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说:“父母的自我成长,是孩子的第一榜样”。对这种观点很是赞同。
身教大于言传,教子先教己。你说一百遍,不如亲自做一遍。
董卿在参加《面对面》访谈时说起过自己的经历,说自己在初为人母时,也经历过彷徨和迷茫。
那时,她的所有时间都被孩子占据,人也变得琐碎平庸。
忽然在某一天,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只有孩子,没有自我,于是她做了个决定:
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让儿子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对自己有爱,有尊重。
一个母亲的责任,不应该只是给予孩子关爱,更应该是孩子的榜样。
记得有一次,在小区遛弯,听见两个小姑娘姑娘的对话:
一个小姑娘说:“妈妈是保姆。”
另一个小姑娘说:“妈妈是妈妈,是生我们的人,怎么会是保姆呢?”
说妈妈是保姆的那个小姑娘理直气壮的说:“保姆的工作是买菜、做饭、洗衣服,妈妈也买菜、做饭、系依法,所以妈妈是保姆.....”
听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就是母亲在女儿心中的形象,我们放弃自我、放弃一切去诠释的伟大母爱,在孩子心中你只是保姆。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这种形象会深深的刻在女儿的内心深处,等她们长大当上妈妈后,她们也会放弃自我,做一个保姆一样的妈妈,因为她们的妈妈是这样的,她就觉得这样没什么不对。
这就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严重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自己意识不到,很难改掉。
想起一个小故事,母蟹对小蟹说:“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直着走呢?”
小蟹委屈地答道:“妈妈,我是照着你的样子走的呀。”
模仿是人的第二天性,也是孩子认知形成的基础。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判断能力,父母身上的所有习惯、说话方式等他们都模仿。
就拿我自己来说,因为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我一直以为父母对我的影响不是很大。
可是当我仔细观察后发现,我的很多说话做事的方式竟然和我妈如出一辙,不管是好的坏的,我都照搬不误。
比如进门换鞋后将鞋乱扔,刚结婚的时候老公老说我,这个进门乱扔鞋的习惯不好,我却反驳说是我太累了,直到有一次我和我妈一起进门换鞋时,才发现,我进门换鞋乱扔鞋的动作和我妈一模一样,这时我才知道这个真的是我从小模仿来的习惯,不是因为自己太累。
孩子就是那个踩着我们脚印前行的的人,对于女儿来说,母亲对她的影响太重要了。
记得曾经网上有一段特火的视频,视频中,一位妈妈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拿一本书在读,而她怀中的孩子,也拿着一本书在读。
这一画面和现实中很多,妈妈拿一手机在那刷,孩子也拿一手机在那刷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有人就很好奇,上前去询问这位妈妈,你是怎样让你的孩子看书阅读而不是玩手机的呢?
这位妈妈说:“孩子不听我的,但她模仿我”
这位妈妈的回答,告诉所有妈妈们,不要试图在你刷抖音时,苦口婆心的劝说孩子去读书,有这功夫还不如什么也不说自己去看书,效果更好。
研究儿童发展的科学家们发现,婴儿从出生36个小时左右,就能够模仿人的表情了。
孩子成长和学习的最主要方式是模仿,而不是听很多高深的道理,在教育孩子上与其去讲道理,不如用实际行动做给他看。
央视曾经拍过一部纪录片《镜子》,其中有句孩子的自白,让我记忆尤新: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其实,孩子也是父母的镜子,对于母亲来说,女儿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如果不经常从镜子中认真审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面目都多狰狞。
昨天女儿在给她的布娃娃教读书,她对布娃娃说:“我再给你教一遍,你可给我记住了,记不住试试看,看我怎么收拾你......”
我当时就问老公:“她这什么口气,跟谁学的啊?”。老公顺口说了声:“跟你学的呗,你不知道你经常这样给她说话吗?”
我心咯噔一下,还真没意识到自己经常是用这种方式给她说话的,这说话的口气自己听了都不舒服,女儿能舒服吗?
还是得时时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再从自己身上检讨,看看这些习惯(好的或者坏的),是不是自己经常做,然后孩子模仿的。
对于好的习惯继续保持,坏的习惯必须加以改正,守旧的习惯及时更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孩子每个阶段中对母亲新的更高的要求。
所以,35岁的我开始学习理财、写作、瑜伽等一切让我变得更好的东西。
在孩子面前尽量不看手机,陪孩子读书,自己在家也只看纸质版的书。
开始饮食规律、作息规律,坚持锻炼,面带微笑,积极向上、心情愉悦、情绪平和、自信阳光,努力去成为一个我希望女儿成为的人。
相信只要做的足够好,那孩子也不会差,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努力做好自己,让孩子跟自己学,和孩子一起成长。并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放弃自我、放弃成长。
女儿是母亲的翻版,一个母亲对女儿的影响太大了,小到穿衣风格、说话方式、处事风格等,大到内在修养、眼界格局、感情婚姻。
妈妈们,希望女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得努力先成为那样的人。
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愿我们做一个有修为,有自我,能不断成长的原版,那女儿作为复印版,也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