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不见的,真的就是坏的吗?心理学观点

前文说到了案例,说越外向的人越内向,越快乐的人越悲伤,越好人越恐怖。所谓的“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

这样的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反面的自己,理论上,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A与-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只是-a藏在潜意识深处,难以被看到。

如果看不到自己的-a,就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他在一起,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恋爱乃至人生更大的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不是一个消灭另一个,而是二者的融合。

图片发自App

痛苦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这里就具体介绍,正能量与负能量。

谦逊与骄傲

前文的问题:一个社会的a与-a,还是有共同之处的,那么常见的-a是什么?比如在我们的文化中,谦逊是美德,那么骄傲就是我们文化中的-a,然而骄傲到底是什么?

骄傲不就是自恋吗?如果把骄傲视为-a,那岂不是否定了人类最本质的一个动力?关于这一点,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老师说过一段话,可能让你听上去不舒服。

他说:其实谦逊会让人猥琐,越谦逊越猥琐。谦逊到骨子里,就是猥琐到骨子里。

不知道你是否认同这句话,武老师非常认同。实际上,武老师就是那种谦虚到,脸上可能有一股猥琐神情的人,但现在好多了。现在骄傲了很多,常说一些自大的话,脸上那股劲,就少了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谦逊并非是人的本性,自大、骄傲与自恋才是。如果骨子里的自恋并没有转化,却极力去表现的很谦逊,那么谦虚,只是表面的、意识的,甚至是假自我的,而骨子里的、本性的自恋还是满满的。

但这份满满的自恋,被我们视为是“坏的”,所以不能坦荡表达。一旦表达时,就会觉得自己呈现了一个坏的特质,这时有恐惧感、愧疚感,并且还有偷偷摸摸的感觉,于是就混合成了猥琐的感觉。

图片发自App

自恋、性和攻击性

武老师认为,任何涉及到人类本性的东西,都是这样的,当你将某一种符合本性的动力视为是好的,并且坦荡去追求时,这时会有一种感染力、魅力;

而如果将它视为是坏的,但还是忍不住要去追求时,就容易有一股猥琐劲儿。这时有个问题,人类本性都是什么?

弗洛伊德有个著名的说法: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两大动力。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和攻击性是一切行为背后的推动力,相对而言,弗洛伊德对性更重视,因此他的理论被称为“泛性论”。

会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弗洛伊德解梦时,会认为梦中的一切直立的东西,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一切容器都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他之后的精神分析学家们,越来越重视攻击性,例如温尼克特和克莱因,他们都认为攻击性是一切行为的动力。

在武老师看来,还可以把自恋加进来。总结说,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到,-a常常就是这三种动力。我们反对自大,忌讳谈性,也强调克制愤怒。武老师认为这是一件可怕的事,如果这三大动力就是生命力,那我们反对的-a,不就是生命力本身吗?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文明就是性能量压抑和升华的结果。所以人类的文明整体上就是a,而性是-a,至少在维多利亚时代,这是对的,当时整个欧洲都处于性压抑状态。

图片发自App

现在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们,所强调的是如何安全地释放来访者的攻击性,让来访者由衷体验到攻击性是好的。然后来访者的攻击性就变成了“好的”生命力,如热情,而当来访者压抑攻击性时,就将攻击性视为“坏的”了。

比如武老师在做咨询时,就会对来访者说,只要你不攻击我的身体和你的身体,你怎么表达你的攻击性都可以。你以为的-a,你极地想消灭的坏东西,可能恰恰是最宝贵的生命力。

强大的自我,深入地拥抱

这是武老师本人的故事,以下就用第一人陈述。读研究生时,我有两年严重的抑郁症,那两年只拿了一个学分,常常蓬头垢面,走在北大校园外时,两次被警察拦下查身份证。

依照a与-a的概念,积极上进的正能量,是好的,而消极抑郁的负能量,自然是不好的,需要转化乃至消灭。

如果将抑郁症形容为,掉入了一个黑暗的井里,外面有阳光而下面黑不见底,自然地,你会害怕,会紧紧抓住紧的井边的缝隙,并且拼尽全力向上爬,试图重新回到阳光里。

但你的力量不够,并且黑暗中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向上爬很困难。那两年,我无意是做了一件事:

