重建为石塔,是一座纯用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具有极强的抗震和抗台风能力。全塔造型宏伟壮丽,石雕工艺精湛古朴,壁上八十尊保护神像的俯视姿态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须弥座的释迦成佛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充分表现了古代泉州石雕工艺的高超艺术成就。

镇国塔四围林木繁茂,塔下的假山和放生池常聚集着小朋友攀爬玩闹,与其他寺庙的清净不同,这里倒像是一座公园。

镇国塔北侧有座泉州湾古船陈列馆,从中可以了解古代泉州港的辉煌。

1974年夏,一艘沉没在泉州湾后渚港的古代木帆船被发掘出来,立即引起考古界的轰动。沉船文物和科学考证表明这是13世纪泉州造的三桅远洋商船,运载着大量香料药物等商品,它揭示了宋代中国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而造船技术在同一时代领先世界的,就是泉州。

泉州古称“刺桐”,早在公元六世纪的南朝,就有了与南海国家进行友好往来的记载,唐末到宋元,泉州港帆樯林立、商贾云集,中外商品堆积如山,这座号称“梯航万国”的东南巨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连接起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而这艘七百年前的古船,就是古代泉州开放与繁荣的见证。

古船船舱复原、牵星板和所运香料:牵星板用于星板测量星体高度,以在海上定位船舶。

古船陈列馆旁边是弘一法师纪念馆,弘一法师即李叔同,我们熟悉的《送别》就是他的作品,弘一法师的最后14年在泉州渡过,纪念馆展出了这期间弘一法师的著作、墨宝和史料照片。


回到中轴线上,大雄宝殿前有建于宋代的两座小塔,雕饰精美,形式独特。殿前参拜的信徒络绎不绝。大雄宝殿也是一座“雕塑艺术馆”,其梁槽建的24尊飞天乐伎雕刻之精美国内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副狮身人面青石浮雕和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往西而行来到仁寿塔脚下,此塔建于南宋绍定、端平年间(1228-1236年),为八角五层仿木阁式石塔,高45米。塔身外壁每层都交错浮雕有各乘佛教人物,共80尊,代表众生佛性平等的理念,须弥座束腰雕刻40副花卉鸟兽图,也代表众生平等的美好世界。第四层还有印度男性观音菩萨、唐僧和猴行者的雕塑。

我去的时候是一月底,闽南的樱花已然绽放,古老的石塔与浪漫的樱花交相辉映,画出一幅引人入胜的美景,拍照的游人摩肩接踵。

另一处拍照热点在殿围的红墙,这是最受爱美小姐姐们欢迎的完美背景,有竹窗,有纯色,怎么拍,都好看。

院墙上随处可见的浮雕也是一景,所雕为佛教故事和中国瑞兽,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寺院后补有佛教博古馆、藏经阁、水陆禅寺、祖堂等殿宇,其中一座甘露戒坛比较罕见,它是古代佛教四众弟子(包括出家与在家弟子)受戒之所,目前是全国佛教寺庙中仅存的三处古戒坛之一,始建于宋天禧三年(1019年)。

泉州有“东西两座塔,南北一条街”的说法,前一句是指以上的开元寺双塔,后一句说的是的中山路,为泉州穿城市南北的传统商业街。开元寺出来东行不久可达,这里的建筑很有特色,圆楼立街角,骑楼列两旁,体现了泉州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西街和中山路交汇处有座钟楼,和北方不少古城的传统钟鼓楼不同,这是一座具有欧洲风格的近代建筑。它建于1934年,由留英设计师设计,如今钟楼上换上了石英钟,加装了节日灯,报时更准,形象更美,尤其入夜后,钟楼与附近的双塔、关帝庙、文庙、清净寺及现代大楼相映生辉,灿烂夺目,美不胜收。

上图中的古建为关帝庙,入夜了还有拜关公的市民。关帝庙位于钟楼沿中山路南下一个路口的涂门街上,这条街上还有文庙、清净寺等不同文化信仰的古建,下面我们就去一探究竟。

泉州府文庙是刺桐(古泉州)代表性遗存之一,位于古泉州城中心,庙学合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学的中心,始建于唐开元末年(739-741年),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移建今址。

文庙现存格局形成于宋代,坐北朝南,包括文庙、府学两组建筑,文庙由棂星门(现存遗址)、大成门、泮池、泮桥、大成殿等建筑组成,府学由育英门、学池、明伦堂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大成殿历代皆有修葺,是典型的副阶周匝(指主体外另加一圈回廊)、重檐庑殿(指屋顶沿中轴有前后左右四面斜坡)式形制,规模为东南七省之冠,体现了泉州作为“文献之邦”、“海滨邹鲁”的深厚积淀,是古代泉州文教昌盛的象征。

