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观感二

前面已经谈过了妈妈所代表的传统家长这一角色,今天主要谈谈学校所代表的含义。

  影片中学校这一地点,其实代表着课改前的传统教育方式。学校一切唯升学率论,不在乎学生的个性发展。其中又以闫主任为代表的传统老师的教学观最能体现其固化与保守。闫主任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正儿八经的师范生。他不愿看到自己的悲剧再次重演,于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努力读书,只能读书,读书才能有未来。把自己的所以为的正确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却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其实并不在乎对错,他只在乎自己想不想去做。如果,我们跟随他的想法去引导他,那么收获的可能又是一个出色的孩子。其实,闫主任这一角色也有他的可怜之处,他一辈子奉献给了教育事业,甚至于某种意义上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我们不能说他有错,只不过是他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再整套适用于正在变化中的社会和处在变化社会中不断发展的学生。就像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教师都是自己想一直坚守自己的教育方法一样,有的只是还没有找到别的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影片中的马飞的班主任。

  其次,唯分数论只会毁掉一个最好的孩子,而不是塑造出一个最好的孩子。确实,学校需要升学率来体现自己的办学水平,老师需要升学率来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正如我们都知道的,教育具有长期性,有的教育并不会在短期内产生效果,它可能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显现出价值。所以,学校的价值未必只需要升学率这一个条件才能彰显。多年毕业的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是否也可以成为其中之一,英勇救人的学生未必不如清华毕业生;优秀老师的研究成果是否也可以成为其中之一?或许,价值的彰显方式都没有升学率来的直观。但生命价值和生活价值的彰显都比升学率来的重要。如果,高高的升学率的背后是被学校放弃的孩子,是被学业压的透不过来气的孩子,是被学校逼到失去生命的孩子。那么,我们的眼里是否还是那么在意一个学校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十几岁的孩子的世界里,如果只有分数和学习,未免太过无趣、死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只需要会考高分的人才。并且,当他垂垂老矣,回首人生本应该最快乐的校园时光时,是否回忆里只有满桌的书本和试卷上的分数,而不是充满花香的长廊和迎面而来的微笑。当然,这里我并不是不支持学习,只是表达学习的时候也应该适当有时间去坚持自己的爱好。毕竟,谁也不知道,未来哪一天就会结束,对吧!如果有机会可以每天坚持做一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想无论对学校还是孩子本人都是有益的。

好啦,今天就到这里了,晚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银河补习班》观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