图片发自App

既然向上爬太费力,那我就松手吧,就掉下去吧,于是不与抑郁的情绪抗争,而是干脆掉到黑暗的井底,呆了两年时间。

村上春树特别喜欢描绘一种情节:主人公掉到井底,在井底就这么呆着,当习惯黑暗后,发现井底竟然有一道门,打开门有一个,通道,就是通向自己要去的地方。

我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非常幸运的人,找到了拯救我的那扇门。在抑郁中待了两年,突然有一天,感觉,我身上有很多条河流,本来是拧巴着的,但它们突然通了,并且流向大海或大湖。

慢慢的变的话很多,还都非常精彩,还写了几万字的文章,现在回头看,那是文字水平最高的时候。此外还有一个副产品出现了,好像什么小说电影都能看懂,什么人的故事都能听懂。

波兰导演耶斯洛夫斯基,曾拍过《十诫》《红白蓝》等影片,他说:之所以能懂得别人的故事,是因为一直在无情地分析自己,当他能懂得自己的故事,也就能懂得别人的故事了。

我在抑郁症时做的事,大概也是如此。如果给我下诊断,我有抑郁型人格,而两年沉入到抑郁的深井中,不加抵抗地让抑郁的情绪,流经我。结果是,我深深地体验了这股所谓的负能量,我先是在体验上弄懂了我自己,然后就能懂得别人的故事了。

图片发自App

我需要特别郑重强调的是:我这种不加任何抵抗地体验抑郁,非常不容易。这需要一个大前提:我的自我是一个结实的容器。

用自我的五个维度来认识的话,就是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组织力相当好,所以当抑郁的黑暗情绪在流动时,我的自我作为一个容器,能够承受它,而不至于碎裂。

但如果你的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组织力比较差,当抑郁等负面情绪流动时,你承受不住,那么找其他人陪伴是很重要的,这时其他人和你构建的关系,就是一个外在的容器。

这两个因素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我的父母最初和我构建了稳定的,有一定质量的关系,这个关系模式,内化到我的心中,就形成了我的性格和人格。

此后抑郁症没有再复发,而抑郁特质也终于出现了明显的转化,转化的发生可能就是因为我不是去消灭-a,而是用我非常强大的自我深入拥抱了它。

此外还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我有比较完善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可能也潜移默化的对自己的康复有很大帮助,这是个例。如果有朋友和家人患有抑郁症或抑郁倾向,不要按照这个方法尝试,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深入认识后,发现抑郁的原因是,在母亲怀我、生我、养我时,有严重的抑郁症。根本原因是家庭严重压抑自恋、性和攻击性,我认为这是生命力本身。人越是远离这三个东西,就越死气沉沉,就是没有生命力。

图片发自App

相反直接展现自恋、性和攻击性,三种能量的人,他们容易有争议,但也容易有热情、创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种表现。

一个具体的人,之所以将自恋、性和攻击性,视为-a,那可能是因为你最初的家庭,将这些生命力视为“坏的”,而家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社会文化环境导致的。

精神分析在解构文化与人性时,常常有“毁三观”的感觉。也许有人听了会不舒服,但可以问问自己: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活在什么样的关系中,想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

总结

1.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反对自大,忌讳谈性,也强调克制愤怒,武老师认为,这些极力想消灭的坏东西,是最宝贵的生命力自身。

2.人越是远离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三个东西,就越是死气沉沉,没有了生命力。相反那些直接展现这三种能量的人,虽然容易有争议,但他们身上容易有热情、创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种表现。

3.一个具体的人,之所以将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为-a,那很可能是因为你最初的家庭,将这些生命力视为坏的,而家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社会文化环境所导致的。

图片发自App

思考

如果可以选择,我想成为一个有生命力、有野性的人。想活在一段温暖的被看见的关系中,去构建一段充满爱的关系。

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会感到不舒服。就是因为感觉身边的人,不应该是这样,但他就表现出了这种状态,假假的,感觉不舒服,直到听到了猥琐这个形容词,再对比一下曾经出现的状态,太恰当了。

听了武老师的课程,倒没有毁三观的感觉,好好想想,感觉本就如此。一种醍醐灌顶、当头棒喝、恍然大悟的感觉。

看到很多人说,渴望骄傲一次,我由衷的感觉庆幸,还好我生活在一个相对抱持性的环境,让我一直是骄傲的。学习心理学,最大的收获就是召唤出了真我,这个强大的召唤兽,感觉到自己生命力的舒展。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看不见的,真的就是坏的吗?心理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