下图为原泮宫门楼屋顶,现作保护性展示。泮宫门楼亦称圣贤门,是文庙的主要附属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后屡有修缮,1914年复建后历经百年沧桑,门楼渐危,2011年重建,原屋顶予以整体保护和展示。

以上转过了“宗教博物馆”的佛教和儒教之殿宇,接下来去参观伊斯兰教古寺。

文庙东不远处的清净寺,是我国沿海四大伊斯兰教古寺之一,由阿拉伯穆斯林创建于伊斯兰教历四百年(1009年),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时,波斯(今伊朗)侨居于泉州的穆斯林艾哈默德.本.古德西出资重修。

清净寺又名“麒麟寺”,其建筑造型精美,形式奇特,结构别致,是我国现存最早,独具古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如今位列中国十大名寺。

清净寺门楼上有望月台,四角耸立造型独特的阿拉伯式尖塔,建有拱形圆顶(望月亭),跨门而过可见覆盖着大圆顶的礼拜大殿——奉天坛,寺楼正东还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宣礼塔,塔下有古朴的洗心亭和讲经堂,浓浓的阿拉伯风格仿佛走近了“阿拉丁神灯”的世界。

除了外来宗教,诞生于福建的妈祖信仰不仅扎根本土,而且扩散甚广,东南亚沿海地区几乎都信妈祖,甚至北上到北方的青岛、烟台等地,可以说,只要是东亚临海的地方,就有妈祖的身影。作为妈祖故乡的泉州(其实是莆田的湄洲岛,接近泉州),自然少不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地处古泉州城紧邻晋江的客航聚集之地,庙址坐北朝南,由山门、正殿、寝殿等组成,具有传统闽南建筑风格。它见证了中国东南沿海独特的海神崇拜,自宋元以来,泉州和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经贸文化往来,“凡使海外,率皆制祭”,春秋两祀,成为国家彝典。随着泉州民众的移民和海外贸易活动,天后信仰也传向世界,泉州天后宫是妈祖信仰最为重要的传播中心之一。

之前分享过的滨海城市已介绍过不少妈祖庙、天后宫,这一次算是来到了妈祖的“娘家”。妈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原名林默娘,北宋湄洲岛居民,因预知天象、泅水救难、祛瘟除病,殁后被奉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备受世人尊崇,朝廷历代敕封不断,尊为中国古代地位最高的海神。与其他地方妈祖庙不同的是,这里除了供奉妈祖,侧殿还供有辅助妈祖的二十四司。

行文至此,中国文化之“儒释道”还缺“道”,泉州之旅的最后,我们去逛逛道教圣地——清源山。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距市中心仅3公里,可谓“城中之山”。清源山是泉州乃至福建名景,与福建另一名山武夷山并称“北武夷,南清源”,连泉州的得名,也源于此山——山中有乳白清冽的泉水从石窍间地源源流出,故名“清源”,亦名“泉山”,“泉州”由此而来,可以说,清源山是泉州的母亲山和城市名片。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的余脉,峰峦叠翠,奇石遍布,万木竞秀,胜景天成,盎然成趣,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时“儒释道”三家竞相并存,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藏传佛教等活动踪迹,逐步发展成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名山,如今是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下面随我进山慢游古迹胜景。

景区较大,早上起早一些时间充裕,且不用买票。从东北侧齐云路入口进入后,第一个景点是瑞像岩,位于清源山左峰的瑞像幽境,是一座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所建的仿木结构石屋,内有宋时的一尊释迦牟尼造像,工艺精美,保存完好。

瑞像岩西侧是碧霄岩,这里有清源山珍宝之一的三世佛浮雕。“三世佛”是13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佛堂所供奉的主要佛像,此处三世佛摩崖浮雕刻于1292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喇嘛教三世佛,也是泉州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最好演绎。

前行来到了莲花池景区的崇秀坞,这里唐时建有 “三瀑亭”,为清源山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人工建筑,如今建有茶楼,依山而建,周围幽篁吐翠,茂林苍郁,驻足饮茶,别有一番情趣。

