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到了南宋时期影响已经遍及整个诗坛,像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的大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它的熏陶。其中和黄庭坚同为江西人的的杨万里,先是勤学江西诗派,继而超越了江西诗派自成一家,开创了诗歌史上著名的“诚斋体”。本期给大家分享杨万里“诚斋体”的代表作之一——《小池》。
杨万里《小池》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仄起式七绝·杨万里《小池》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为大家分享了黄庭坚开创的江西诗派和他的代表作《登快阁》。到了南宋时,江西诗派的影响已经遍及整个诗坛,像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的大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它的熏陶。其中的杨万里,与江西诗派的渊源尤其深。他不但和黄庭坚同为江西人,和黄庭坚一样出生和成长于文风极盛的“进士之乡”,而且在杨万里三十六岁之前的学习和创作中,他一直是奉江西诗派的诗法为圭臬的。然而正是在三十六岁这年,杨万里将自己的一千多首江西体诗作“皆焚之”,继而超越了江西诗派,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开创了诗歌史上著名的以他的号“诚斋”命名的“诚斋体”,杨万里也因此成为江西诗人中足以和黄庭坚并列的大家。
黄庭坚写《登快阁》这首诗时任知县的泰和县就在杨万里的家乡吉安。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才改称“吉安”。听到“庐陵”这个名字,上过初三的同学们是不是马上就会想起那篇大名鼎鼎的《醉翁亭记》的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没错,这里也是欧阳修的老家。而且这里的文化名人除了欧阳修和杨万里,还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爱国名臣胡铨、南宋以宰相之尊主盟文坛的周必大、风格取法苏辛而又自成一体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明朝初年重臣及学者杨士奇、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解缙、以及当代的中国著名数学家王梓坤、中国探月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等。这一连串的名字足以证明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名士荟萃。实际上,我进入江西的第一期分享所讲到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也在吉安,所以这里的名人名单还可以加上曾庆红、康克清、贺子珍等。
吉安是孕育庐陵文化的人文故郡。这里的文风之盛和我前两期为大家分享的上饶和修水比起来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从它的诸多称呼中就可见一斑。吉安有“金庐陵”、“江南望郡”、“山水福地”、“文章节义之邦”、“状元之乡”、“才子之乡”、“将军市”、“红色摇篮”、“革命圣地”等众多的美誉。这里的文化十分发达,不仅古城庐陵历史悠久,苏东坡曾做诗云:“巍巍城郭阔,庐陵半苏州”,而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沉淀出了以书院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手工业文化、商贾文化等为主的自成一系的江右庐陵文化,并成为赣文化的重要支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
庐陵文化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而著称于世。从唐宋至明清,庐陵府历史上考取进士三千号称天下第一,状元二十一号称天下第二。明《永乐大典》中即有“天下多举子,朝中半江西,翰林多吉安”的记载。更有甚者,明朝建文二年庚辰科共取进士110人中,状元胡靖、榜眼王艮、探花李贯都是江西吉安府人。明永乐二年,1404年,甲申科共取进士472人。状元曾蓕guì、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都是吉安府人,囊括了前七名。这种“团体双连冠”现象在中国科举史上绝无仅有。以至吉安民间有“一门六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父子探花状元,叔侄榜眼探花”等种种歌谣和美传。吉安历史上这种人才辈出的现象蔚为壮观,在各个领域内都留下了值得后人学习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力量。
杨万里就出生和成长于这样一个文风鼎盛的“状元之乡”。和黄庭坚不同的是,杨万里自己的家族跟黄庭坚的家族比起来可是妥妥的“贫N代小镇做题家”和“超级学霸世家”的差距,他自己也不象黄庭坚天赋异禀、自幼被目为神童,他和他的父亲纯是靠着坚定的志向和超出常人的勤奋和刻苦才得以逆袭的。
