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样式,小说同样有形式的因素。作家在表现人生与社会内容的时候,他对形式因素的考虑,同样要影响到他对于所表现的内容的一种理解。
在创作过程当中,往往表现为他对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所凝聚的主题的一种修正提炼,所以同样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今天选的小说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鲁迅的《药》。
《药》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是一个华老拴,普通平民,为了医治他自己儿子的痨病也就是肺病,去要了一副人血馒头,刚好他听说有一个犯人要杀头,他就到刑场早早的等着,用馒头蘸了鲜血回家,作为一副良药给他儿子治病,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表现的主题却是非常深刻的。
他的深刻性表现在哪里?牺牲者的革命家夏瑜为华老栓们牺牲了生命,可是他为此奋斗的这些群众,却并不理解他牺牲的意义,用他的血来医治自己儿子的疾病,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封建迷信,而是革命者的牺牲不被群众理解的悲剧,先驱者从中所感受到的一种巨大的寂寞,亦系一种痛苦,这是一种时代的悲剧。
这个故事实际上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华老栓为医治儿子病寻找人血馒头。一部分是革命者夏瑜英勇就义血洒刑场。
假如说这个故事分开来写,可能就表现革命者的英雄壮举不怕牺牲,或者说表现普通平民的愚昧,也许会引起一些思考,可是意义不大的那种故事,但是鲁迅把这两个故事,通过特有的技巧连接起来了。
这个连接点就是人血馒头,一方面连接着革命者的牺牲,另外一方面连接着底层愚昧的平民的那种愚蠢之举。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在形式的结构上,我们就发现这反映出鲁迅匠心独运的一种精彩之笔,通过人血馒头把两个故事连接起来,把一般的普通的意义通过这种连接,升华处于一种新的意义,就是革命者的牺牲毫无意义。
由此鲁迅要强调的一个主题就是,不改变民众的思想的愚昧,中国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的出路。这实际上是五四思想启蒙的时代的一个主题,这表明鲁迅把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联系起来是有特别的考虑的。就是为了升华作品的主题,为了凸显改造国民的愚昧的思想状态,是一个时代性的任务,也就是说要表达五四启蒙的时代主题。
这篇作品的结尾再一次强调了,这一种革命者不被民众所理解的悲剧。作品的结尾是写夏瑜的母亲给儿子上坟。突然感觉到一种异样的气氛。一只乌鸦在坟头的树上,突然像箭一样地腾空而去,发出一种凄惨的叫声,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一种氛围,使得母亲感觉到儿子死得很冤,母亲都不理解儿子为什么死,仅仅把它理解成一种冤屈。说你有什么冤跟妈说,这进一步凸显了夏瑜死的一种寂寞悲剧性。(结尾再次强调民众的愚昧)
当然鲁迅他自己讲,他当时的创作是听将令的,而将令不主张消沉,所以他后来讲用了曲笔,在作品的结尾加了一个花环在夏瑜的坟头。这个花环是凭空加上去的,当然他表现的是鲁迅内心的一种真切的希望。(鲁迅用曲笔的手法表达对未来的希望)
但是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它表明民众并没有忘记夏瑜,用花环来表达他们对英雄的纪念。无论怎么理解都是可以的,作品的结尾带有某种亮色,至少表明鲁迅对革命者的一种评价,对中国未来的一种希望。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的例子,普通的故事通过特有的结构的设计。学术界把这种结构的形式称为是双线结构。最后在人血馒头上发生了交叉,升华出一种更深层次更深刻的富有时代意义的一个主题。
这种结构设计明显的表现了鲁迅自己对社会、对世上、对现实这么一种理解,跟他自己的思考以及感情的取向联系在一起,所以形式也就是内容。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不仅表现出鲁迅的一种高超的匠心,更使得我们体会到这种结构的设计。有它升华主题的功能。也表明鲁迅对现实的,历史的,文化的批判,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
文学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对于作品的主题以及细节的意义的理解可以有发挥的余地,不同的意义的理解,当然是跟作品的描写密切相关,但是从某种角度讲,也是读者与自己价值取向的一种反应。
鲁迅的《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曾经被认为是对辛亥革命脱离民众的历史局限性的批判。夏瑜的原型是秋瑾,是晚清的一个女革命家。她最后的确像小说当中所描写的被反动派所杀害。我们以前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不注意去发动民众,所以他们孤独的被押-上了刑-场,民众反而把他们的鲜-血作为药拿回家里去,这是革命的一种致命的缺陷。但其实这是一种理解。
还可以有另外理解,可能另外的理解更贴近鲁迅创作的原因。你说革命者没有宣传民众吗?很明显作品告诉我们,夏瑜在监狱里面是向红眼睛阿义们宣传革命的道理的。他说大清-国是我们的。这典型地体现了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的理想。大清-国是我们的,是民众的,不是清-王-朝的。包含了一种共和的思想。具有现代的意义。
但问题是民众不理解,夏瑜跟红眼睛阿义讲了这个革命道理以后,他遭到的待遇却是被痛打了一顿。红眼睛阿义反而来到了茶馆,跟他们一些狐朋狗友吹嘘说我揍了一个神经病。大清-国是我们的,大清-国怎么是我们的?是皇-上的,那你不是造-反了?造-反那肯定与我为难,像阿Q一样,态度鲜明,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的,这表明革命者宣传了革命的道理,但是被宣传的对象,他们为之奋斗的民众,由于自身的愚昧以及文化水平的低下,无法理解这个宣传里面所包含的,为他们利益着想的深刻的意义,反而把革命者当成了自己的异类,红眼睛阿义为自己痛揍了夏瑜而兴高采烈。(再次强调人民的愚昧)
华老栓却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把革命者的鲜血拿回家,作为自己儿子的治病的良药。从这个角度看。不是革命者,不宣传民众,脱离民众。而是民众的愚昧给革命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革命者他们的奋斗不被愚昧的民众理解的,这么一个历史的悲剧。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归结到鲁迅这个时期创作的一个启蒙的主题,也就是说鲁迅关注的重点,并不是革命者脱离群众,而是群众的愚昧需要通过启蒙的方式,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人的自觉。鲁迅认为,人立而后事举。人、民众有了现代人的自觉,中国的社会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当然这个结局是有它的历史局限性的,鲁迅也许正是因为后来意识到这种历史的局限性,他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跟左翼文学运动接近起来了。所谓历史的局限性,简单的说主要就是启蒙他的理想,在中国的条件下,无法通过启蒙的形式来实现,简单的说跟阿Q的启蒙,向阿Q红眼睛阿义讲革命的道理毫无意义,阿Q他们根本看不懂鲁迅的小说,所以鲁迅凭借小说想来改造国民性这个努力,在中国的条件下,在当时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
因此鲁迅后来思想转变,固然有时代发展对他的影响,可是他内在的这种理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
男兒立志,俗士盗名。
如學弗豫,厥功安成。
理根大造,姿秉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