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不懂《红楼梦》,读懂已非少年人

写在前面:《红楼》之美,在字里行间,在人生百态,在温故知新,在百读不厌。

      小时候看《红楼梦》,完全是冲着四大名著的名头去读的,大观园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囫囵一遍读下来仅记得林黛玉和薛宝钗。少时涉世未深,只知道人云亦云,有人夸赞黛玉的纯粹真挚,便跟着鄙夷宝钗的圆滑世故。小时候的我希望能活成黛玉一般的女子,多愁善感、才华横溢,不必左右逢源,但求无愧于心,如今经历了生活的磕磕绊绊,却发现黛玉的纯粹是虚无缥缈的镜花水月,宝钗的世故才是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少时不懂《红楼梦》,读懂已非少年人。

      黛玉的小性儿是大观园里公认的,宝玉与旁的女孩子亲近些她要恼,别人拿她开句玩笑她也要恼,动辄自怨自艾,暗自垂泪,总要宝玉哄了又哄才好。这样的性格,年少时是天真无邪、真情流露,年岁长了,必然会给身边人带来压抑和烦恼。黛玉是一朵温室月季,娇弱又多刺,总要人捧着呵护着才能勉强生长,却无法适应自然的环境。反观宝钗的性格便多了一份豁达,别人说了不合时宜的玩笑,不过笑而不语便罢了,规劝宝玉读书时遭到冷脸,也没有怨怼口出恶言。这一份豁达,非通透聪慧之人不可得。

      从前认为宝钗世故,总是八面玲珑、心思慎重,不如黛玉真性情来的爽快,如今经见得多了,才知道与宝钗这样的人相处,比黛玉那种口无遮拦的要舒服的多。周瑞家的给姑娘们送宫花,黛玉得了,脱口一句“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王熙凤给黛玉送茶顺便请她帮忙,她当面就抱怨“喝了他们家点茶就来使唤人”;玫瑰露事件宝玉好心背了锅,即全了大家的脸面又圆了事件,只黛玉在众人面前喝破“打盗窃官司”。这样总把大家陷入尴尬的境地,又怎能怪姐妹们都更亲近宝姐姐呢?

      湘云一时兴起要起诗社做东道,过后才发现银钱短缺的烦恼,是宝钗及时献策为她解了燃眉之急;邢岫烟家境窘迫,典当度日,宝姐姐暗中为她赎了当还在人前帮着遮掩;黛玉几次三番刻薄宝钗,宝钗却在听出西厢记的时候按下不提,事后私下找黛玉细心劝导。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小时候的我们都如同黛玉一般无所顾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褪去黛玉式的单纯,开始学着宝钗的稳重和妥帖,锐利的棱角慢慢被磨得圆润,却更容易在残酷的现实中活得舒适自然。

      我常常想,如果黛玉和宝玉真的走到一起,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两个不知人间烟火的少爷小姐,一个只知闺帷厮混,一个成日伤春悲秋,当家底无法支撑,他二人的生活又以何为继?宝钗劝诫宝玉多用心些仕途经济,黛玉却只知为贪玩的宝玉抄作业糊弄师长,许多人因此诟病宝钗终究落于俗套,不似黛玉爱的纯粹高洁,孰不知溺爱之亦害之的道理,世俗之言虽难入耳,却更脚踏实地些。

      同样的姿容妍丽,同样的才华横溢,黛玉的清高孤傲终究湮没在大观园的斑驳竹影里,从前读来觉得惋惜可怜,如今细细品味却发现这是必然的结局。相较之下,宝钗的城府和世故并非源于恶意,面面俱到的妥帖亦让身边人感到舒服和亲近,她的世故既是为了自己又惠及他人,又有什么可指摘的呢?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时不懂《红楼梦》,读懂已非少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