南宋建炎元年,杨万里出生在吉州吉水,即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一个乡村塾师家里。他的父亲杨芾虽谨记着杨家几代人的理想与心愿,认真读书,踏实为事,但时运不济,一生未第,只是一个贫穷的私塾教师,生活来源是十分有限的,糊口都有些勉强。杨芾甚至无力在自己的故里给家人营建一方立足之处,以致杨万里后来在回忆自己少年时期的生活时,对当时的居无定所、流离无着始终记忆犹新,而且忍饥挨饿也是常有的事情。然而这又是一个精神上十分富足的家庭,从曾祖杨希开到祖父杨元中,再到父亲杨芾,三代人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着学术积累。父亲杨芾更是宁愿自己挨饿也要买书藏书,所以幼年的杨万里家中有远比普通家庭丰富得多的藏书。而杨万里也没有辜负祖辈三代人的殷切期望,在父亲的耳提面命和悉心教导下,他少年立志,而且矢志不移,穷且弥坚,无论世事多么艰难,从未改变自已的初衷。杨万里曾写诗回忆幼年读书时的情景:“忆年十四五,读书松下斋。寒夜耿难晓,孤吟悄无侪。虫语一灯寂,鬼啼万山哀。雨声正如此,壮心滴不灰。”忍受着寂寞,克服了贫寒,经历了该经历的酷暑严寒、孤寂辛苦之后,杨万里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绍兴二十四年(1154),杨万里终于进士及第,并由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不过和许多生性耿直的诗人一样,他的仕途也并不顺利。杨万里在朝廷中是坚定的主战派人物,虽然曾得到抗金名将张浚和宰相虞允文的赏识和推荐,但在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的大背景下一直得不到重用,历任的奉新知县、国子监博士、漳州知州、常州知州、提点广东刑狱等也都只是些不大不小的官职。和黄庭坚相似的是,杨万里在奉新知县任上同样因为体恤民情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极好的官声。
淳熙十一年(1184),杨万里被召为吏部员外郎,此时他有机会接触一些上流人士,其才识能力也较容易被一些有分量的人物所发现,所以杨万里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开始逐渐受到朝廷的器重,仕途上较为风光。这期间,杨万里曾上过一份《荐士录》,向皇帝推荐了六十多位人才,朱熹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还利用自己能够面见皇帝的机会,多次对一些时政问题提出直言不讳的批评和自己的建议,一时深得赏识,并成为太子讲书的侍读官。在为皇太子进行辅读的过程中,杨万里与太子之间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密切关系。他怀抱着对朝廷的一腔赤情,敏锐地洞察封建统治在各个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旦发现,便知无不言,而且往往言说的彻心透肤,十分尖锐。然而,在当时孝宗已经年迈到只想守成,不图再有所作为的情况下,杨万里的激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应。后来孝宗与杨万里又在祭祀礼仪的安排上出现了意见分歧,而且杨万里当仁不让地对孝宗还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抗议,于是淳熙十五年(1188)杨万里被遣外任,他从仕途的顶峰开始下落。
绍熙元年(1190年),杨万里以焕章阁学士职充任金国贺正旦使接伴使,来到了宋金交战的淮河前线,面对盛气凌人的金人,目睹北方民众被战争涂炭的满目凄凉的惨状,一向主张坚决与金兵决一胜负的杨万里感慨万千,留下了大量抒发内心感慨和忧愤的诗作。之后,杨万里的仕途越来越暗淡。绍熙三年(1192),在自己的处境已经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杨万里仍然不顾个人的安危,直言劝阻朝廷欲在江南诸郡强令推行铁钱会子的决定,不幸直接冲撞了当时的宰相,被放任知赣州。已经对朝廷失望的他拒绝赴任,从此赋闲在家,直到终老。
开禧二年韩侂胄主持北伐以及辛弃疾在准备奔赴北伐前线中病逝的消息传来,年近八十的杨万里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强烈谴责了韩侂胄无视民意、一意孤行的行径。写完奏折后他又写了一纸遗书,作别妻小,安排后事,之后不到须臾,杨万里便溘然长逝。六年后,朝廷宣敕,赐杨万里谥号“文节”。
为官从政的杨万里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与那些蝇营狗苟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晚年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正是他高洁品行的真实写照。
对于杨万里来说,为官从政生涯仅仅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他一生中更为闪光的形象是一个诗人。杨万里对文学的钟爱可以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在文学上有成就者,杨万里都将他们视为知音,想方设法与他们交流、对话。名重一时的大文学家陆游曾到杭州一游,喜好结交文友的杨万里当然不会放过这个与之交流对话的机会,虽然他在某些学术思想上并不赞同陆游的观点,但这并不妨碍其对陆游文学上的推崇。在如诗如梦的西子湖畔,两位堪称那个时代大师级的文学家一起切磋学问,吟诗赋词,其盛况颇类唐朝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相与细论文”。在杨万里丰富而漫长的一生中,无论他人在何处,身处何方,无论是处在安逸的家居生活中,还是在颠沛流离的奔苦劳碌中;无论是为政一方在僻壤穷乡,还是应召入京身处要津,他都从未中断过对生活的关注和摹写。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他的诗歌作品多达两万余首,传世的就有四千多首。