沿梯南下到千手登山道旁,山坡上立有一块“第一山”碑刻,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作。据说为当年米芾游历江苏盱眙南山时所写,后绍兴年间,尚书李邴隐居清源,因酷爱米芾墨宝便拓印回来,刻于石碑,立在清源山上。明末战乱,石碑被毁,泉州人郭某任盱眙县县令时又将此拓印回去,从此便有了“南来北往第一山”的佳话。

碑刻不远处是“千手岩”寺庙,其建筑清雅别致,红墙素瓦,檐脊高翘,为闽南传统燕居式风格。大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坐像雕刻于宋代,惟妙惟肖,是宋代石雕艺术佳作。寺门楹联“地清真净土,相妙证无声”为明代书法家何乔远所撰。

千手岩西侧是弘一法师舍利塔,建于1952年,为六角尖顶、四方塔身的石塔。内墙正中镶嵌有辉绿岩雕刻的“弘一法师遗像”,为著名漫画家丰子恺为恩师画的《泪墨图》遗像石刻。石塔东侧有大师生前的最后遗墨“悲欣交集”巨石,西侧为弘一大师雕像。


舍利塔北上不远是弥陀岩,这里宋时依山雕刻阿弥陀佛像,称“弥陀院”,元时建仿木石室,石室下方的弥陀寺相传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有修葺,是古时清源山四大名刹之冠。石室外的一啸台是极目远眺的佳地,晋水横流,双塔凌空,红房碧野,景色妖娆。

弥陀岩周边陡壁上留有多方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刻,其中一处“佛”字石刻,出自清乾隆年间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之手,被誉为“闽南第一佛”。

又走几步,高士峰下遇到园区工人和负重驮物的驴子,虽然辛苦,这份美景算是对汗水的慰劳了。

继续往西而行,来到了天湖景区,此为一座海拔368米的人工湖,是俯瞰泉州城景和仰望山景的不二之选。湖前有座仿仙桥,古人认为走过此桥便可寻访仙人。

天湖北畔有虎乳泉,原名“孔泉”,为泉山之魂。《闽书》记载:“以有孔泉,名泉山也,郡所以名清源矣......”据传古时山中有虎仔以此泉代乳,每日饮用,健康长大。

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俞大猷练胆石,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将,一身武艺,石上刻有“君恩山重”四字,署名“俞大猷”。

沿山路南下又遇一景——南台岩,为山中“儒释道”合一的标志性景点,道教的三清宝殿、儒教的魁星阁和佛教的南台寺在不足一公里的距离上一字排开,相安相处。这里也有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泉州城景,远逃泉州海景,山海城风光一览无遗。此外,这里还有40几处摩崖石刻,集中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清源风貌。

最后,我们去看看清源山最有名的景点——老君岩。

穿过众妙之门,前行不远,背山而坐的老君岩造像映入眼帘,以山为椅,以草为垫,道法自然的老子融于自然,让人顿生敬仰之心。

此造像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由一大块天然岩石雕刻而成,形象和蔼,线条简约,雕饰有宋代特征兼唐五代遗风,体现出当时极高的造型艺术和工艺水平,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易中天游赏后,写道:“虽然堪称‘老子天下第一’,却丝毫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是啊,任谁看到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如此超凡脱俗而淡泊宁静,他哪里会睥睨天下,他与天下本就一体啊!

难怪,至圣先师的孔子也要尊老子为先生,并向他问礼。孔子曾多次问礼于老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孔子向老子请教,后对老子有很高的赞誉,把老子比喻为龙。

值得一提的是,老君岩园中有座叫“观.复”的当代艺术作品,取义“静观其变,循环往复”,老子雕塑手旁有舒展的道德经镂空书卷,犹如巨人的思想龙飞凤舞,漫溢而出......

不记得是哪位人文学科教授,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人类文明轴心时代诞生的巨人,即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等等,他们的思想已经道尽了世界的本源和人的本质,后人的探索,不过是些延展的注解。

虽然还没有细读过《道德经》、《理想国》等著作,但直觉告诉我,教授的话不无道理,别的不说,就“道法自然”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蕴含了多少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道理!

细看老子造像,会发现眼中无珠,“有眼无珠”是个骂人的贬义词,但老子的无珠之眼却透射出深邃的目光,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言不辩,大智若愚,“无视”即是“大视”!这种“无视之视”,在今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代,实在是大有智慧。

与老子一别,泉州之旅也落下了帷幕。

不拒时尚,不辞古朴,有喧有静,有史有时,是我们旅途的一贯风格,沉静的泉州之后,又该轮到繁喧了——

下一站,福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天下第一”?谁这么嚣张?站出来!一文带你逛遍“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