杨万里的诗作不光数量多,更难得的是自成一体。在诗歌创作中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辈。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在诗歌创作的风格上,初始时杨万里师承的是江西学派,后转而又以王安石及陈师道为宗,还曾模仿过晚唐诗作。在经过了一段亦步亦趋对别人的学习与模仿之后,杨万里在《诚斋江湖集序》中回忆“余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七月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经过三十六岁的这次尽焚旧作,杨万里宣告了与统治当时诗坛的江西诗派的决裂,又经过五十一岁时的顿悟又告别了一切诗法古人的做诗方法。实际上,他一生都在不断地求变与创新,正是靠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步人后尘的开拓创新精神,杨万里才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别转一路,自成一家,自创一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在中国诗歌创作的历史上才有了诚斋体。也正是因为杨万里对诗歌创作那一颗须臾不可放弃的痴心和一腔永不泯灭的情怀,所以才使杨万里既获得了为官从政之外安身立命的一方天地,又能够自成一家独创诚斋体,也才有了今天杨万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杨万里独创的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讲究“活法”。求变求新是杨万里活法体系的根基,在这个基础上又讲究求细求易,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而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之至的章法,近于口语;求趣求奇,做诗讲究想象奇特,富含理趣;求活求动,讲究自然灵动,充满动感,呈现生命的活力。我们在小学课本中学过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都是诚斋体的代表作,读起来是不是感觉格外的活泼自然、富有情趣呢?我本期要为大家分享的主题诗《小池》,就是被公认为杨万里“诚斋体”代表作中特别受大家喜爱的一首。
《小池》这首诗,估计大家都会背吧,我们一起先来背诵一遍。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惜”就是爱惜;“照水”意思是映在水中;“晴柔”指的是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尖尖角”指的是初出水端还没有舒展的荷叶尖端。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大致就是说:泉眼悄然无声是因为爱惜那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鸟草虫的彩墨画。画面之中,池、泉、流、荷和蜻蜓,落笔都小,却玲珑剔透,生机盎然。
钱钟书先生对杨万里有句精彩的评价,说他努力和大自然重新建立嫡亲母子的骨肉关系,这个评价用在这首《小池》上非常恰当。《小池》里的每一个景物都是彼此关爱疼惜的,就像一个小家庭一样,而作者本人也深深地陶醉在其中,成为其中的一员,用自己的爱心去观察它们。
开篇第一句,诗人就直入主题,以小池的泉源之眼开场,写出了泉水涓涓无声之温柔与清澈细流之灵动。此处杨万里犹如一个高明的慧眼独具的摄影师,他把眼光聚焦于洞口流出的泉水,但却又并不把视野与个人的感受局限于此。除了写泉的“形象”,他还加入了“音效”,而这音效却是无声的,它是没有一丝声响的,它来自那不受打扰自在流淌的清泉。这无声之泉是小之又小的,流出的泉水也是一股细流。这样的小或许并不引人瞩目,但杨万里却在这寻常中加上一“惜”字,这泉之“小”就一下子变成了一眼有灵性、有爱心、有情趣又会思考的泉,它之所以流得不猛烈,是因为它有珍惜之情,所以才选择细流,因为它爱惜、舍不得,希望能多流一会。就这样一个“惜”字的加入,一个寻常的毫不起眼的细小泉眼瞬间就充满了灵气;而一个“无声”既呼应着“细流”,又是“惜”的爱之表征。喧闹的爱是哗众取宠的,这里岩石中的泉眼却只露出小小的一道缝隙,让泉水细细地一点一点流出来,就像一位母亲轻轻地抱着孩子让他轻轻地呼吸一般,这种充满疼惜的无声的爱才是沁人心脾、落在实处的。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到这一眼无声的清泉细流上,使无情之物中体会到了有情之思。于是这不起眼的小景在诗境中顿时飞动起来,变得有情有趣,富有人性。
第二句,作者从这股有想法的小泉水,开始将镜头推进到它周围的事物。阳光照在枝叶繁茂的大树上,形成的树荫遮挡在水面上。如果是一个没有情趣的人会觉得,哎,这水有阴影了,都照不到阳光了,可惜可惜。但杨万里是怎么看的呢?他却觉得这阳光下的树阴遮住水面,其实是在晴朗柔和的风光里带着“爱”在温柔地呵护这水面,既为这细流和小池遮挡住高照的艳阳,让光线变得柔和,又避免了细流和小池因水分蒸发而干涸。一个有爱心、会思考的“泉眼”之后,作者又书写了同样有爱心、解人意的树荫。诗人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形成了空灵的意境。而这里“爱晴柔”的“柔”又恰到好处地呼应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所透露的初夏时节的景物特色:池水清浅、树荫也还没那么浓密,一切都是轻柔和顺的,恰得好处。
如果说前两句泉眼和树荫对细流和小池的关爱之情是细水长流的质朴相守,那么后两句蜻蜓对小荷的钟爱则是充满着机敏和灵气的趣味相投。杨万里在这两句中又将焦点缩小,对池水中的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进行更细致的观察与刻画,定格了一幅绝妙的特写镜头,创造了千百年来让人时时听到都会被那美好的画面打动的名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初夏的荷叶刚刚长出一点尖角,就被机敏的蜻蜓发现了,如此美妙、轻灵的栖息之所,正好让它立在上面。小荷那亭亭的嫩尖露出水面,其勃勃生机已经足够动人,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尖尖的嫩角上,早有一只小小的蜻蜓亭亭地立在上面,这是何等的自然天成、清新可爱!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初生的荷叶颜色是很浅的,质地也是特别嫩的,嫩到张不开,蜷缩成一个小卷儿,正好尖端呈现出翠绿的一个小角。等到荷叶再长大一点儿,才会舒展开成为圆形。而蜻蜓的体态以及它停落在荷叶尖角上的姿势,犹如悬在虚空中,摇摇欲坠、跃跃欲飞,仿佛是蜻蜓点水的定格版。这么幽微的一幕都被杨万里捕捉到了,可见他观察之细、用心之勤。一个“才露”一个“早有”,仿佛那蜻蜓与小荷之间也是互相知心、亲切交流的,这种上升到思想观念层次的拟人,再一次凸显了杨万里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物与美好的不凡功力。
在《小池》中,杨万里的笔下没有惊天动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物,展现的只是泉水、树荫、水塘、荷叶、蜻蜓这样的寻常之物,但这些寻常之物却因诗人的锦心慧眼和生花妙笔焕发出永恒的打动人心的情趣和美。泉眼对溪流的眷顾,树荫对池水的护惜,就连蜻蜓也恋上了刚出水的小荷。在杨万里的笔下,大自然的无情之物处处都显示出有心之人的灵性和情意。这种质朴之爱和灵犀之情,让天地万物相守在一起,享受着那份细水长流的恬淡与纯真。这首小诗和杨万里其他的代表作一样,篇章短小精悍,语言通俗生动。诗人用他那善于发现自然美的眼睛和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去贴近自然无可替代的纯粹与天真,使人们感受到近在身边的简单、随意、自在的美好,引领读者打开心胸去不断发现生活中寻常事物的美好。
古往今来,描写荷花的诗词佳句数不胜数,如“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的静雅,有“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的可爱,有“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的凄美,也有“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的一尘不染,还有我曾经给大家分享过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热烈……但似乎能让人一读就印象深刻、倾心不已的恐怕还要数这首《小池》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被蜻蜓所钟爱的小荷抛开了人们赋予荷花的各种品格,仅以它最天然、最清新的情态,就让千百年来的读者爱不释手。
钱钟书先生还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的诗:“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仔细想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大约是在现代人的摄影镜头下被再现次数最多的古诗词名句,足证钱钟书评价之精到和杨万里诚斋诗风之精妙。
参考反馈题目:
1.你读过哪些杨万里的诗?有会背的吗?会背几首呢?
2.在你读过的杨万里的诗里你最喜欢哪一首?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3.你还背过哪些荷花诗?最喜欢哪一首?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4.你知道哪些庐陵名人?给大家介绍一个吧。
5.你知道“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6.你觉得还有哪些诗词名句最适合摄影创作?
参考资料
(元)脱脱等撰《宋史·杨万里传》
木斋《宋诗流变》
郦波:《小池》-自然的生机与人生的玄机
江西吉安,历史上有多牛?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